中午吃飯時接到小胖電話
問我換防傾桿有無效果
這東西當然是有效啊
不過如果我跟子凡說小胖要買
小胖大概會被子凡念到死吧 哈哈哈
以下是美規CIVIC Si用的防傾桿料號及購入方式:
購入網站: http://www.hondapartsdeals.com/
先到Honda parts deals 註冊並填入美國地址(可以請親友幫忙收)
下面是料號: (可以在網站左下角輸入料號)
Front sway bar: (前防傾桿所需零件)
51300-SVB-A02 SPRING, FR. STABILIZER X1 (上圖10)
51306-SVB-A01 BUSH, FR. STABILIZER HOLDER X2 (上圖11)
Rear sway bar: (後防傾桿所需零件)
52300-SVB-A01 SPRING, RR. STABILIZER X1 (上圖10)
52306-SVB-A01 BUSH, STABILIZER HOLDER X2 (上圖11)
52308-SVB-A01 HOLDER, STABILIZER BUSH X2 (上圖12)
52317-SVB-A01 BRACKET, R. RR. STABILIZER X1 (上圖13)
52318-SVB-A01 BRACKET, L. RR. STABILIZER X1 (上圖14)
93401-10020-08 BOLT-WASHER (10X20) X4 (上圖39)
至於價格
請大家自行換算吧
我只能說
台灣某些廠商賺真多啊~~~
God bless Taiwan 天佑台灣
25 則留言:
這種東西一定有效,問題是要車子過彎有一定速度,輪胎有一定水準,懸吊有一定搭配才有效。不然原廠車軟懸吊改粗的。較高的速度,不用太快喔,不用過臨界值,懸吊容易沉下去扯動另一邊,若輪胎又是原廠胎的等級抓地力不夠,後輪很容易甩出去,經驗不夠的駕駛容易造成意外。 而且副作用是,若強度高太硬,會扯列車底的固定座與板金。 結論,沒重改不建議。
感謝前輩的指導,小胖 你看到了嗎?
呸山路是一切操駕的基礎,
能在開山路的左右彎與坡度上下起伏中過程中去感受懸吊、輪胎、煞車這些底盤結構,
與動力的搭配結合狀況。
再去調教車輛,算是比較有程度的玩法。
我常跑的106甲,入門難度不高,距離也短,故適合練上手,但假日車潮流量實在太大,有潛在危機。
106甲後來接的汐平,平溪往汐止段,上坡段吃馬力與技巧。下坡段看輪胎抓地力。雖然不同於106甲的高速性質,而為低速路段,
但上下坡均容易推頭,故整段仍有一定難度,較不適合初手挑戰。
但優勢是車流稀少,較為安全。
若相較同時段106甲的車流量,整段汐平跑完一台車也無....
陽金除了車實在太多之外,容易起霧是缺點。
五指山則是道路品質太糟。
所以為什麼北宜好,長歸長,但他上下起伏算少,沒有太多爬坡型髮夾彎,而一般的彎道不刁鑽,可預測性高,最後的九彎十八拐也早就拓寬到很日本了!
雪隧通行之後,北宜車輛變少,所以適合初手在這練熟,然後慢慢去瞭解車況。
也是一條很有樂趣的道路。
而我自己比較喜歡的是一條小路,在淡水的小坪頂,
但沒多少人會去專程跑那,因為才五分鐘就跑完了......
但台北難度算高的是華梵那的106乙,那個下坡要跑好很難,
車子輪胎煞車懸吊與膽子都要很好......
上班鬼混講完了....
小胖
子凡說話囉
有空要去跑一下啊
先跑一下才知道自己要不要改啊
這裡最初PO文是八月七日,之後回應是九月八日,事隔一個月,農曆民俗月都過了,小胖若會來這裡看,甚至回文,那才是真的見阿飄了...而且要小胖去跑,更是難上加難吧!但要小胖跑路應該不難哩......
說得也是
小胖搞不好看都沒看
我們兩個在這邊自爽幹麼.....
我其實懷疑小胖根本看不懂中文字,
雖然他是我同一間國小的學長...
另外他的高中同學A是我高中死黨I的大學死黨,
而我的高中死黨D則是跟他一起蹲補習班抽煙...
原來小胖這麼老了......
還叫他小胖勒......
『另外他的高中同學A是我高中死黨I的大學死黨』
而另外的重點是,小胖的高中同學A是來這裡留言的小麥的大學學長...
不過小胖不認識小麥,
且小胖家在小麥以前復興南路他哥哥家的斜對面處。
硬是要扯在一起就是了......
"另外他的高中同學A是我高中死黨I的大學死黨"
"小胖的高中同學A是來這裡留言的小麥的大學學長"
這是要我來推論一下是誰嗎??
你們真是有淵源啊
我完全看不懂
下班我有撥給小胖
說要買防傾桿可以找SPR
不過要先經過子凡這關
請子凡提供好的建議吧
以下資料是本館館主親自找來的
重要數據:
我只是保留在此處,方便日後若有人想知道八代CIVIC的防傾桿規格差異,可以google到這裡吧?
日本Type-R版的防傾桿尺寸:
前面26mm 後面21mm
美國Si版的防傾桿尺寸:
前面28mm 後面17mm
美國si標準配胎是
P215/45R17 的Michelin Pilot HX MXM4 all-season tires
可選配米其林PE2
(Pilot Exlato 2)
BF Goodrich是18吋配胎
g-Force KDW 215/40ZR18 summer tires
我等下再寫評語 哈哈...
要不是館主今天告訴我說,
國內大改裝廠報出來這東西改的價格是:前三九零零後三七零零這種數字,我原本是不想多說的,這玩意是有個歷史性產生的誤解與迷思,但現在玩喜美八代的人,多數是玩車經歷較少或年紀較小,不知道過去的原因,只會依網路流傳的訊息後,人云亦云就一波波的陷下去...
防傾桿,就是最大的迷思之一。
防傾桿,顧名思義,防止側傾的連桿,既然原廠已經配上了,換他的目的是啥呢?
其實是很多人搞不清楚,有側傾並不是壞事...高速過彎的側傾感固然會讓人感到恐怖,但又有多少人會開到那種側傾感出來的速度去過彎?這是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防傾桿加大加粗,並不會讓避震器變比較硬,這是最大的錯誤感官,而且,避震器絕對不是硬就好,不然乾脆用鐵棒啊,何必用避震器不是更硬更直接。
第三個問題,就是順序問題,底盤啥都不改,先改防傾桿的都是.....
這絕對是順序問題:輪胎、避震器、結構桿...最後才是防傾桿。
硬的防傾桿在高速過彎時,只會凸顯原廠底盤的不足,原廠胎根本抓不住另一邊側傾被防傾桿導過來的測向G力...避震器阻尼也是,吸收不了多出來的測向應力,只會軟腳的更厲害與不斷的拉扯搖動。
其實是我沒說清楚,防傾桿的原理,只是將過彎時,彎內承受的變形力,藉由這根結構桿,去分散與導入另一邊承受,當然不可能是由另外一邊全部承受,所以另一邊的胎與避震就得要好,才能接受變粗的之後多出來要承擔的力量。
問題又來了,很多消費者也誤解防傾桿與結構桿,防傾桿不是下結構桿,車主要裝下結構桿我沒意見,那的確有輔助車底盤剛性的意義在,頂多底盤撞石頭時多扯壞一邊的三角架之類的鳥事。但防傾桿不是這樣,越粗的防傾桿,會讓兩邊的輪胎連結互動的更密切,看倌以為是好事?
錯!那何必花了錢買了一台四輪獨立懸吊之後,因為改了很粗的防傾桿之後,變成非獨立懸吊???
改太粗的高速過彎時很容易後輪舉腳
,三腳貓過彎有時是靈活,有時是失控的開始啊...
以上講的是防傾桿的基本原理,
現在開始講,這個改防傾桿的歷史意義....首先,很多喜美的車主都說要先改防傾桿,為什麼呢?因為...這是國產六代三門產生的迷思,因為六代三門走美規路線(舒適性提升)與省成本,原廠沒給後輪的防傾桿,但五代三門有給,所以六代若加裝後,馬上就會有提升過彎穩定性的效果。
所以這要先搞清楚,原廠沒有給,事後加裝是好事,提升一定的過彎穩定度。 但原廠有給卻改大加粗,跟原廠沒給是截然不同的現象與情況,不可混淆。有就夠用,除強力改底盤。我看了美規SI的設定,前非常粗,主要的目的是抑制美國人直線掛的開法,前驅車重起步時會產生的扭力轉向現象(要知道在15年前,純前驅車當時的科技是不可能高於三百匹,現在是靠一堆底盤設定去維持重起步時的安全性,畢竟橫置引擎的前驅,兩邊傳動軸就是不可能一樣長)。但後面只有17,就是為了維持舒適度,這樣的配法,山路保證過彎卡卡的一點也不順,前後差異實在太大了,若原廠SI避震器有為此做好設定調教當然會好一些,但若是原廠懸吊換上這樣的配方,山路與高速彎當然是推頭推到死,後輪則是穩穩的聞風不動...
而TYPE-R這種過彎用車,搭的就很正確,前後差異不大,且後輪加粗許多,讓後輪維持敏銳的積極性產生靈巧過彎的特質。
而為什麼改裝車就不用考量四輪獨立懸吊的問題嗎?而用這麼粗的防傾桿?其實是因為首先是要夠粗的實心防傾桿才能承受超高速的過彎速度而不變形,一般原廠粗度的確實在面對
超高速彎時,會變形失去效果,但有多少人敢用原廠設定的用時速160去過像環東南湖橋那樣的彎?
另外這些原廠配比較粗的防傾桿的車,原本的避震器組泥就比較大,輪胎也是給17甚至18的215或225寬胎,怎能跟原廠阻尼且16吋205的條件比。
另外,更多人不懂,防傾桿不是直接鎖在車體與底盤結構上,他中間有兩個連桿,一端套在防傾桿頭,另一端套在連桿或避震器本體上,看設計。但重點是,你改了再硬再粗的防傾桿,你那個小連桿沒換硬橡皮,也是白搭,因為最終承受力量的還是那上下兩個橡皮頭。另外,也只會讓這兩個頭壽命減短...很多改裝的人根本不理解這問題。
但一切最重要的還是,過彎速度,沒真的高速去過彎而先改這個,只會讓自己在真正高速過彎時失控。而說改這個讓避震器變硬底盤變穩的人,是搞不清楚底盤真的要的反應是啥,變硬是一定的啦,因為搖晃車子的力量與避震器緩衝的行程長度被壓縮扯在一起之後,當然會覺得比較穩。
而注意到我上面寫過,喜美六代原廠沒防傾桿是為了舒適性提升,這還要多扯一個問題就是,在沒改粗大防傾桿之前,後座乘客可能不會暈車,但改了之後會比較容易,因為原本四輪獨立吸收避震的優勢,都被粗大的防傾桿給扯在一起,搖晃比較迅速直接劇烈,導致乘客容易暈車....但當然賽車用途就不用考慮這問題啦!
而防傾桿有這麼神嗎?
我再次強調,原廠沒有的話,可以加一個。因為我家老仙草,一代車原廠前輪沒有給防傾桿,後輪更是因非獨立的QT懸吊,一整根大杆子類似拖曳臂的詭異設計(這設計在90年代中期到兩千年初期的仙草180、二代霹靂馬與死肥肉之後宣告淘汰,現在已經完全沒有了。)這種後QT的改裝防傾桿,是在原廠QT內的一根圓圓直直的鐵柱棒,整根換粗的鐵棒,看過的人就知道完全沒意義(不像一般防傾桿還歪曲折繞有幾何意義在)。
我家原廠沒有,但在第一次撞掉底盤的大車禍維修時,我加裝了原廠出給第二代車款配的防傾桿。換上去之後,果然感受差異很大,但看倌要知道,我當年是已經把原廠車操得很凶,接近極限了,要知道原廠車給的是175/70-13的超小胎。我當時加裝原廠防傾桿之後,是同時有把輪胎放大到185/60-14(這些在現在人眼裡看來都是小CASE啊),所以同時產生兩個變數,兩個都是有效改善底盤效果與反應的東西,所以我當然會覺得加了防傾桿有效! 但記住,這是因為原廠沒配。
另外我幹嘛換大輪胎,因為那個車禍把原廠的四個鐵圈撞破(真的是破)三個,剩下一個則是凹了,全部都不能用,但我家裡還有一個原廠備胎13吋鐵框含胎,有需要的人可以找我拿,上面的胎還是1995年出廠的原廠胎哩。而因為日後都改了前後加大碟,13吋備胎根本放不進去,沒用了...扯遠了....
繼續說我家的故事,隔了沒幾年,陸續換上幾組避震器,當然是越換越硬的(記住 硬不見得是好事 單純看使用目的) 後來換上一組阻尼比較強的固定式,一次瘋狂北宜後,覺得底盤駕駛座排檔箱那老是有摳摳摳的聲音,以為是觸媒段固定座有問題?當時還沒換頭段,跑去熟識的店家舉起來看,找了半天排氣管沒異狀,突然發現,是兩個固定防傾桿的車體C型環固定座全裂了,把車體連結處的板金也扯出洞來,拜託,我那時的避震器還不是很高檔很硬的高低可調,只是固定加強型哩...然後一查發現,原來是我家裝的防傾桿是上一代車款的(331仙草與341仙草前面的避震器完全一樣,後面完全不一樣。但前面的防傾桿的固定鎖點有差異)。好不容易換了固定座,而防傾桿本體沒大礙省錢則沒換掉繼續用,到如今又服役了13年了。
重點是,後來的吸吐也是因為後輪非獨立懸吊,依舊沒後防傾桿。但那又如何,原廠車的設定已經可以讓我在啥都不改的情況下達到一種理想的速度,這點我不得不佩服PSA集團在前驅底盤的設定功力,雖然我老實說,該死的電系問題與品質,我還是不會推薦PSA的車,而論及轉向功力,前驅還是ALFA好,後驅當然是BMW好,這都是根本不能比的。
繼續講古,三代GOLF後輪也沒給防傾桿,四代有給細細的,而這些車主都是把後輪防傾桿加粗做出靈活的過彎,但前提是,這些車主是真的有在跑,且有換懸吊。
講了這麼多,防傾桿要知道,連最新的三菱FORTIS1.8 為了省成本與舒適度,他低價版的把後防傾桿拿掉了。
可是同底盤架構的FORTIS 2.0 IO 則是前後輪都換上的原廠就加粗好的前後防傾桿,比一般2.0款的還粗。但三菱誠意十足,除了給粗的防傾桿讓IO維持運動性的名聲之外,也很有誠意的換上阻尼與彈簧均加強的懸吊組,與大胎面215/40-18的RE-050A好胎。 這樣是原廠考慮均衡,粗防傾桿本來就是要與好懸吊與好胎搭在一起。
講了這麼多,重點就只是要說:
1.不要拿六代K8的經驗來看八代C8。兩者根本是不同的商品,七代已經夠青黃不接了...但改裝理念也要隨車種不同而進化,而非一昧參考以前的觀念。不然汽油油壓控制閥怎不裝來玩玩?
2.中華三菱FOTIS 2.0IO與 1.8的例子告訴我們。沒有是應該考慮裝一組,除非是完全舒適考量可不裝,真的比較舒服不暈車。
不然像IO那樣要加粗,就連周邊配上一次到位。
要就做全套,不要東缺西缺。
但更重要的還是我常講的,累積操價技術。
若連原廠的極限在哪都不知道,改了有沒有效、是好還是反效果又怎知道。
更重要的是觀念是,沒在飆沒在跑就不要動這些東西,沒意義之外,把錢省下來裝大包或大尾翼都好,至少路人走過去會看得到,但防傾桿哩?誰會趴下去又可以一眼看出來?除非是那種採用不實際的鋁合金質材產生的"視覺效果"。那種心靈層面的滿足就不在我這篇中討論。
最後再補充一下,我說過我那撞掉K8三門的好友阿富。當年換上那種俗氣的鋁合金顏色超硬後防傾桿與結構桿之後,沒多久就拆掉了。因為,後面太硬,轉向異常過度很神經,一點也不好操控。
所以,請盡量累積操控經驗之後,再評斷改這東西有沒有意義與有沒有效果....講完了!
我寫這麼多害我晚下班...
也沒人看...
看了也沒人懂...
我在發啥神經啊..
真蠢...
真的寫了很多~很多我也真的看不懂~不過這段我瞭
『更重要的是觀念是,沒在飆沒在跑就不要動這些東西,沒意義之外,把錢省下來裝大包或大尾翼都好,至少路人走過去會看得到』
凡哥哥您真是用心良苦啊~
路人看到後,心裡會想:
『車主肯定是個台客小俗辣』。
除非是車停在台中時...
沒關係~我本來就是台客小俗辣~不要開槍打我就好~
真的有心多瞭解車輛底盤與防傾桿設定的人,可以看看下面那篇文章,講三菱FORTIS IO的,有圖表說明房車版跟IO版的差異處,簡單又明瞭。
http://roadtest.u-car.com.tw/roadtest-detail.asp?rid=435
看一下就可以知道,原廠基本配的前後防傾桿粗度直徑差異不會太大。原廠加強版的差異也沒很大,主要還是前後規格得平衡些,才能有均衡的運動性,當然也得看懸吊規格與設計啦,不一定。
此外,三菱原廠的安排也映證我說的,先輪胎、避震、結構桿最後才是防傾桿的論點。雖然三菱是一起來,但他更細心的安排了上結構桿,雖然有時候這東西視覺效果比較重要,但至少給了這個結構桿與加粗防傾桿,配合加大阻尼懸吊,絕非是單純的視覺考量。真的有誠意。遑論還有給好胎與大碟...
且文章裡面的照片可以讓我們知道,現在北宜很安全了,至少水溝都有加蓋,不怕掉下去(但拓海會哭...)
至於下面這篇則是內文有提FORTIS
1.8低價兩款拿掉了後防傾桿。
http://news.u-car.com.tw/news-detail.asp?nid=7431
最後,但我可不是要幫三菱FORTIS背書,實在是長的太醜了...
報告館主:
我在想幾個關於C8防傾桿原廠設定的狀況與變數:
1.引擎重量。 雖然都是K20A與六速手排,但我不是很確定SI與TYPE-R的引擎本體或車頭重量。
畢竟小地方配置可能不同而導致重量上有差異,例如頭段、發電機、壓縮機、本體是否鋁合金部分用量不一樣等等...搞不好SI的車頭其實比較重? 所以原廠前防傾桿配粗的?
不然很少見225大胎的TYPE-R防傾桿還比215的SI細的狀況。
2.再來是,因為TYPE-R是四門房車版的造型,前後配重比較均勻。但SI是雙門版的,後車身及後軸比較短,用料較少重量較輕,因配重不太一樣,導致SI後面不需要太粗的防傾桿就可以有很靈活的操控性。
這點是可以參考英規三門的防傾桿數據來推理,但我還是不知道台規原廠的防傾桿尺寸數據,然後真的是原廠空心而粗版實心的嗎?因為有時越細月沒必要做空心的,成本反而貴啦...
因為我手上沒有這兩顆引擎(190匹與225匹差異)、與引擎室的重量資料,也沒較精細的兩款車前後軸重量/配重/軸重這類資料,所以我只是想到並猜測可能性,當然也可能是完全誤判啦!僅分享給大家討論囉。
這是一篇CV CLUB 喜美俱樂部內轉載的文章(以前空中輪胎館很紅的)
http://www.cvclub.com/showthread.php?threadid=987
裡面對防傾桿的原理、作用、特性說明的非常清楚。重點都說到了,比我之前寫的有條理邏輯多了。
防傾桿設定是一門很深的學問,要與避震器及輪胎去搭配設定。
但在車子最基本的動態反應都還沒摸清與熟悉前,真的不建議亂動防傾桿,找自己麻煩與錯誤設定的機率較高。
況且文內也說了,單改硬橡膠環效果也有更省錢。
總之,側傾沒啥,只要你的車子承受的住,獲釋當你的技術能讓車子側到車子承受不了時,改這東西才有升級的意義!
重點是,現在玩八代的人,真的很少人去理解過去五六的經驗與意義,雖然八代的本質是真的差異很大,但CV CLUB當年是有很多很專業的心得分享。
一切都是觀念問題!
館主計給我關於渦輪NSX與R35 GT-R的文章內:
http://www.28car.com/pub_art.php?h_id=591#art
有提到知名大廠"我的"
幫GT-R換上輕量化中空的防傾桿!
以加強過彎性能。
可惜多數台灣用車人的認知還在:
1.換大就是好事
2.實心就是好事
3.又粗又硬就是好事...
當然,男人這樣沒啥不好啦!
颱風夜看我過去的玩車資料到現在,發現過去老仙草關於防傾桿的紀錄簡列如下:
1.一次狂飆後發現固定座孔的螺絲不見...(還沒用到好胎與夠強的避震器之前,就已經如此...還好有此警訊,好讓我重攻與補強防傾桿固定座)
2.一次保養時,意外發現,防傾桿固定座整個被磨掉不見,因為避震器將車身放太低之故...
3.一次洗車檢查避震器時,也是意外發現...防傾桿與避震器連結的李子串連桿整根不見......防傾桿等於完全沒作用...
以上三個狀況,用的都是原廠尺寸的基本防傾桿...
講完了,在此留念記錄...
哇
事隔八個月
我才發現
我有漏寫很多東西哩
....
只好補充在今天PO的
新的地方囉
哈哈
我的C8直接上cusco全車6組拉桿type R前後防僅桿 225/45/17的s001的胎EBC前後黃皮
引擎未動 尾段正type R可變回壓 SRR壁震定17硬度
車身穩定度一拜了 希望有幫助要改的人參考
注:我的車是1.8新車改到現快4年了沒有一點毛病 除了前面油壓引擎腳斷3次 2次原廠保固
現8萬多公里在換皮帶惰輪後又回到新車馬力
我有在認真看,所以我只考慮裝後下結構桿(後下拉桿);不知大大有何建議改善正常行駕速度過彎時的搖屁股現象?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