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3/2009

高流量濾心的迷思

發這篇文章
可能會擋到許多人的財路
先前子凡提到
高流量濾心對車子的傷害
小弟也上網找了許多資料研究了一下
只有歸納出以下幾點

1. 易積灰塵
2. 空氣流量計易掛
3. 換高流量之後 空氣增加 油也要噴得多 但你沒跑高速 就容易積碳
4. 要真的有效 就要修改點火map
5. 最好配合排氣改裝 不然沒啥用
.
.
.
.
以下請子凡補充

附註
喜美用的高流量濾心目前有以下幾牌
無限, Champion, K&N, 以及國產的Simota

201 則留言:

1 – 200 (共 201 個)   較新›   最新»
真的要先搞清楚原理 提到...

報告館主:
若要寫,
也應該是先寫
『破除電子節氣門加速器
或稱控制器』
那種超級白癡無敵沒用的裝置
的迷思才對啊!

因為高流量空濾的後遺症
往往不是很立即又明顯
就可以看到的

電子節氣門加速器很明顯喔

裝之前與裝之後
車子的加速時間
與極速
保證不會變....

那裝來幹嘛...
錢多啊...

試想
就只是一個騙電腦開啟
電子節氣門開度大小的東西

裝這種東西
又不會讓原本控制電子節氣門的
伺服步進馬達加速
況且這馬達加速作動時間
也沒意義

另外,又不是加大節氣門
(這在現代科技車也是迷思了)

重點是
電子節氣門加速器這東西的白癡原理程度
就是

原本你重踩很深的油門深度
現在變成
踩比較淺而已
他只是將深度訊號放大
讓你產生輕踩油門深度
卻放大成重踩
所以讓駕駛誤以為車子很有力...

到了山路就知死活
原本要『輕微控制』油門深度過彎
這下卻做不到了...


這東西有點像
以前拉鋼索的油門線
無論汽機車
把行程間隙縮短例如原本油門要轉
一整圈才是全開
然後縮短到
只要轉1/2就是全開

這樣車子會比較快嗎
只是手要轉的距離變短而已
會有意義嗎?

況且
改這種東西的人
根本不瞭解電子節氣門的原理
他就是不管你踩多大力多快多深
他還是依據當時車速
轉速
檔位
引擎負擔等資訊
去開啟節氣門角度與速度
不是你馬上踩到底
就馬上開到最大
去買個節氣門開啟顯示器就知道

這樣都是為了避免以前鋼索車
一次踩到底
無謂的多給空氣與多給油的
浪費汽油與製造積碳

所以現在車貴
都是因為這些省油環保的裝置

不改都沒事
改了就是自找麻煩啦

阿炮 提到...

報告老大

有關於[會讓流量計掛掉]這點

之前老大有找一篇文章給我過

網頁連結我已遺失

內容大致上是

[高流量濾心可以一直重複使用]

[可以用到你車跑了好幾十萬,換車了]

[前提是有定時保養高流量濾芯]

[但也因為這樣,使車廠賺不到濾芯的錢]

[因此,便有了]

[改了高流量濾芯會造成流量計掛掉]

[這種說法]

[但事實的真相是]

[技師在保養車子時]

[會拿高壓噴槍吹高流量濾芯]

[這麼做會把濾心的結構吹壞]

[而繼續使用被吹壞的濾芯]

[就會造成流量計掛掉]

不知道以上的說法正不正確?

修流量計那能跟搪缸比 提到...

以上說法說正確也不太正確...

盡信書不如無書....
網路上的訊息
很多是適用在老車
或不一樣設計結構上的車
若單純看網路上的資訊
會淪於人云亦云
一知半解...
除了多累積真實案例經驗之外
先搞清楚原理才是重點喔

空氣流量計有很多種
主流的有三種
原理都不太一樣....
所以空氣流量計掛掉的情況也很多
不要混為一談

以前的硬皮鯊
或日產NISSAN車
空氣流量計是所謂的
熱線式 HOTWIRE
這種改高流量最容易因髒污
與過濾不乾淨而掛掉
掛了車子就進入跛腳保護模式

其他種類的掛點跟高流量空濾
因過濾不完全比較無關

網路上的文章是
舊世代車種的說法

新世代車種裝高流量空濾
問題不是過濾不完全為主
是空氣進去跟電腦資料不對為主

這個等下說

反正若你的愛車是有
1.電子節氣門
2.汽門正時可變
3.自排
以上三項其中一項的話
就請乖乖拆下高流量吧

不然找一台同型的車
都沒改的
一台裝高流量
一台原廠
去跑到一百八以上
就可以知道
1.有沒有效
2.有快多少
至於副作用
老話一句
等長時間就知道

至於
那種說高流量可以重複使用
是廠商虎爛消費者很經濟的說法

因為太多肉眼看不見的孔

以及太多因自以為愛車去抹太多保護油的白癡
(這種保護油才是害死流量計的原兇之一)

高壓噴槍是很強

除非是白癡技師倒過來噴
不然說噴出洞來
是製造廠商的脫罪之詞

因為本來孔就很大

一個原廠濾心才一兩百元
原廠不會在意賺這種比一瓶機油開瓶就能賺到的錢啦

當然主因還有很多
再說....

別老看網路上的老文啦 提到...

我原本回上一篇之前
是要打別的
主要是
不要太相信你在網路上看到的資訊
那些只是參考

而且網路上資訊
很多都是以前老車試用的...
不適合現代科技電腦車

首先
館主在這篇原文中內
寫到要
『修改點火MAP』與『改進排氣』才會有效的說法

是適用老車
且 也少寫了改點火時間

現代科技電腦車
若沒對應的可程式化電腦可以改,
而改任何跟引擎有關的
幾乎都是枉然與會有副作用。

而為何現在出的改裝電腦這麼少?

因為要處理的資訊太多了
以前的車子
沒有電子節氣門或可變正時
這一堆的訊號與資料要寫

就算VTEC這種東西
以前的只有一兩段而已
而且也只是開與不開
不像現在的『無段』

以前的車子為什麼改一改電腦就很強
因為以前不要考慮太多環保與省油
機油汽油等級又比較差
原廠出來的只要引擎耐用
是唯一考量
所以
車子原廠調的很保守
加上以前科技的電腦與周邊簡單又爛
(拉鋼索節氣門與高壓線圈與矽導線點火,
這些東西現在車誰找的到)
因此一旦動電腦(原廠16位元算很頂了,隨便外加的都32位元,但現在誰管你幾位元,手機運算能力都比強的了)、高壓點火等等
就會發現潛力超大
除了要解決因此帶來的高溫問題之外
(機油冷排與水箱等....)

但現在車子貴
不是沒道理的

為了環保廢氣
與省油
用盡了一堆科技

而能整合這些科技的
也只有原廠辦的到

原廠出廠時的設定
就已經是讓車子很緊繃的了
緊繃的廢氣排放
緊繃的超級省油
緊繃的控制燃燒溫度

所有東西都是牽一髮動全身
所以能整合原廠電子節氣門
、原廠汽門正時時間、原廠直接點火時間、雙含氧感知器偵測等

這些進氣訊號 進氣量 溫度
排氣訊號 排氣量 溫度
都是原廠就已經寫好在電腦程式內
而且那種資訊量的複雜與龐大
根本不是以前上馬力機拉拉轉
不要產生爆震就可以處理的

因此為什麼改裝電腦超少
因為沒廠商有此實力啊

什麼電腦最好
當然是原廠的最好
原廠在馬力、省油
環保等問題上
達到了一個最佳均衡化的設定


隨便動一個項目
失去平衡後
為了一個心理爽
改了進排氣
以為會有效
殊不知
誰能明白
原廠電腦會因這些多出來的一點點空氣
改多少噴油?是改還是不改
而這多出來的空氣
到底跟原廠設定的噴油量
汽門時間合不合
誰知道?
改出問題來或沒效果的一堆啊

此外
扣掉真的變成異常耗油之外
還有燃燒不完全
累積的積碳與缸溫不對之外
換來的只有因改了之後的吸氣或排氣聲讓自己爽而已

現代電腦車真的很複雜與強大
所以不要亂動好

我家那種車款
一堆人改高凸後完全沒效
還落得怠速不穩 拉轉速不順
只有換來怠速時那種聲音讓人家側目與自己爽


就像改進氣歧管也會這樣

沒人改電子節氣門去車大也是如此

因為以前的傳統是有旁通控制怠速
現在的沒有
整合了
所以連節氣門的開度都很重要
不能亂車大亂改

現在科技車
不要去變更 空氣量、噴油量
與點火量

尤其是空氣量決定最多
但偏偏是最容易入門去改的

所以我說不要動進排氣
平衡都會跑掉

不然以前排氣管只有一個含氧感知
現在幹嘛前後各一個
別以為含氧只是看排氣廢氣

你改頭尾段後的異常數值
原廠電腦也會搞糊塗而亂給噴油與點火參數
除了亮引擎燈
(不亮不等於沒事)
搞的車子更慢更耗油


此外
我下午寫改電子節氣門加速器的
忘了寫
還把電子節氣門當很重要東西看的
更是白癡中的白癡
表示摸的車太少

別忘了例如BMW的VALVETRONIC
人家早在十幾年前
就已經跳過電子節氣門這過渡產品

連節氣門都沒有了
直接靠進汽門正時來
控制進氣量

所以若有開這十年內BMW的車主說
他有改節氣門加大
或電子節氣門加速器
那就表示他虎爛或是他白癡


但電子節氣門的兩大好處是
1.定速巡行更簡單了
也不會有鋼索卡死出意外的機會了

2.退檔補油 作的比手排老手還強

先寫到此
告退

若都沒改裝電腦來修正 裝了都沒用啦 提到...

我今天原本要寫一篇
關於『高流量濾心』
無用又害死人的真相進階版
(看完保證一定會馬上拆下高流量)

但剛剛在前一篇寫太多
加上寫到一半時,
半夜一點
館主居然打我手機
問了我也無法確定的問題
(拜託出給右駕2.0用的東西
是否能通用在左駕2.5上?
這我怎知啊...
況且就算能裝上去好了,
誰又能保證無副作用或越搞越糟破壞平衡呢?)


於是剛看了一下昨天寫的
想到一件
原來連我昨天都漏寫的裝置
....

就是今天拜館主之賜
能稍稍瞭解
某顆我心目中的日系
好名機(引擎)之一的真相
(我說過我也只是個小懶叫啊,
見識太少...)

當然敝人以前就知道,
這顆引擎是『雙電子節氣門』
(是的,一顆電子節氣門的車,
就已經是改裝絕緣體了,但這台還是兩顆哩,
難怪很多出改裝電腦的品牌,
都說沒出給這顆用的,或是賣很高價位...)

我也知道這種車
肯定是『雙含氧感知器』
(現代電腦車幾乎都是了)

但我沒想到他有三顆觸媒
左右兩顆之外
後端又有一顆...

觸媒多還能大扭力又省油就算了,
最令我訝異的是
這台車的『空燃比感知器』
也是兩顆....

哇靠,有空燃比感知器的車
就已經是完全改裝的絕緣體了

(空燃比太深奧了....)

因為不管改啥
那怕是一片高流量濾心
(當然這顆引擎要兩片啦)
或是一個高級品牌的尾段
這些改裝品帶來的進氣或排氣
量的改變,其實都會被這原廠電腦內的空燃比加上含氧感知機制給修正光光...
幾天內又全部還原到原廠參數之狀況...
所以改屁啊,
說有效都是騙自己啦

更何況這引擎還都配上兩顆哩....

且這些資訊就寫在引擎蓋內
非常清楚,
真是令我又增長見聞啊!

還有喔
另外,這台車還有配上無段的進排氣正時可變喔,且進跟排的動作原理與方式都不一樣喔....
一邊是走電動,一邊是走油壓...
這樣的科技誠意之下,
i-VTEC算啥啊....

最後呼應昨天我寫的
這台車的確也是台自排車....


但想想看,
這樣的車,裝了三顆觸媒喔!
不但能創造很大的馬力!
重點是,
他還是同級車內最省油的!

此外這台車的省油程度,
比館主那台新的,
排氣量少一千兩百西西
且車重輕上三百公斤的
還要省哩!

看官試想,現在電腦科技車,
原廠電腦靠控制一大堆東西達到
又能大馬力,又能很省油。

你們去改什麼,加裝什麼,
是會比原廠設定與考量要好嗎?
是有多少把握不破壞原廠平衡嗎?
是保證沒副作用嗎?

且連日本多數大改裝廠都沒推出對應之外加電腦時,又有誰能把握找到的廠家寫出來的程式會比原廠好又周密?
更何況這些只是上上路,上上馬力機拉拉轉速而已的台灣店家???

若沒...
還改什麼改啊
找自己麻煩嗎?

科技真的是日新月異... 提到...

報告館主:
您的東西一切正常,
若不插外接的
他就是很一般般的...
甚至少了固定提示...

插上去後才會完整
而且第一次要等很久

另外
我家的沒貼
但原廠是有金屬的
所以若不放在外面
效果很差 甚至沒有

不錯用啦
但沒碰到我的目標
所以也不知道實際如何
今晚太平靜了

不過
剛剛擺明就是要去跑高速時
也順便讓我知道
我家這小東西表速180時
實際大概178而已
但那還算灌水少的

表速一百時
大概是96~97而已

不相關的資訊是
我家這小車
原來大概六千六就開始斷油
最高脈衝是6790
好鳥....


剛不小心就去晃了一趟北宜
就那邊一直叫『小心落石』
但這有必要說嗎?

真是一分錢一分貨 提到...

忘的事情很多...
例如昨天那顆改裝絕緣的引擎,

原廠水箱蓋給的137kpa
換算後是1.397 kg/cm2
快等於1.4囉!
比一般人去改換號稱
高壓的1.3水箱蓋
其壓力還高!

(高壓水箱蓋沒多神啦,
就只是蓋子內側所看到的
那根彈簧的彈性係數差異啦,
改天再寫換高壓的沒用處
及後遺症。
建議原廠給啥就請用啥...)

1.所以囉,
這原廠就給高壓的囉,
還需要改嗎?
別被改裝店家虎爛囉!

2.果然是顆夠精密的引擎,
金屬墊片之間的密度與平整性夠高吧,所以原廠才有自信給這麼高壓的。
(因為他們家以前的老引擎,若換高壓的,很容易產生我還沒寫的後遺症,主因就是缸體墊片)

3.還是說因為是進口的,
原本是針對美日這種氣溫較冷
的地方開發的,因溫度擔憂較少,
所以敢給高壓?

4.不知道他的水箱、引擎水道與水泵是怎樣設計,是水道很寬大,
所以要高壓去逼流速。
還是因為省引擎空間,
水道很小,要用高壓的流速
去增加流動效率?

這些我都不知道,
只是提出來分享。
但重點還是要說:
對於現代車的引擎或動力方面,
原廠給了你什麼,
就請乖乖用什麼!

族繁不及備載 提到...

剛又忘了寫
以後得要去研究
這引擎同家族的兄弟
是不是原廠配的水箱蓋
壓力都給這麼高

畢竟這顆引擎的兄弟超多
國產進口都有
還橫跨中、日、法
四家車廠品牌

就像一樣的排氣量
可以從258匹到303匹
看差異除了電腦啊
電子機構啊
精密度之外

該不會連這水箱蓋壓力
都有差異吧?

也希望大家能幫我注意看看
這是個小地方
但也是個課題啊!

真相總是殘酷的 只是因你不懂 提到...

好吧!
前面拉哩拉雜的講了那麼多跟主題無關的東西,
是該回歸主題講一下
『空氣濾心』不為一般人知的
真相了....

首先,只要是對車輛引擎用的空濾來說,
一般分為兩大類,
一種是所謂的『乾式』,

好比離合器或油底殼
相對於『乾』另一種自然是
『濕式』...

乾式,不用多說,就是一般車主車上看到的,主要是用『濾紙』為過濾材料,
不需要再塗上一層油性過濾材質的空氣濾心,
這裡的學問等下再說。

先講濕式,
因為一切造成白癡又錯誤的觀念開始,就是來自於濕式!

有更換過二行程機車的空濾者,
摸過那種用『海綿』為濾心材質的空濾吧?這就是標準濕式空濾。

有摸過這種空濾的人就知道,
其實不是單純的就只是一層海綿喔!

其實是兩種不同密度的海綿所組成,
外面是比較粗的,
內部是比較綿密的。
優點是可以重複清洗後繼續使用。
但這不表示就一輩子都可以用下去的喔!

因為隨著時間,首先最常看到的是,
連結兩種海綿的接著劑脫膠,
導致兩種海綿間開始分離,
因此中間會有空隙,
讓過濾效果變差....
(粗的沒有效過濾大塊灰塵,從旁邊直接吸入,
導致細的負擔大增,首先是容易堵住,再來是細的海綿負擔一大,
吸到太多東西,因此壽命減短。 吸入太多東西時,是怎麼洗也洗不掉的啦)
但脫膠還是小事。

比較大條的是,
時間過去,造成海綿本體氧化,
會自然分解脆裂。
通常最先分解的是外層較粗的海綿,
這種分離後還算事小,
因為會被細的先擋住,
頂多跟上述的脫膠一樣,
倒楣的還是細的海綿。
但,當重複使用過久,
連細的都開始脫膠時,
那就慘了....
因為這些細的海綿脫屑粉塵,
會直接吸入化油器,進入汽缸內。
海綿不是可以直接完全燃燒掉的。
所以輕則變成積碳,
要是脫屑數量多,
倒楣一點就會導致縮缸....

而海綿的過濾效果,不論粗或細,
都沒濾紙要來的好。
先給各位一種觀念,
海綿上面放水,是不是不用給壓力就已經
會穿過海綿後滴下來。
而濾紙呢? 不給壓力是不會穿過去的。
所以原本濾材的孔洞大小與過濾效果程度,
應該不用多說就可明白吧?
這點是關鍵喔,之後會說....

然後,有清洗過濕式空濾海綿的,
應該也知道,洗完晾乾後
(千萬不可以放在大太陽下晾喔,
這是最容易產生自然分解的過程)
還要抹一點點二行程機油。
這個二行程機油,
就是重點囉!

首先抹機油的目的是,
因為二行程機油會在海綿上產生有點黏性,
先行過濾掉細小粉塵,沾住避免粉塵從海綿中的細縫,
因引擎產生的真空吸力,一路往海綿的內側吸進。
導致灰塵進入海綿太內側,以後清理時,
洗或沖不出來。


雖然機油的任務就跟拖把/抹布沾水清理是一樣的,
只是一種沾起灰塵的介質,
但機油的揮發度低,不會像水因為高溫而蒸發掉。
可以保留在海綿上一段時間。
故二行程機油就是最好的介質選擇之一。

此外,機油也是一層隔絕水氣進入引擎內的
有效物質。
我說的水氣不是大量的水,而是類似
濕度高的春秋清晨時,機車或汽車外殼上類似薄霧的
露氣....
油水不相容,所以用機油來阻擋水氣是很重要的,
但有多重要之後也會說....這裡先不多談

再來,懂二行程引擎的也知道,
二行程的機油本來就是送入缸體內潤滑後直接燃燒排出來,
(所以二行程的機車會不斷冒白煙...)
因此,在空濾海綿上塗上一層二行程機油不會有副作用。
就算塗太多,或被吸入引擎內。
了不起就是直接燃燒掉,
還有增加潤滑的效益哩(哈哈,這是開玩笑的錯誤觀念,
二行程機油與汽油的混合比是一門學問。
小弟我高中時付出不少代價去摸索過....)

反正二行程引擎因為吸入海綿上的機油,
是根本就不會怎樣的。
此外,二行程引擎從空濾到化油器到汽缸到排氣管這一路上
都沒有任何電子感知器的存在...
(所以高度污染與耗油度,才被市場淘汰啊...不然二行程效率是比較好的,
同排氣量可以做到四行程的兩倍,又比加渦輪那些額外高溫的負擔低,
以前二行程五百西西的GP賽,輕易兩百匹,
後來因污染改規則變四行程MOTO GP,
剛開始時一千西西也沒兩百匹....可想而知。
至於兩百匹是機車後輪的一個磨耗極限了,
再多就很不好玩了,變成一場比賽內跟F1一樣要換胎了....)

上面扯遠了,
上面要說的是,濕式通常就是一種較疏的過濾材料
然後再加上一層油質好加強其過濾效果,彌補材質上的不足...


再來『乾式』
沒啥好說的,除了濾紙之外,
用心一點的汽機車廠,原廠還會在外側加上一層
粗孔海綿,好去過濾如比較常見的
昆蟲屍體(蚊子)、蒲公英的飄飄種子、鳥類的羽毛等等,

若會自行清理空濾的人,應該常在空濾外側端看見此類東西。

而濾紙因為孔夠細,
不用靠塗機油增加過濾效果之外,
一般水氣也比較進不去,
所以不用擔心。
且濾紙的成本比海綿高,
耐用上的壽命也比較長。
除非是沾滿了油或水,
但要爛掉並不容易喔
(不過定期也是要換的,偶而噴高壓空氣除掉髒污,一片用上五萬公里都很正常,我家的車都是勤拆下來清潔與左右對調,但久久才換一次。左右對調的理論,自行換過的就懂)

通常歐系車會在濾紙上附一層海綿,
有清理過四行程機車如豪邁迪爵三冠王的,
就會知道濾心除了三角型的濾紙之外,
還有外包一圈海綿......

試想,原廠為了保護引擎,
除了用上過濾效果好的濾紙之外,
還用心在多附上海綿,
為的就是避免任何東西被吸入引擎中,
但不曉得為什麼有很多自作聰明的人,
要換上『孔很大』的濾心,
只為了自以為會多一些些馬力,
殊不知道現在電腦車根本都會修正回來,
都是用原本電腦內的參數下去給。
頂多是因為吸氣聲大一點
讓自己覺得很有POWER

另外,說這麼多,
我自己還是會用高流量濾心喔,
但,我是確定要跑高速(真的是跑)
才會換上去,

我要的不是增加馬力,是因為拉轉速後換檔
掉轉速時與拉轉速時,
原廠濾心的確因太密,會造成阻力,
並非是增加馬力,只是減少無謂的負擔與爭取時間。

(有看懂的人,會知道,阻力低拉轉順,但阻力低,換檔後轉速也調的快,所有東西就是這樣,有一好就沒一好....只是引擎煞車時,吸空氣的阻力調轉速沒這麼明顯啦 哈哈)

但,有多少人是會沒事將原廠空濾與高流量
拆拆裝裝,上上下下呢?

有多少人平日開車真的很猛?
我平日開車超慢的哩,因尊重其他用路人啊,

既然不是天天當賽場,
何必用賽車引擎跑完一場就會去大分解的方式
來對待自己的車,
還說是愛車......
更何況,台灣市區的空氣品質是有多好,
天天開在到處有工地、沙塵粉塵與機車的廢氣的地方,
是有多保險與多大的馬力增強功效
此外,太多人不懂,煞車來令片產生的粉塵,
又不是全部黏在輪圈上,
飄在大氣中是最容易吸入傷車的,

此外,有戴隱形眼鏡的人,千萬不要不戴護鏡騎機車,
那種金屬粉末,卡在鏡片與角膜時,
是有會刮壞角膜的機率喔,
沒胡扯....但真的扯遠

一堆人說的省油....
更是虎爛,
前面吸氣太鬆,讓扭力都跑光了,
市區塞車只會更費油,
且自排車遇到吸氣壓力跟電腦預設及判斷不一樣時,
引擎只會更保守更無力或更費油......
而且,省油這點,省不了多少錢啦,
萬一吸到怪東西讓引擎縮缸時,
修的錢都不止省下來的油錢了.....

但上面提的都還不是真相,
只是原理。
真相是什麼.....


首先,以大家愛說的美國知名高流量品牌來說,
他們起家很早,
那個年代的美國車是啥,
就是大排氣量的化油器車啊。
化油器車沒別的,就是不像噴射車有一堆電子感知器。
就是耐用可以亂搞。

此外,美國車不是大排氣量但馬力都很低嗎?
因為引擎精密度也很低,所以是真的很耐用,
精密改裝後的發揮度也大,
但也正因為很粗,為了耐用,
所以容許引擎吸入怪東西的範圍也大。
看美國電影也知道,山裡面,沙漠地區,
不都一台貨卡一路跑,
那種區域跟在人家後面,不吸到一堆怪東西才怪....

所以那個年代的車,
改高流量本來就有效果,
就像現在的化油器機車改空濾也還是有效果一樣,
因為簡單好調整啊....

此外,他們家出的洗後保護油,
也沒多神。
就是跟二行程機油差不多的東西,
就是可燃燒且無太多燃燒後雜質的機油罷了,
根本沒多奇妙!
要塗也不用花大錢買他們家的...

那個年代的引擎,就算吸了二行程機油也不會怎樣,
首先排氣量就大,且引擎粗,
本來就有吃機油的可能,
所以多一點點的二行程機油進入燃燒也不會怎樣,
況且管道內也沒電子感知器怕沾到油....

但現代車哩.......不用我多說了吧....

試想,
一種可以『用水去洗』的濾心,
他的濾心孔密度是有多高,
是能過濾多完整?

濕式的海綿都要用手去擠,
才能讓水通過去洗淨....
這家的是水沖沖就下去了耶.....
這樣大的孔,我都不知道為什麼這些裝上去的車主
會不怕啊.....

原廠要用不輕易透水濾紙去擋灰塵都怕不夠了,
還要外加海綿先檔大灰塵與水氣,
卻有一堆不知死活的人
拿直接透水的去當過濾器.....

很奇怪,喝水的人,總是要花一大堆設備去過濾水....
為的只是身體的健康。
改引擎的人,
也是裝了一堆汽油/機油濾清器去保證汽油與機油的純度...

那為什麼最重要的空氣,
(渦輪車增加的也是靠空氣啊!)
卻寧可用最爛的方式去獲得,
用這種方式去對待引擎???
很矛盾啊!
重點是,通常裝高流量的人,
往往並不是喜歡拉高轉的人....

另外,上面提到的水氣,
拜託,車子就算天天開,
一早發動引擎時,排氣管不都冒出一堆水氣了......

奇怪,明明知道車子引擎內會有水氣,
為什麼還要裝不能有效過濾水氣的濾心?

天天開就算了,要是停在戶外一個禮拜才開一次,
那樣的水氣量
就足夠讓流量感知器接點產生生鏽的機率啦.....
這樣又是何苦....

好,你說我常洗高流量空濾並抹油均勻....
那不更好笑,讓吸入的保護油沾住流量感知器,
甚至堵住,或因沾了油黏到灰塵,
或積碳顆粒(後空濾往進氣歧管內的雜質很少,多數是燃燒後的積碳粉塵)
搞這些讓自己的感知器罷工又是何苦?

高流量都這樣了,
改外露香菇頭的更慘....
只是這些人大改引擎的多,有時引擎還不需要因吸入怪東西罷工
就可能先出怪手了....

應該還有人記得,前幾年很多人流行在前保桿上,
挖一個洞,弄啥強制進氣嗎?
現在還有人這樣搞嗎?(當然是還有)
但當年多少車因此大雨天吸入水,
搞壞引擎。
要知道液體是不可以壓縮的
所以才有液壓傳輸....
當大量水進入汽缸內,爆炸的那一瞬間,
並不是與高溫蒸發掉喔
而是直接衝上去,打壞汽門與活塞。

重點是,我並不完全反對高流量。
畢竟我在需要用的場合時,會用上,
但我不是天天用。
天天代步的車子,要的是完整的保護,
避免吸入怪東西。

此外,高流量一點也不神,
並非讓引擎真能多出太多馬力,
吸氣順,拉轉與降轉快是真的,
但沒有拉轉與降轉需求的人,
請先多考慮因此帶來的副作用....

故偶而要操時換上去是可以的,
尤其是跑高速公路,空氣品質比市區好多了。
中獎機率低
而且,不要再抹油了啦,
抹越多,節氣門及汽門上會黏越多積碳粉啦。

這篇文章,提到的真相
絕對是擋人財路的文章,
不管是店家,
還是手上有這類產品不想用想脫手的人.....

我常跟人家說,現在真要改車,
扣掉外觀類的如大包、輪圈、懸吊或煞車這類
我沒太多意見之外,

若要動動力(引擎)
頂多改改尾段就好,
聽個聲音,看個外觀就好
別動進氣,那部分的副作用很多。
記住,吃什麼就會拉什麼,
你吃壞東西自然會拉肚子。
但你肛門長痔瘡並不會影響到腸胃太多
這比喻能懂嗎?

同理,改頭段也等於改大腸,吸收力也是有影響啦
電腦車的時代,只能小小動時,少動微妙。
除非是真的完全大動,
不然這些都沒意義且還傷車。

能看懂這篇的人
並真能吸收
轉變觀念的
恭喜您又往前一大步了!

若繼續堅持,
平日開車非裝高流量不可的,
請保證有本事就這樣開這台車
15年或20萬公里以上....
到時後就知道
(其實也不用15年/20萬公里啦,反正出事是遲早)

講完了
寫太多好累.....
好好的一個週六下午就這樣過了...

除了燃燒與冷氣 車輛幾乎都是物理現象 提到...

最後
總結一下

空氣分子大還是水分子大?

高壓空氣是很強沒錯

高壓空氣再強
也沒去洗車廠用的高壓水槍強

我有用過高壓水槍沖
冷排散熱氣將鰭片沖歪的經驗

但我沒用有高壓空氣吹
冷排吹壞冷排鰭片的教訓

此外,高壓空氣有多強?
有用過這東西噴自己臉上的就知道啊....


所以,說高壓空氣噴壞高流量濾心內結構的說法,根本就是.....

首先,連水都可以直接通過的孔洞大小,
高壓空氣是能在這裡產生多大的壓力與造成破壞?

再來,若說高壓空氣壓力大
可以吹壞東西,
那是不是我用高壓空氣
去吹原廠的濾紙
濾紙會吹破哩!....

偏偏我倒很常拿高壓空氣吹濾紙耶....結果用了五六萬公里都沒壞,
真怪....


所以,那種說高壓空氣吹壞
濾心結構為真相的說法
都是高流量空濾相關業者的
煙霧彈....

同樣『流速』的水和空氣
那個破壞力強?
注意喔 我說的是流速!
記住『密度』
不要離開國中一久
連基本物理常識都忘了。

水的密度大還是一般空氣?
同體積的水重還是空氣重?
水都能過去了
還能承受不了空氣嗎?

這篇我原本第一天看到時就想寫了,
但想說先看看由無其他具備
國中物理常識的人先回應。
但沒人說話,
既然剛剛都寫了一大篇

那真相也不用不告知囉!

要相信自己的知識!
不要被廠商與謠言牽著走喔!

不相信我今天兩篇的人,
歡迎來找我,
我會拿濾紙空濾與高流量的
表演實證!
眼見為憑....

車子、引擎都沒這麼簡單 別一相情願 提到...

我剛看了一下
還忘了寫,
『流量感知器』
顧名思義,就是感知
通過空濾後的空氣流量。

有種老的是感應『流速』
是感應通過的空氣速度

而有流量感應方式
叫做『負壓』
偵測的就是通過空濾後,
在空濾與歧管間
或是歧管內的空氣壓力值...

但不論是那種
NA車一定都是負壓,
除非熄火時才是0
(內外平衡 不懂的再問)
但永遠都不可能是正壓
既然不可能是正壓
空氣打入汽缸內的空氣量永遠不會超過0
永遠都少於排氣量

意思是,1.6的車
每次四缸各爆發一次時
吸入的空氣量永遠不到
1千六百西西

所以大家以為
改高流量
多少可以奪回原有的排氣量
但其實並不然


因為原廠電腦內設定,
一定期間內該過去多少空氣
好噴多少油
好何時點火
汽門角度與揚程開多少...
都有一個寫好的資料庫
去比對
這就是所謂的改寫電腦程式...
並配合轉速,時速與檔位
還有外界氣溫
引擎水溫
空燃比 含氧量
排溫
等眾多資料比對
然後讓電子節氣門去開啟%數
若有ESP那些的
變數又更多

而原廠電腦能給的最大值100%
就是原廠設定下,
該有的空氣最大量是多少...
不論是哪種環境下,
原廠空濾應該要通過的
最大值就是那樣固定在程式內了
當然原廠也不是傻瓜
會有容許超過100%的情況出現

但我們不是原廠
怎知道原廠的程式設定
及判斷是當空氣進了多少%時
如105%時是可以多發揮馬力
但107%時是當異常狀況...
因此電腦決定去降低馬力...

所以
改了高流量
就一定會變成心目中的105%嗎
還是反而變成自作聰明的
107%狀況啊?

誰知道啊?
要賭嗎?
運氣好馬力多一點點?
運氣不好虛掉耗油又累積積碳?

所以『越改越虛』
也不是罕見的事情

所以去改某大馬力款的
進氣歧管會抖
會沒力
也不是啥奇怪的事啊....

因為都不瞭解原廠的設定
卻又沒外加的去改變

這樣寫能懂嗎?

因為
複雜程度是
節氣門之前是一個變數
節氣門之後
到歧管
到汽門
又是一個過程
也充滿變數
要講很累.....

老人愛講古是有道理的 提到...


我又少寫了
每次要跟不瞭解車輛或引擎發展歷史的人講『破除迷信』的錯誤觀念真相時
就得花上一堆時間講古

不然
不懂的人還是不懂
不信的人還是不信

首先
剛講流量感知
我又忘了又要先從
化油器講起

最早的化油器年代
汽車馬力決定於轉速
轉速能拉越高
馬力自然越大
(要先瞭解馬力與轉速的關係才能懂)
那個年代點火系統是靠曲軸或飛輪上的感知器點火

你轉速越高
他點火就是每掃到一次點一次
一點也不精準或符合該轉速時的需求

所以只要能拉起轉速來
馬力自然大
而調教化油器
與吸入的空氣量
就是關鍵
能讓節氣門吸入越多空氣
轉速可以拉的越高
拉的越高
馬力就越大
極速就越高

反正那年代可以調的東西很多
要馬力就不能顧油耗
不像現在
又有最大馬力
又有最佳油耗
還能環保哩

所以那個沒限轉的年代
要用高流量空濾
去盡可能吸入更多空氣
逼出更高的高轉

但現在就連化油器的小機車
電子點火的CDI內
都有限轉了
(不要不相信)

更何況是充滿感知器的現代電腦車

不再是吸入更多空氣
就可以拉更高轉速
獲得更高馬力與極速

整個通過集氣箱
空濾
到歧管內的最多空氣量

就是斷油前的轉速時所產生的量
與最高負壓....

唯一的效果
就是來自於產生極速的檔位
(不一定是最高檔位喔
這也是迷思)

反正因為極速就是該檔位
因馬力不夠多了,拉不上去。
也拉不到斷油轉速
所以這時若改高濾
降低吸氣阻力
增加吸氣量
多多少少可以多一點點馬力
拉高一點點極速

誰會天天跑極速???

所以
到底看懂了這些原理
與為何過去經驗流傳下來會產生的這些迷思沒?

電腦車時代
跟過去時代的方式差很多啦!



改天再講
單純破限轉的迷思囉

館主又不睡覺
打擾我寫破除迷信的東西哩

一個蓋子又不是能排熱度的 提到...

剛館主又提到『高壓水箱蓋』
這東西帶來的迷信或迷思
真的要好好破除一下,
但我覺得打字好累

不見得看得懂吧
因為看得懂得也沒人說些什麼
看不懂的也沒問

反正
要破迷信
就先從東西的來源開始講

很多競技用車
在參賽規定下
若不能對引擎大改
更換的狀況下
很多時候
水箱是會拆除風扇的
因為高速行駛時的撞風
足夠帶出熱量
畢竟沒冷氣 沒冷排
比較不需要風扇
況且吃電又重
賽車的發電機也會縮小
電瓶更是
所以要控制電量
高速風扇是很耗電的
老一點的車
風扇轉時
大燈會暗一下

若一般車主有加裝可顯示水箱水溫的儀表
就會知道
高速公路巡行時的水溫
其實並不太高
(就算開冷氣也還好)

走走停停的塞車又開冷氣
才是大問題


但為什麼賽車要高壓水箱蓋
除了因為限制水箱不能加大之外

主要是沒風扇時
單純靠撞風會有
溫度上升太快時
一時還來不及靠撞風排掉時
必須加大水箱水的
耐熱程度。

因為水的沸點一百度很容易到達

高壓水箱蓋可以讓水箱內的水
允許到120度
這樣容許範圍大多了
在沒風扇的情況下比較好用

況且 競技賽車一定有
機油冷排
多少可以降低水箱的負擔

還有 高壓水箱蓋除了增加水箱內的水的沸點溫度之外
另外一個就是避免
一百度就打開讓沸水進入副水箱
因為賽車用的副水箱也小
水溫一百度就沸的話
太多水進去副水箱
副水箱沒這麼大
到時候溢出的
溫度低時補不回去
就更麻煩


但另外
現在家用車
你有水溫表就知道
平日風扇正常下
根本不會讓水溫破九十八度到一百度之間
若這樣原廠風扇與水箱的設計就該殺了

所以裝上高壓水箱蓋
正常情況下
一點助益也沒有
要知道水箱蓋並不是能幫助降低水溫與散熱的東西

加大冷排 噴氮化硼那些就算了
至少是真的在物理上對冷卻有效

但實際的方式
還是用好的水箱冷卻液
這種東西實在多了
而不是換高壓水箱蓋

此外
高壓水箱蓋的問題是
當引擎冷卻出問題時
水溫偏高時
正常水箱蓋
到達沸點一百度
沸水流出副水箱
駕駛看到車頭冒煙
知道苗頭不對會熄火
但改了高壓後
到一百二才沸
等到發現時
溫度已經很高了
內傷嚴重就算了
要知道高溫時就是產生高壓
那個壓力對水管與墊片超傷的

這種產品就是
我所謂的
正向幫助並沒有之外
運氣不好時還會帶來
副作用的東西之一

昂貴或高檔的機油
我覺得用在不飆車不拉轉的引擎上
都是浪費錢
有時還會有副作用
因為拉轉的高檔機油
清潔性沒比較好
甚至因為黏度指數高
耗油就算了
是油壓異常高對引擎不見得是好事
就像以前的本田B系列說要用黏的
現在的R說要用稀的
我沒用過也沒長期追蹤過
故這說法我保留


好的水箱精
基本上
就算是開慢車的用
至少冷氣冷一點
水箱內氧化慢一點
水泵潤滑好一點
降低水道鏽蝕
基本上沒啥不好

這篇是很隨性打的
比較不嚴謹

至於前幾篇提到原廠給到
快1.4的高壓水箱蓋
反正是原廠給的
他們反覆測試過就表示沒問題啊

至於我個人猜想
應該是原廠對自己的水道耐壓
有信心之外,
表示這引擎有可能是
瞬間會遇到熱度上升很快
故散熱系統一時若無法在一百內散掉
於是拉高可承受範圍吧

畢竟多缸車又是可以拉到超過七千五百轉的
水溫本來就會更高
不過我不知道過這些車的
平日水溫多高
只是推想啦

至於高壓水箱蓋的問題
沒這麼少
還不夠深入
但也沒啥好說的

其實...
順帶一題
改高壓水管也是枉然
汽油引擎的水管水道壓力
不是渦輪的空氣有加壓
在怎樣的高壓就只是高壓水箱蓋可以承受到的最大值

通常原廠的水管
你就算到了1.5以上都不可能爆管
水管要爆管很難
除非是太老的車子
或是有被異物穿刺
不然
想遇到爆水管真的很難...
原廠的就夠用了
裝改裝的都只是為了
顏色好看

但是
改裝的水管
因管壁更厚
表面接觸外界空氣帶走熱度的
程度較差
且『保溫效果』更佳
這是好事嗎?
看倌自己想想就該知道吧?

不過
渦輪車的空氣管道
若有重改
加大壓力時
改改空氣管路的管子
就是應該的
因為
大改渦輪車壓力打太大時
像吹氣球一樣的爆管
不是難事

除非油路不然爆了也沒怎樣 提到...

我下午忘了說明一些地方...

首先:

水管承受水壓的壓力,
不是來自於水還是在液體
的時候。
而是變為蒸汽時的力量...
不過
當冷卻水都轉變成大量蒸汽時
其實也沒啥好救了啦!

再來,
爆管是很難爆在整個管子/管身上
通常都是爆在接頭處,
因為不管是水箱
還是空氣管路
通常至少有一端接頭會是塑膠的
(引擎本體的話是金屬加套管)

然後用O型迫緊環去逼
結果換了高壓的
怕漏氣漏水
鎖的越緊
塑膠處就越容易裂

此外
有時鎖的不夠緊
本來原廠的沒事
換了高壓的
壓力變大時
還真的漏水
就更慘了...

簡單補充到此...

至於晚上有人問的ATF.
這種東西多換都不是壞事.
常換很好!
但只是要不要浪費錢
被A工資或ATF錢的前提下就好
這點請放心啦!

就像空濾這東西,
我寧可希望車主每五千一萬
就換一個
新的原廠濾心
也總比每兩萬才去清理一次
號稱百年不爛的高流量要好!

再度補充完畢...

有空再寫
管路多拆裝多傷的事情...

阿炮 提到...

子凡老師,老大

真是抱歉阿

上班真的太忙太累了

回到家洗澡就睡

所以都沒上來上課

不過今天有時間

因為我摔車了...

梅雨季的第一天在山路打滑

才發現後輪已經全光頭了...

中午和下午的時間

我會好好的上課,吸收

再請教子凡老師的!!

謝謝!!

阿炮 提到...

子凡老師

有進氣和排氣的問題各一個想請教

第一 進氣濾芯原廠規定是2萬換一次

但子凡老師先是提到用了5萬以上都還好好的

後面卻也說最好5000就換

用哪一個標準好?

因為原廠紙濾芯不是一兩百而已

是五百多阿...

第二 如果排氣管尾段一樣是原廠的

但加裝了不同口徑的尾飾管

甚至為了後保桿的造型

利用彎管或是Y型管來變更出口方向或角度

會不會對電腦造成影響?

謝謝!!

反正迷信就花錢 破除就省錢 提到...

摔車啊...
多保重...
我小機車後輪也早磨光了
TT92
看來有錢換胎前先騎另一台好了...

可是通常是前輪磨光
雨天出事比較容易
你是後輪也壓太低嗎
那種摔法
若是車輪車身直接往
壓下去的方向倒下
俗稱的LOW SIDE
就跟後輪比較有關

不過扯遠了...

是我前兩篇的意思表達不太理想啦

我的意思是用比較開玩笑的口氣說:
『寧可每五千一萬換原廠的』
意思是車主就算要迷信多換是好事
,那多換換原廠的也不會有後遺症。
是針對,總比買了個名牌高流量,
卻從不打開清理,
每兩萬才清一次要好...

至於一般養車
若都是出入高速公路
非施工多的地方或灰塵多的鄉間
那原廠的空濾壽命是非常長的。
只要大概每五千到一萬之間
打開空濾抖抖灰塵
有高壓噴氣可噴噴
就可以用很久

我說用了原廠那個四年多,跑了六萬(保證沒虎爛)
才換新海綿
是因為我沒事會拔下來看,
清理之後
並對調方向。

反正打開縐折處看內多黑
就可知道壽命。

而非單純的看里程

至於一般人
兩萬換一次原廠的差不多啦

但若沒事有對調
例如每一萬對調一次
可以延續不少生命

至於改裝的某牌高流量
或類似性質的,
真的是要多打開來看
有髒污就洗
因為那種上面的髒污
會慢慢被吸到裡面去
質材關係啦
不能混為一談

反正錢再多的人
應該也不會
每五千換一個吧

另外
我的小機車的空濾
用了一萬五才換一個
也是好好的啦

我想表達的只是
1.原廠型空濾壽命其實很長
但要有保養與清理
並注意狀況即可

2.原廠空濾賣太貴吧
去外面買一樣代理的
就算沒副廠
也可以買水貨
這東西只要是濾紙類的
且四周黏膠處理的好的
用副廠的不會怎樣

因為濾紙都比高流量過濾的好

3.用高流量
扣掉有沒有實質帶來馬力提升的
功效之外...
重點是
既然要用這東西
一定要好好用心在保養
與察看他上面的髒污狀況,
因為不注意的話
就很容易發生我說的
好事沒帶來
反而產生後作用。

要抹油也請抹的很薄

4. 我一直忘了說
沒事多拆空濾時
記得清理吸氣側內壁
要用廚房用的那種紙抹布
後紙巾
不要用衛生紙
因為脫屑會吸進去。

用原廠的時候
跑一萬公里後
你擦擦看內側區的灰塵量
與油污感

然後用高流量一萬公里後
再去擦擦看同一區

用自己的車作實驗
作對照
親身經驗後
就可以讓自己明白
我說的到底是不是真相
而不是我在這裡廢話半天
大家卻半信半疑
反正看的人自己都有車啊



原本想寫一下
車子管路類的東西
少拆裝的主因

因為有很多設計是不適合拆裝
也有材料的問題

還有一些改硬避震
抖抖的後遺症

但改天在說吧 哈

電腦其實沒管那麼多 提到...

先簡單回應一下
原廠尾管
若是尾飾管
像『回』字型那樣
外圈是套上去,
增加視覺大小的,
而真的排氣的還是內圈原廠的那根。

是完全不會影響排氣回壓與電腦設定的。

但若是切除原廠那根
然後在尾管消音包地方
切出更大一圈的區域
焊上更大口徑的尾管。

那要看
這口開多大
以及這根有多長
才知道影響力

若不是很大
影響不大
(但若不大的話 這樣做又沒意義了)

若很大,肯定是低速要的排氣回壓流失不少。

其實炮哥問的正好
昨天有個高手看完我上面寫的
吐我說:
『誰說改尾管影響小...』
是的啦
其實改尾管也是後遺症一堆
只是我當時想表達的
想要視覺與聽覺
改這個最快....

而炮哥問的作法
正是所謂的台灣土砲改法
看一看
好看
又裝的上去就裝了,

為什麼以前幾個世界名廠排氣管貴
例如REMUS/SEBRING
或無限
是因為他們除了造型
還會針對噪音與回壓
在實驗室內反覆測試設計

我上面說的
自己弄
關鍵就是口徑(大家都知道)
另外就是長短(比較少人注意)

因為長短除了聲音之外
重點是廢氣出去的脈衝
脈衝跟回壓有關之外
也決定聲音啦

所以有很多改裝車一個大砲管
又短短的
那樣低速扭力會跑掉更多

可是我以上說的
都不是絕對
要跑實驗室測試才準
我說的只是原則
總有例外

可是一個不變的原則是
類似
1.8的車
裝2.0的尾管
除了好看
原則上就是有問題的

其他想到再說

至於Y型管在消音包前會影響到
排氣脈衝與重疊
但若只是通過消音包
之後的尾飾管地區
例如喜美八代
都給雙尾管
那樣模式
影響不大啦
因為原廠的兩個洞口徑並不大
且原廠會出
都是算過的



其他再說
反正
一般現代電腦車的
電腦其實沒管那麼遠
他只管他偵測到的是否有異常
後再調整而已
所以說影響到電腦
應該說是對排氣偵測影響
有多大

有多大....
我家那台排氣管都沒動
完全原廠
但原廠電腦
卻一天到晚跟顯示
O2 SENSOR偵測到排氣異常
煩死了

保養類的多換都不是壞事 提到...

不管操不操車子
自排箱內都是齒輪
金屬屑很多
沒自己換過親眼見到
是不會瞭解的

正好剛剛在幫一台新車換機油
洩下來的金屬粉還真多

ATF也不是假油的問題
是本田的自排變速箱油
市面上也只有Z1這款啊

總之
適度的多換
總比不換好
前提還是
不要被A太多
以及不要過度迷信即可啦
中庸之道

真正關鍵 絕非肉眼可及 提到...

補充一下
改變尾管
只要不是口徑太大的
通常對電腦的影響不是很明顯

尾管光出口的部分
是比較容易用肉眼看的
但真正的關鍵
還是在消音包內的設計
是隔版數量
消音棉數量
還有管道方式...
但沒切開前
誰知道內部長怎樣
除了影響聲音之外
也是影響引擎表現啊

此外
電腦也不算是影響
應該說是偵測到異常狀況後
改變程式去對應

但這改變
是好?還是壞?
要實證後才知道
而非嘴上空談
畢竟各家車廠
用的電腦系統功能、範圍
理念等差異就很大

之後有空再補充

面向很多 提到...

唉唉 失誤
我剛又沒寫清楚

『如果排氣管尾段一樣是原廠的』
前提之下,
1.不會有格版消音棉那些問題啦

2.還是一句話,改變出口口徑無所謂 但前提是不是太大

3.改往下那樣的轉折沒影響
但若得延長不要加的太長
不然高轉時吃虧
排溫可能會較高
只是NA車的排溫高不到哪
影響不大就是了
還有
越長越悶

往上就很蠢
水會排不出去
還會燻黑後保桿

至於倒過來
將出口是往迎風面也沒必要
又不是要散熱


其實我比較好奇的是
炮哥想改的是什麼
越清楚越好分析

畢竟是問說對電腦的影響
但都是要看動的程度才知道啊

就像原廠喜美八代1.8
在前兩等級的
連尾管連外飾管都省了

若沒外飾管
說會影響電腦控制排氣
就太誇張了呀....
所以要看整體程度啦

例如都改了高凸
整段直通後...
就算改了再大口徑的尾管...
對電腦都沒啥『大影響』了
因為他要去管前面造成的問題都來不及啦....

所以要看程度才知道影響面

有空再寫完整點

有多少人注意過兩家汽油差異 提到...

http://news.u-car.com.tw/news-detail.asp?nid=9212

一般新聞都沒提這件事,
才賣出區區154輛就中一輛
表示真的問題很大耶....

結論:
1.有可能是台灣柴油品質
真的不夠好。
難怪上週台塑推出新的
超低硫柴油

但中油還沒有動作喔....

所以我說我個人有偏好台塑汽油
的迷思...
這是我個人的迷思啦
畢竟人家98敢貴1毛不是沒道理
可惜能懂的人不多....
而給車子吃98的多數都是
迷信...烏龜吃大麥...
吃越多大便越多而已...


2.看來台灣的整體環境如:
天氣、油品、政策、道路狀況等
還是不夠適合養柴油車....

(原文內寫:經與瑞典原廠研議,該次召回將就引擎電腦軟體進行升級,以符合國內之排放標準規定。)

3.雖然VOLVO跟福特是一家人
但看來台灣福特會慶幸
現在賣的2.0柴油引擎車是用
PSA標誌集團做的吧....
不然可就麻煩了.....
雖然這些年來賣掉的TDCI
也不是很多啦...
哈哈

管他進排氣改啥 這才是關鍵 提到...

回歸前提,
現在電腦科技車
一切的改裝基礎限制
最大的關鍵罩門
還是在電子節氣門
這個偉大又欠打的東西上

說他偉大
是因為若跟原廠的設定好好搭配
不亂動
他的確是
扮演著創造最大馬力、扭力
又能省油的重要角色

好一點的還能達成
退檔補油!

但也偏偏是電子節氣門的發明
所以讓車大節汽門無用
改換流用較大電子節氣門
的方式
也成為了枉然....

著名的案例是
之前國產焦點是給電子節氣門
但同引擎與同底盤的馬三不是
所以有人重改後
換用馬三的傳統節氣門
想避開電子的限制
但沒想到就算是外掛電腦
還是導致麻煩
因此這種改法也不是主流
且副作用一堆

此外,馬三也改為電子節氣門了


再來
以前的VOLVO 850
可以玩上不少大渦輪跑直線的方式
因為他是傳統節氣門
結果後來的後繼車S60
換成電子節氣門後
以前的玩法啊
如增壓值打高啊
變的限制連連
不是不能這樣改
而是 你改大增壓值後
不能『重踩』油門喔
因為流量感知器
偵測到瞬間有奇怪的正壓(大幅提昇渦輪增壓之壓力後)
會鎖住電子節氣門的開啟角度
讓車子瞬間失去動力

去跟人家尬車比加速時,
只能慢慢踩油門加速上去
萬一不小心重踩
當場罷工...
如此一來失去大改的意義
重點是
根本不能跑山路....


別以為只有渦輪車是這樣
很多歐系NA小鋼砲
許多車主愛改電腦晶片
說破限轉 可以拉高換檔時的車速
從原本兩檔不能破百
變成可能

殊不知道
改破轉之後
原廠電腦也是會當特例看
你超過原本設定的紅線轉速後
例如進入拓海他爸愛說的
萬轉封印區....
若一時鬆油
嘿嘿
電子節氣門也是當場罷工關閉
沒有動力喔
只能空檔滑行
在高速公路時遇到這現象
包準駕駛嚇死

所以為什麼我家那台完全原廠
說沒錢改是真的
不必要改也是真的
太多錢多的先人的教訓
讓我省不少....

先建立起正確觀念再去改車
不過
也正因為很多人沒經歷過
不相信別人說的
只相信自己想聽到的
才會讓廠家店家不斷的騙錢下去

所以我才一直說
不是有電腦晶片可改就是好事
引擎本身的配件限制才是問題
能上不等於正常

直六或V8都好 V10是最好 提到...

前幾天有跟館主聊過
老BMW E46 320 2.0四缸版
我那時隨手打了句
喜美2.0 隨便都海放
(雖然我有寫 我說的喜美2.0
是B20B...哈 )

但前天我跟一個道行很深的好友
胡扯到這件事
他冷冷的回我
那可不一定...

不過這件事我等下再說
原本是前兩天就要寫的
但沒時間...

亂巧的是剛中午館主打給我
又是扯到BMW320
只是這次是E92的...

重點是 四缸的BMW就不是真正BMW
雖然也是有配上無節氣門的
VALVETRONIC
但整體性差很多
失去了瞭解BMW的精華
因為BMW底盤的好
一定要引擎夠力
才能領悟到啊

扯完了
在此留念

不知道那個數字才是正確的 提到...

剛無聊看了一下這一帶三系列
E90/91/92....

網路上資料或許有誤
但很好玩的是
BMW同一顆2.0四缸
在不同車型上有很微妙的差異

原則上都寫是156匹
但WAGON版是寫150匹,少六
可是出現轉速都一樣

然後扭力都是寫20.4
但硬頂敞篷版版少0.1是20.3?

怪的是搭配這引擎最輕的
120 五門版
原廠寫極速是213

但重一點點的320四門標準
寫是218
不管是1還是3
標準體重都是1.3噸快1.4

320四門寫0-100要9.8秒
重一點1535公斤又少六匹的
WAGON寫要10.2秒
當然他們都是配205/55-16的胎

但最重的硬頂敞篷
寫說有1.7噸
就算硬頂機構再重
也該沒這麼重吧?
改天找資料比較

但也因輪胎很大
225/45-17
所以寫0-100要10.9秒

以上數字都還原廠的哩
算有灌水的
實際上還要慢很多

參考看看囉

區區三片居然這麼重 提到...

我剛查了一下
應該是網路上對四門標準版的
320車重資料有誤
反覆查後
120 五門是 1350
320 四門是 1465
320 旅行是 1535
320 硬頂是 1700
325 硬頂是 1760
330 硬頂是 1795
335 硬頂是 1825

只要是硬頂的
都會比一般雙門的重上
200-250公斤之間
為了個硬頂機構
等於每次多載三個80公斤的
成年人,還真是恐怖。

另外
150匹/6200轉的是壓縮比10.5
156匹/6400轉的是壓縮比12
壓縮比多1.5 轉速高兩百
才多六匹喔 哈哈
但扭力與轉速都一樣20.4/3600

但不得不佩服BMW在低轉領域
還能大扭力的用心
例如喜美八代2.0的
是155匹/6200轉
乍看沒啥差異
但扭力19.2就已經輸了1.2公斤
以前90年代有種說法是少0.1公斤
的扭力可以換6匹馬力
(所以12*6是差72匹喔)
當然這是以前的科技
但弄高扭力確實比高馬力難

更何況 BMW是很低的三千六百轉
就能出現最高扭力
但喜美八代是拉到四千五百轉
NA車越低轉出現
引擎功力越好
也真實的越省油
(起步都是從低轉慢慢拉上去啊)

此外K20是1998西西
BMW是1995還差3耶
不過壓縮比也有差就是了
喜美只有9.6
這點換算後差異拉回來


無聊比較完畢

未免也太慢了吧 提到...

但看倌若以為
我上面寫的東西
是在幫BMW講好話
就錯囉

我是一個比較相信實際狀況
而非文字數據上的資料

好比320四門 1465公斤
原廠說0-100只要9.8秒
結果哩...
超越車訊實測
11.57秒
很慘的數字哩...
(同一顆引擎的120 1350公斤,
少一百公斤,原廠寫9.2秒
實測10.6秒 還真是穩定啊,灌水比例差不多,都差了1.5秒左右)

那原廠寫多了兩百多公斤的硬頂
要花10.9秒
若按這樣推理,
實際上不就要超過12秒以上....

紅燈起步時很慘哩
被一堆國產1.6巴掉

畢竟喜美2.0實測是10.8
1.8的是11秒整

再度無聊完畢

老話一句 至少人家花的起 提到...

剛看電視
想到一件案例
留在這當補充

就是某政府官員
被嫌牙齒暴鼻孔黑的
是我研究所老師
當時算有熟的啦

他在01~02年時
買了一台頂級版的ALTIS

以一個建中台大法律畢業後出國
回來當教授
一個月收入超過十萬的人來說
買這種車
算是非常務實的

但我當時想
獅子座的他
應該會很愛面子啊
怎可能會開國產車

果不期然
一年後
他工作上有點變更
賺的更多了
馬上換了一台
E46的318
(當時還沒E90)
扯的是
他開不到一個月
嫌318無力
(的確是比ALTIS慢 又耗油超多)
於是折抵回去
換了台330....
這一來一去之間
花費可是驚人
這是真人真事
保證沒虎爛
所以買之前真的要多考慮清楚啊
只是我不太了解的是
這高官也不飆車
開車也算慢的
怎會連他都會對三一八的無力感到無奈?
連他事後都說
寶馬就是要至少六缸的才值得...
問題是他前幾天被人檢舉在路邊
沒熄火的公務車
也只是台TEANA啊
連三一八一半的價位都不到
不過好歹也是六缸的就是了


而我這個小懶叫
在十幾年前也犯下過類似的行為
當時騎的小速克達
只有出125版的
沒想到一年多後
出了150版
除了排氣量之外
也沒多什麼
頂多多了
鋁合金輪圈
後輪大胎
第二煞車燈
置物箱小燈
光這幾樣物品
車價就差很多....

但在那個沒網路的年代
配上我無知的腦袋
我就拿舊的折抵去換車了
(因為死小胖不肯買我的一二五)
這一來一去之間
我也是損失慘重
(只是慘重程度連館主去換一條胎都不夠,
真是夠小懶叫了吧....)

更氣的是
一五零除了靠排氣量優勢
所以扭力大些
起步比較快
爬山有力之外
極速跟一二五版居然是差不多的
(只是花比較少的距離與時間到極速)

油耗量可是差很多
不知道為何多了二十五西西
吃油量卻可以差這麼多

還有 稅金上的差異
嗚嗚嗚

拿小機車跟寶馬比
格局還真是夠小啊

而說這故事的重點是
買東西之前最好謹慎點
尤其是單價高的....

認識人很重要 提到...

再講一個我自身的無聊故事

昨天去一個飯局
席間男性扯的都是車子
一堆程度很差的在那虎爛
我一開始也是聽聽就好
接下來不知為何
他們扯到350Z/370Z
還有G37
然後有人提到雞疝氣的售價
有人嫌貴
有人說超值
因為一開始說的是帳面售價
我就插話說上次跟館主出去時
聽到的08~09款的售價
兩百很出頭的
算值得了.....

結果
有個比我大沒幾歲的
笑笑的直接說....
其實根本不用到兩百
還問我是去哪個營業所
哪個業務員報的價格...

原來
這仁兄是裕隆內的
而且自家就有台硬非妳提...

重點是這仁兄也不是虎爛嘴炮人
因為我提到業界的人
不但他嘴上說認識
他手機通訊錄內還真有電話

結論
一 不要看場合內大家虎爛就跟者虎爛
二 現金買高價車 一次付清折讓還真大 不管現金是不是跟銀行貸 車商才不管
三 果然認識程度是業務員的籌碼
永遠不如直接認識高層 (廢話 因為高層才不需要賺佣金啊)
四 那位仁兄是某領域內的專家
他把TT笑了一頓 還好沒買....

但這故事又很長
就不多說了

男人都只剩一張嘴 提到...

半夜不睡覺
我再寫一個有趣的科學嘴炮案例
有看超視5/24週日晚上
九點首播的TOP GEAR嗎?
(原本是週六晚上九點首播
但改時間了)

裡面有個單元
是說先前主持人開JAGUAR
R版去挑戰紐柏林
結果成功在十分鐘內跑完
很假的正好在9分59秒內搞定
然後
被一個女車手嘲笑說
這種成績
她開貨車都能搞定...

結果這集
就是這女的開貨車來挑戰
十分內跑完

有打過PS2 GT3/GT4
的人應該很熟這個場地吧

所以知道這難度
就連R35 GTR也得花上七分多

而選用的福特貨車
TRANSIT
這台在大陸有國產
叫『全順』
是台高頂的箱型車
節目中說只有136匹...

第一次跑
完全原廠
女車手加上主持人
花了十分多一點點
雖然沒破她的豪語
但這真的是超誇張的數字了
尤其是看貨車狂巴重機與保時捷
有夠扯

為了證明這事情的可能性
第二次是不搭主持人
並拆掉備胎之類的東西
盡量清量化去跑
雖然是真的快了一點點
但還是未能打破十分以內

這影片真的要看啊
看完就知道
網路上多少人都是嘴炮
都是嘴上喊喊
真的實際下場去的人
又有幾人...

還有
改什麼車啊
人家用原廠大貨車一樣可以跑
的超好
車子能不能發揮
全看駕駛的技巧
那女的真的是太強了
但多少人開改來改去的車
卻連原廠時都未能有效發揮
而只是不斷的改改改
這是一種迷思
認為東西放上去
改了
就一定會有功效

就像我常跟人家說
買高檔電腦幹嘛?
扣掉玩遊戲之外
高速電腦是會讓你寫
程式比較快嗎?
寫WORD的字眼會比較順嗎?
簡報會比較美嗎,
上網會比較快嗎?
(上網跟對外頻寬有關,跟CPU速度比較無關.....)

關念問題,任何東西
只要不是為了專業性的目的來用
『改』通常都是程度低的人
因為迷信而在做...

何謂專業
就是職業賽車或競技目的
去改車是應該的

跑專業影像用高速電腦是應該的

很多玩攝影的老手
不會去追求超貴的機身
與特殊鏡頭
一樣可以拍出得獎的好作品
因為構圖能力不是
用上昂貴的東西就能得到的
那是用經驗去磨來的

菜鳥用上高檔的設備
不懂得焦距..快門速度...景深...
只會亂拍...
永遠都是門外漢
充其量只是因為他買的起
可以炫耀給也是不懂的人看...


我上面寫這些
是要說
迷信是什麼...
這貨車的影片說明了一切
就是其實原廠的極限是相當高的
只是駕駛不能突破自己的心魔
一切障礙都是來自於自己
不敢挑戰 不敢嘗試
只好用不斷花錢去換配備
追求心理上的感受

很多人換上好胎與避震後
跟我說某某彎可以用多少進去
但其實
當他的車還是原廠時
就是可以用這速度進去
只是有比較大幅度的側傾
但還是在容許範圍內
就像這影片中的貨車
車身之高 側傾之大
居然都沒事
由此可知物理極限
原廠早就設想周到了....


另外
她能在十分鐘左右跑完
這二十一公里的路
平均時速要超過一百二耶
這是一台貨車
他的極速就沒多高了
所以表示幾乎全程是全油門
下去在跑
根本沒鬆油門過
這對車輛來說
是多大的極限挑戰
在這樣的高速跑道下
連續十分鐘一路高轉
對機油品質、機油溫度
水溫、齒輪油、輪胎還有煞車
都是多大的負荷...
這樣操這台車他也沒壞掉
由此可知原廠品的極限
原比我們想像的高啊

可是多少車主有狂操自己的車十分鐘過的經驗呢?
但卻給車子吃很貴的機油
用很好的消耗品....

所以
我一直強調
要玩車
一定要先排除掉所有的迷信與迷思
然後
多多上路
去瞭解車的本質與極限
不然都淪為嘴上空談

還沒看過這集的人
本週六5/30早上十一點會重播
記得要看

不然,這裡也有...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1pklvKKnd0

看看這女多從容的表情啊
我真的是小懶叫到死...
也只剩一張嘴囉....

人家雖然無法做到她放話的內容
但至少她去做了
而嘴炮如我
大半夜還在這裡鬼扯
連出門都沒有....唉唉唉

打電動也沒這麼多次吧 提到...

開貨車的女的難怪這麼強

她是BMW請來專跑紐柏林
BMW計程車的駕駛...

基本上就是開M5載客人跑
這場地一圈
或是開在前面一台
帶領著客人開自己的車跑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QFNQtOxPto&NR=1

難怪她在貨車的影片中說她
跑紐柏林至少一萬四五千次...
因為她已經開了十幾年了....
每次185歐元....
不便宜啊

世界之大
各種行業都有哩

錢再多也不是這樣燒 提到...

剛看了一下某家的促銷DM
我以前會用的
OCTANE BOOSTER
叫TURBO 108的美國品牌
黃色瓶子的
現在寫特價98......
(但我以前去買也才99啊)

寫出這個價位
是要說,這些功效差不多的東西
若真有需要時
何必花到三百去買?
反正都是燒掉的
有就好....

此外,像大潤發、家樂福、愛買那種量販通路內
也有賣3M或STP出的
此外,有家叫做 強特的
白色瓶的
也是一百而已....

只是話說回來
一般道路行駛目的時
有必要用嗎?
我家裡還有好幾瓶庫存超久
還沒用上哩...

此外,這東西在現在科技來說
也是迷思了。
扣除NA車原本壓縮比沒到9.8
以上的,
用這東西沒意義之外...

以前車子的點火系統與點火角度
可以亂改亂調。
可以將角度逼到很提前,
盡量逼到爆震前的臨界值。
所以要靠這東西抑制。

但現在電腦車,
點火時間與角度都不能調,
點火強度也是,若去亂改還會燒
模組甚至訊號回饋燒電腦...

以前的車,
可以換的火星塞一大堆
從冷值5/6/7/8甚至九號
動輒直接跨個三碼
亂換一通,反正換爽就好。
頂多積碳...

到現在的只要其中一個型號不對,
電腦就亮故障燈,
引擎就在那抖抖抖...
(我冬天一時懶,沒換掉夏天用的冷一值的繼續撐,
才差一號,就抖的很起勁...)
所以,還改什麼啊....



講到這裡,
再度重申,很多『白癡產品』
就是出給會迷信上當沒主見或
只重視車輛外觀的膚淺車主用的。
其中最大的一項
就是輪胎蠟(油)

若是一個人說自己車開多快,
但輪胎上有抹輪胎油的話,
一看就知道是個嘴炮...
因為真的會去跑的,
絕對不會抹這東西...

除非是剛洗車,
且店家主動抹上去的...

因為這東西會讓胎壁在高速
過彎下變形吃到路面時
產生打滑的風險。

若過彎速度是吃不到胎壁的駕駛
就很難理解我在說什麼,
也就別看下去了啦...
看了也是枉然...

反正有自己拿起輪胎蠟
並看上面的使用說明的,
就會發現上面清清楚楚的寫著:
嚴禁機車與腳踏車使用
因為這兩種是雙輪的
且用輪胎的傾斜角度去過彎
若胎壁上有蠟
不是找死....
不相信的話
來找我
我拿美國頂級輪胎油品牌的
罐子給你們看
上面寫的清清楚楚

不過,我不是說這東西沒意義,
為何我家裡有呢?
沒辦法啊,以前拿的贈品啦...
還很多哩
有需要的可以跟我要...

另外,
說這東西
能保養輪胎
延長壽命
更是虎爛到死

試想
一個輪胎的接地面有多少多大
一個輪胎的胎壁比例
佔整個輪胎的體積有多大?
更何況
輪胎的胎壁又不是只有
露在外面的那一邊而已!!

光是抹看得到的外邊...
好!
假設外邊的胎壁,因有抹油保養
故壽命真的延長了.....
但裡面那邊的胎壁,
沒法有效抹到的,
不是壽命還是跟原本
沒保養一樣...

若萬一裡面的部分不行了
但外面還是很光鮮亮麗
是要換還是不換?

還是因為有輪胎蠟的掩飾
反而讓車主誤以為看的到的地方
狀況還很好
所以反而疏忽注意,導致爆胎?


要有自己判斷產品功能的能力啊
別傻傻的被廠商
與坊間的迷信言論給牽者走...
不然就太可悲了!!!

阿炮 提到...

子凡老師

小弟的八代即將100000KM了

這次原廠建議要更換皮帶

突然想到另一樣迷信的改裝品

輕量化普力盤

想請問子凡老師他的作用和副作用

謝謝!!

路邊一顆榕樹下 提到...

剛原本想花點時間
寫些這年頭的歐系科技車
難怪電瓶幾乎會每三年就死一顆的
可能真相之分析

但好累

而且剛剛看到一個很詭異的車
剛5/30半夜三點
我出去晃晃
在碧潭那遇到一台白色的五代狗夫
雞踢唉 算是有點小跑的速度
我一時無聊就一路尾隨的咬

結果途中路過三峽成福那
往辭修的方向
在一個右彎處
看到對向路邊
停著一台黑色的八代喜美

其實八代喜美到處有
黑色的也不算少
可是很奇怪
那台車居然
跟館主先前的品味差不多
裝了組黑肋條且搞銀邊的框

只是當時我跟在別人屁股後
速度不夠慢
又要過彎
且晚上好黑
所以沒仔細看

講完了...

只要品質好 換上去不是壞事 提到...

十萬公里都沒換過皮帶喔
真不知道是要高興
這年頭材料科技與品質的提升
還是慶幸台本污的比較少?
良心有比較多?

十萬還沒換的話
是該換了,一般來說超過八萬之後
斷皮帶的風險就比較大了

不過這種發電機與冷氣及動力方向機幫浦或水泵機油泵的皮帶
就算真的斷了也不會怎樣...

八代的正時不是走皮帶
所以沒差

不過,說到汽車的皮帶普利盤喔
要先搞清楚,
汽車的普利盤
不是速克達機車裝的普利盤
配合普利珠之下
還有負擔改變傳動比例與特性
的功效....

汽車的普利盤
就是英文的PULLEY
意思就只是滑輪或皮帶輪
沒啥特殊

清量化普利盤
我家老車裝過
不是迷信
是因為當時正好有撞到那
原本原廠的有一角歪了
會吃皮帶溝
與配重平衡問題
所以要換掉
而小爛國產車
坊間一堆改裝品
輕量化的盤
比原廠的便宜
所以才換

至於有手排車特性的
吸吐 就還是原廠的 沒改過

輕量化盤
分兩種
一種是原廠盤子尺寸的對應品
用不同材質做的輕一點

另一種則是小直徑版
所以皮帶總長度改變
要用特殊改裝的皮帶長度
比較麻煩
例如在路邊斷了
隨便找店家要換上
結果調不到這尺寸的貨時
就很麻煩了

改這輕量化盤
一般人相信
因曲軸負擔變小
拉轉速上升比較快
加速度會提升....

這點本人保留
因為至少換過的經驗是
沒感覺
而有換過的吸吐車友
跟我家的原廠版一起測試過之後
是沒啥『顯著』差異

其實,帶動皮帶對
引擎與曲軸的負擔並不是很大

大的是開冷氣後,
壓縮機有接合時...
這點不如狂呸時
先關冷氣還比較實際
且有拉高轉時
壓縮機離合器接合
瞬間的轉速差
對冷氣壓縮機與皮帶都很傷的
所以開冷氣跑的人
觀念也是怪怪的

此外,普利盤原本就沒多重
故輕量化能減少的重量也是有限
輕量化飛輪體積大
重量重,改這個還比較顯著
只是這東西通常只有出給
手排車的變速箱

另外 車子的皮帶普利盤
又不是只有曲軸上那一個
主要的而已
每個繞過去的機件上都有轉子
為何不將發電機的普利也輕量?
壓縮機的...水泵的...
動力方向機的....
此外還有一兩個皮帶導輪

重點是
很多人搞混的是
正時皮帶與正時普利
跟這個完全沒關係
是兩個不同的東西
正時普利是在凸輪上
那個輕量也沒有差
重點是在於角度可以調整...
但一般皮帶的普利沒這需求

此外
坊間的工藝水準
不知道多好
若是盤內切削的溝槽
深度或寬度不對
反而會吃皮帶
咬皮帶
減短皮帶的壽命
這點要注意

還有坊間的真圓度與材質強度
還有中間一個固定的凸點
鎖點的品質
這個很重要
翻模的會有一點點公差
但這個公差就是日後問題的
產生點囉
但沒遇到過的人可能不懂
就不多說了


剛剛說了
輕量化普利
傳說中有提升引擎拉轉
與提升加速表現的效果

但事情有一好就沒一好
傳說中
輕量化的盤
雖然低速運轉時降低曲軸負擔
但高速運轉時
累積的慣性力 離心力
相對較弱
所以拖尾速慢 極速會比較低
或滑行距離變短
還有冷氣比較不冷....

當然這些都是『傳說』
信者恆信


但唯一可相信的是,
上面提過小直徑的盤
的確是會讓冷氣比較不冷


講了半天
其實還有重點沒講
但不太需要多提了啦

畢竟這東西不太貴
換一換之後
若能讓心情好
那也是可以嘗試看看囉
我是不太會阻止人家換這東西
反正換爽
開心就好
只是打開引擎蓋也不見得
能看得到就是了

還有頂多不要裝到
因為打孔打洞太多
產生強度變形的問題的就好


至於進入一點的深度探討
就看各位看後的反應再說囉
不然多講也沒意思
老話一句
玩車都是觀念

阿炮 提到...



子凡老師

這樣我了解了

既然沒有顯著差異

那還是原廠的繼續用吧

不過

老師您半夜不睡覺

居然在阿炮家山腳下玩

真好...

下次有來,帶我跑一趟我家山路好不好?

我想多學學!!

其實還有很多點沒提 提到...

拜託....
我就是太久沒走那條路
正好跟著人家屁股走
才去晃晃的...
上一次走過這條路
印象中是六七年前了吧...
什麼時候多了那麼多固定桿啊
畢竟平常沒事不會走這條路
以前同學住安坑中和的有幾個
故出去玩騎機車時會走

後來開車要去三峽都是北二高
不管是下土城還是三峽交流道
都比走這條快
所以我真的很久沒走了

而且您是地頭蛇
天天都要走
路熟
應該是比較快才對
主場還是有優勢
我還在想說
應該是搭您的車
才知道這些上下坡的彎
車子開能多快
且哪些地方的相機會拍
哪些是假的根本不用減速...
哪些地方要注意...

我覺得這條路一點也不好跑
除了相機固定桿很多之外
我半夜晃時
發現野狗很多
都在路上逛大街
我被他們嚇都嚇死

還有 因為一路上都有住家與工廠
開太快噪音會影響住戶安寧
有又往橫溪或白雞紫薇的分叉路
不是屬於像北宜那樣
很單純安穩的山路
此外 彎道上下起伏多
視野死角多
我是不熟啦
只是感覺真要跑
路邊產生干擾或導致意外
的東西太多,比較危險
所以我個人感覺不適合呸吧

另外
難怪你里程會多了
出門去北縣市一趟
來回就至少要多個十幾二十公里吧
比館主一個禮拜的量還多了


回歸前提

其實也不是說輕量化
普利盤功效不顯著
就不用換

若心癢癢
想換還是可以換啦

只是從兩個角度看
(磨損與潤滑)

普利盤本身因為會運轉
是個靜滑輪(國小自然就有教喔)
一直靠金屬光滑表面的摩擦力來
拉動皮帶
某些層面來看
也是一個會有損耗的損耗品

但只是因為皮帶是橡膠類的產品
對金屬做的滑輪本身來說
產生的損耗太少
故這東西的壽命非常長
除非像我說的
因為撞擊或變形等情況
得換了
且原廠賣的比改裝的還貴時
就不如換改裝的
不然東西沒壞
單純為了換而換
有點浪費

就像汽車輪軸內的HUB一樣
很少人沒事會去換這東西吧
且因為這東西安全性的負擔大
不見人家出輕量化HUB
因為遭受撞擊的東西
一定要夠強
偏偏很怪的迷思是
大家都知道
車輛上會旋轉的東西
降低重量可以減少負擔
尤其是簧下負重

可是 不但沒人裝輕量化的HUB
還一堆人在這裡裝HUB轉接座
(改框為多)
或是加上墊片拓輪推出來
扣掉強度安全上的考量
沒事在那斤斤計較減少
引擎負擔的一點點普利盤重量

卻拼命增加下盤重量
到底大腦在裝什麼?

不過HUB跟皮帶普利盤
還是有些不一樣之處
首先
HUB內有軸承
自己要負擔轉動的...

但普利盤沒有軸承
他是固定鎖在會轉動的曲軸
後伸出來的地方
所以因為結構難度低
容易做
加上真的有品管問題時不會死人
一堆小廠隨便就能推出
大家也就亂裝

殊不知
關鍵不是裝這個
關鍵是
這個座下面
曲軸通出來那根
那邊有個軸承油封
老了會漏油
很麻煩

沒事拆裝普利盤時
有的店家敲打拆下時
會傷到這油封
所以若不是一次換
建議少動為妙
(換皮帶時倒是是不會動到啦)

我口中常提所謂的『副作用』
有時不是來自於產品本身
是安裝過程
或裝上去後對周邊的影響

還有
又扯回我常說的
老車觀念迷思
不要沿用到新車上

以前材料科技差
工藝也差
車子為成本考量,都走廉價路線
所以皮帶普利盤
結構簡單 且耐用考量為重
所以又大又厚又重
換上輕量化的成效自然較為顯著

但現在材料技術進步
(以前汽車引擎都是鑄鐵,
現在幾乎都是鋁合金,扣掉
熱漲冷縮的比例問題之後
與耐熱度之後
現在引擎本體都很輕了
且散熱快多了
只是反而引擎本體強度比較差,
若增壓車壓力反而不適合打太高,
有一好沒一好就是這樣...)
所以原廠普利盤也縮小不少
也有打孔偷輕設計
且打的孔都是有原廠反覆測試過的
強度自然不在話下...

另外,現在車子引擎油耗與
輸出功率,原廠可是用盡
一切手法去壓榨到極限
這種小地方原廠怎可能放過
還輪的到外面坊間改裝廠
去設想嗎?
為了品牌形象,
早就能在原廠設定的最大安全
與耐用條件下,偷到最輕了...
所以我不是說
以吸吐這種程度的
高壓縮比NA科技車來說
有換跟沒換的
實際加速表現差異並不大了
改裝的是有輕啊
但裝上去前
兩種東西拿去秤一秤
會發現也沒輕上多少....

另外,
千萬不要把原廠當白癡
東西是他們做出來的
絕對是有用心與瞭解的
看東西都是看全盤
而不是只看一處。

我舉個例子
國內裕隆生產的新尖兵
俗稱331
國內從1992~1996
那個年代的GA16DE引擎
一個普利盤上
一共有三條皮帶
去帶動冷氣壓縮機、發電機、
動力輔助與水泵。

但後來的全新尖兵
俗稱341
1995~1999
日產可是拿掉了一條皮帶
只要兩條就搞定這些
這樣的直接減少一條皮帶
去降低負荷
比搞什麼都有意義吧...

所以世代是有不斷的進化

後來的SENTRA 180
則是又進化改為直接點火
凸輪外少了分電盤
不但不會漏油
且點火效率更高
只是不能改E-M的點火程式控制
感覺可以玩的地方又更少了些...

所以,若是以前的引擎
因為普利盤上
不是只有帶動一條皮帶
皮帶溝比較多
盤身比較大
輕量化的程度可以做比較大
所以效果也比較顯著
但現在的車
多數都是一條皮帶走天下
甚至很多都沒了動力輔助那條
那改輕盤子能產生的功效
自然更是少之又少

所以
腦筋裡還裝有舊觀念
或相信網路上謠言的人
認為改就是好
才會被店家騙
花上無意義的錢

我最常說的
駕駛能發揮引擎多少馬力?
真能完全發揮嗎?
若沒有時
改這些小東西
又不知道實際差異時
何苦?

說能省油?
換上換下的工資
比得上省下的一點點油錢嗎
(這叫柴油車理論,說柴油車省油
但那是要里程開很多的狀況下才成立,不然基本車價差個二十萬時,
要開多少才能跟汽油車打平? 不要只看一個點啊...)

更何況 換這東西最好是能省油


先提到此
其他更深入的點
日後再說....

看來根本沒人吸收進去 提到...

我可能是講的不夠完整
還有高估一般人對車輛
機械結構的認知。
所以還是會導致看完之後的
誤解或看不懂。

所以我補充說明一下。
何謂我說的三條皮帶,會跟
皮帶普利盤的重量有關?

首先,若皮帶普利盤要帶動越多條
皮帶,
就得用同心圓的方式,
做很多層。
這個東西的概念,就很像
很多層的圓形蛋糕。

橫剖面看來,就類似『凸』字
越外面越上面的圓盤直徑就越小
越接近下面靠引擎本體處的盤面
就越大。

所以這樣層層堆疊上去
類似舉重啞鈴不同圓盤
依大小排列來當配重的方式
自然是會比較重。
所以古人才會開發出來
輕量化的普利盤。
因為很多層下來,是真的很重。

但現在因為皮帶質材
還有科技進步。
加上工業設計的突破。
以前是不同功用的東西
要用不同粗度的皮帶去帶動。
加上各設備的角度位置間,
有限制無法讓皮帶交錯
所以會分很多條。

但現在多半是
壓縮機與發電機互相在上下,
水泵在旁順便當惰輪用,
所以線路不會繁雜,
一兩條就可以搞定。

我先前提到日產331/341的案例
皮帶有少一條的意思是
盤面就可少一層
重量自然輕一些。

但再舉個例子,
吸吐就只有一條皮帶。
所以盤面只有一層
單獨一個盤...
能偷輕的範圍有限,
所以我說換不換輕量的,
差異根本不是很大。

但有多少人會去注意自己車
的引擎有幾條皮帶?
盤面又有幾層?
卻只會想去改改改
總認為花錢一定會有效果
而不是瞭解原理與意義?

另外重點多提示與解釋一下,
先前說到
改小盤面的盤
會讓冷氣不冷
這點我沒解釋。

因為小盤面,直徑小,
當直徑小時,
普利盤跟曲軸是同軸上
所以是同樣的轉速喔,
不是有齒輪箱可以弄到減速比
產生差異的唷。

所以盤面越小,
能提供給冷氣壓縮機的轉速
就越低。
尤其是在等紅燈怠速下
壓縮機得到的轉速低於冷房效果
需要的轉速時,
冷氣就會不冷。
這跟室內鼓風機風扇速度調多大沒關係,
壓縮機能做的冷熱交換功率大小
是固定的來自於引擎轉速
也跟檔位無關。
(只跟引擎轉速有關,跟車速無
絕對正相關,車速帶來的是冷排撞風帶走熱量有關。以上觀念一定要有再繼續看....)

再簡單解釋一下
有唸過國小自然
且騎過變速腳踏車的
就知道
腳踏板處的地方
是前面大的變速齒輪。

而心理去想,
後面後輪上那組小的齒輪
是固定不變的大小,
把他當作冷氣機的壓縮機。

前面三組齒輪大小,
當作是換上不同直徑的
輕量化普利盤。
當然越小的齒輪自然就是越輕的。

所以當前大盤大齒帶動後小齒時,
是極速最高的,
自然也是輪轉速最高的
(這例子看的時候一定要搞懂,
跟汽車變速箱無關,別混淆)
不過,要到極速之前
是很費力踩踏就是了...

而前小盤後小盤時,
對踩腳踏車的人來說,
最輕鬆,但極速低啊M,
輪轉速自然也低啊。

所以引擎曲軸可以比較不費力的
將轉速提升起來

冷氣該得到的轉速
卻是低的
這樣瞭解『副作用』了嗎?

同理,
也是靠轉速來發電的
發電機
就會遇到怠速發電量不足
充電效率低
電瓶死的快

說過很多次
人家賽車用途的改裝品
裝在天天要用的一般車子上
就是找自己麻煩....

賽車沒冷氣,
又沒一堆豪華電裝品,如音響或喇叭(叭人的不是音響的)電動窗,霧燈....那些耗電東西
所以發電機是小功率的
電瓶也是,
且一切目的都是為了讓引擎轉速提升
改了都是不擇手段的目的。
但,家庭房車能這樣搞嗎?

而且,你以為只有壓縮機與發電機
受影響是最嚴重的...

錯了,
其實最嚴重的是
水泵甚至機油泵
水泵獲得的轉速低,
水流速慢
帶走熱量慢
加上冷氣功率又低
冷排與水箱內累積的熱量一堆
完全都是傷車找自己麻煩的事情。

這樣寫能不能瞭解啊?

但人家賽車會換上
能製造高壓對應的
機油與水泵,
所以沒差。

不過,上面說的副作用,
是僅止於改換不同盤面大小的
究極普利盤為主。

若是換上同直徑
不同材質重量的
是沒這麼嚴重啦...

只是誠如我說的
效果也沒多明顯而已....
自己換爽罷了

不過 若極速是產生在
高檔位拉到斷油時的車種
(例如四檔可以拉到斷油七千轉,
產生極速兩百的車子。
但五檔只能拉到五千轉就上不去了,但五千轉時時速只有一百九的車種,不要以為沒這種事,高檔位通常都是巡行檔,讓引擎在時速一百多的領域下盡量低轉速,省點油又安靜,而非極速考量。)

這種特性的車子,
若換原廠對應的輕量盤
可能四檔就拉不到斷油轉速
故極速也變低了
(四檔都拉不到斷油,五檔會更慘)
主因是重一點的盤子
會產生高離心力
這可以讓曲軸獲得一種拉上去高轉域的慣性。

過輕的反而沒這效果...

以上理論適用在輕量化飛輪上

因為引擎曲軸的一邊
是皮帶普利盤
另一邊當然就是飛輪
因此是一樣的觀念。


還有,說換輕量普利盤
可以減輕車頭負擔
前後配重平衡....

沒這麼神啦
省下來的又沒多重

且若是橫置引擎,
多半皮帶盤是偏一邊
最好是左右失調之後
過彎還會有差異哩....


講這麼多
其實是很感慨
大家大腦到底在裝什麼?
不先瞭解原理
就只想花錢去改去裝。

週日晚上看TOP GEAR
這集是播開
保時捷 藍寶基尼與亞斯頓馬丁
三台超跑去跑南歐山路的

這集以前在網路上就看過了
只是重看一次還是會生氣

翻譯有問題
WHEEL BASE居然翻成輪子上的基礎
不過這不是重點
重點是那台ASTON
是工廠賽車
所以一路上發出
工廠賽車之煞車
應該要有的噪音。

我想很多人都聽過吧,
這種聲音就是賽車等級的啊
網路上大家追求的
不是要賽車等級的產品嗎
那這產品就是這樣的效果
會有這樣的聲音
為何又不能接受?

身價非凡的高級品牌都不能有效
解決這問題時,
怎會認為一般人有能力可以去突破物理現象哩?


再者
不曉得到底是從何時開始
開喜美的車主
都在迷信SI的防傾桿

我以前講過了
但可能大家看不懂
也不能理解。

防傾桿除了粗不一定是好的
要整組搭配才適宜是基本觀念。

SI的原廠彈簧磅數
與高度
還有避震器阻泥都跟
一般版不一樣時
裝上去只是會讓原廠避震器組尼死更快而已
這觀念為什麼大家都建立不起來?

再不然
就算換上去之後
怎都沒人寫出很客觀的
感受
過彎速度有變高有變強也是
一種感受
某段山路時間能縮短多少也是方式

但寫出來的都是
啥屁股穩之類的....
屁股當然穩
一根粗的東西
在低速時讓車屁股不搖
就是好事喔???
屁股穩但高速彎轉不過去好
還是屁股不穩但轉的過去好?

迷信是什麼
迷信就是不知道原理啊
多少後拖曳臂或非獨立懸吊的車
根本沒後防傾桿

我之前有解釋過
防傾桿的原理
與改粗的問題
故這裡不多提

只是我發現
太多人到現在還是對防傾桿
一知半解
還只停留在看
『粗度/直徑』與『中空/實心』
這樣的超膚淺程度上
只會被廠商用的名詞給呼攏...

自己也不多做功課搞清楚真相

防傾桿是用什麼做的?
金屬啊....
防傾桿的作用是啥
靠幾何變形去抑制擾曲...
(若不是靠幾何變形,幹嘛每支都做的彎彎曲曲一堆角度,不直接用一根ㄇ字型的直鐵棒就好?)

所以對防傾桿一定要有正確觀念,
他其實就是跟圈狀彈簧有著差不多
的功能。

所以要看的是
金屬承受壓力的公斤數
每平方公分幾公斤那樣

很奇怪的是
大家說到避震器
嘴巴上都會說
你前後是搭配幾公斤的....

喔 太高的會太死硬
彈跳異常或避震器抓不住...
太低的會嫌軟調....
所以不能過度死硬也不能過軟...

對彈簧都有這認知...
對防傾桿怎都沒有.....

重點是在質材的公斤數上啊
其實是因為店家廠商
沒有專業機器
測不出來
都是做粗就會有人買....

用過高級的改裝避震器
看過上面的彈簧吧

是不是彈簧金屬條的直徑比原廠的還細
卻比原廠的硬很多?
所以重點是金屬的強度與質材
永遠不是粗度啊...


在這不多說了
畢竟端午這四天過去
我也只是個
整天在家裡嚷嚷的小懶叫
哈哈

阿炮 提到...

子凡老師

這樣有懂了

不過原廠說R18只有一條皮帶

其他的是鏈條,不用換

至於SI的防傾桿,我還真不知道該怎麼寫出客觀的感受

或許過彎的速度有變高是因為感覺側傾的幅度變小

所以會有更信心再下一個彎用更高的速度進入

但至於有沒有縮短時間?

其實我要說實話

好像沒有

因為我從山下到家門口,在沒有碰到慢車的情況下

還是保持在7分鐘

我沒有用碼表

我只是用車上的時鐘

所以數據並不客觀

但老師說得這段

[在低速時讓車屁股不搖
就是好事喔???
屁股穩但高速彎轉不過去好
還是屁股不穩但轉的過去好?]

我還真的有點搞不懂

因為,車尾的穩定,不是好事嗎?對過彎來說

可能我現在的速度還不夠快吧..

所以還不能體會到子凡老師的意思

不過,最近八代都被老爸拿去當貨車用

我的K6線路出了問題現在還在修

只能騎愛將...

真慘...

不要睡前才上課 會打瞌睡啦 提到...

回應看到!

我沒看過你跑山路的方式與速度
所以不知道實際狀況與程度。
搞不好是非常強了
是你謙虛而已。

而且我不知道你家的山路
到底是哪一條?
從哪開始從哪結束?
所以不知道七分鐘是怎樣的速度啦。
可能要看過才知道狀況啦
所以沒法回答喔!
抱歉。

頂多請您先自評一下:
胎壁吃到文字的哪裡?
前輪NT555的五
有吃到哪?
這樣我可以稍稍推估一下實力啦

關於車尾穩定那邊
我沒寫好
所以有點造成誤導嫌疑
等下再說

不過你該打屁股喔
我一開始在5/30 05:30
的文章內就有寫:

『八代的正時不是走皮帶
所以沒差』

你沒認真看喔!
且這樣表示你不瞭解
驅動皮帶與
正時系統的差異喔!
所以我原文內有寫
斷了不會怎樣...
(之後千萬不要怕被我吐曹,所以就不敢問,我吐你越多,你會越清楚你欠缺知道的是什麼,這樣才會有進步,觀念才會正確...不要像某館館主,日後都沒聲音了那樣就好....)

正時系統不管是走皮帶還是鍊條
(其實沒人講鍊條,都講內鍊,
你的機車也是用這東西)
這皮帶或鍊條都是躲在汽缸本體內的,看不太到。
除非是人工切削搖臂蓋
讓他露出來....
所以不要將直接看得到的
驅動皮帶混為一談喔!

不過 答案也很明顯
若只有一條驅動皮帶
換普利盤的功效
會相當的不顯著啦...
錢多換爽倒是無所謂



K6線路出問題喔
那部分的啊?
老車系的電路不難抓啊
只要有電路圖
還算好處理耶
知道問題後
去凱汰一整組換上有時比
找問題點還快
要不要順便加個電腦上去
K6這種非大量科技車
改起來比較實際
只是缸體本身壽命快到
運氣不好改完一操
爆缸就是了....
只好無奈換B18C囉....
哈哈



最後說到
愛將SR喔...
耐用的單缸好車一台啊
幾年份的啊?
有去改FZ的零件加持嗎...
機車沒任何電腦科技干預
改裝立竿見影
換排氣管啊
高流量等
這我完全不會反對 哈哈

不過
之前我去考大型重機照時
一個老教練問我會不會騎打檔車
我說會....
然後...他又瞄了我一眼
可能是因為我不高看起來又像
小鬼吧...
就從後面車庫牽了台愛將
叫我用這個開始練...
然後別人直接騎FZ6....
氣死我了....
(不過後來我有給他摔過
FZ6就是了)

但至今我還是不懂的地方是
為什麼駕訓班不直接用野狼
當入門車
至少摔了後維修比較便宜...

更之前的文章都要好好重看喔 提到...

中場休息一下,
先來個輕鬆點的
看看教學影片吧...
不然寫上防傾桿又要花
我一堆時間了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oWsgNnJZ1c

這應該是『矢田亞希子』
我不確定啦
但,如此完美的動作
我也不太會就是了...
不過,有時也不用太刻意練這個
若過彎速度根本沒到時
搞這個根本是脫褲子放屁


另外,有空看看這篇:
http://www.impreza.com.tw/phpbb2/viewtopic.php?t=16910

對引擎的迷信其實也是很多的...
所以我說一定要親自出來
捉對比較一下,
不是為了面子與賭氣...
不然謠言不會破
真相不會大白的!

Stan 提到...

那個矢田亞希子開的是老二先生耶....
真懷念

最近事情比較多
淡季慢慢過了
又開始忙囉

昨天才去computex的世貿主館晃了一圈
在門口拿了報紙就近去了
那報紙標題寫著"攤位供不應求"
但我進去看

說真的
比今年的CES還要冷清
人沒有比CES多 也沒啥新玩意
都是炒冷飯
那個WiMax還在搞
再不然就是一堆KVM, 喇叭, 系統架, netbook, GPS, wireless network, keyboard, mouse這類的東西
了無新意

星期五要去南港
不知道那邊會有啥新東西可看

總之
台灣廠商再抄襲
馬上就要被淘汰了
Computex要說是世界消費性三大展
有點名過其實了

若是消費『性』多好 提到...

喔!
有路人過來過喔....

但路人的老二先生
是沒有另外一邊
給左腳踩的煞車踏板的版本啊...

所以說
日本人都留好東西在家裡啊
是這樣嗎?

要溫故而知新 提到...

關於防傾桿的東西
先請各位複習
本館內於2008/8/07 PO的:
『CIVIC Si (FG2)用防傾桿』

在回應內的所有小弟的拙著。

我得先知道若內有講得不清楚之處
才有辦法繼續講下去...
不然若觀念還沒建立
很難講清楚我說的:

『在低速時讓車屁股不搖
就是好事喔???
屁股穩但高速彎轉不過去好
還是屁股不穩但轉的過去好?』

首先
屁股穩不等於轉的過去,
不然為何我常說推頭。


其實不要以為我平日寫的字
很犀利苛薄
其實我都有留很多面子了

會講出換粗防傾桿後
讓屁股穩定的言論的人
程度都太淺了
淺到連過彎速度多高
能產生多大的側傾都沒經歷過吧..
那種言論
都是心中的迷信與誤謬認知
積年累月造成的....

因為
其實不是因為換了比原廠粗的
後防傾桿讓屁股穩

例如喜美八代1.8換SI版
且沿用原廠避震器與彈簧時
其實是因為前面實在太粗
抑制太多過彎時
車頭及車身應該產生的側傾角度
(真的不是沒側傾就是好事,
那是大迷思。)
而車頭左右滾動的角度較低時,
駕駛座的人
會以為車身很穩定。
其實屁股也是有相對穩定的上下角度,但主因還是來自於前面太粗。

我要說的是
駕駛感覺車屁股穩定
其實很多時候是因為車頭側傾較低
相對穩定為主的錯覺。

但穩定就是我一直在說的推頭
在速度夠快時,
是根本是無法過的了一定角度的彎
因為車不是下盤穩...
是死笨的缺乏過彎要的巡跡性

而且,恐怖的還不是在這裡,
若運氣好,過彎速度
是輪胎還能承受的速度時,
過粗的前防傾桿
承受過高的變形量
高於彎內前避震器油與彈簧可承受的量時
會讓前避震器的支撐阻泥
突然軟調下去...
俗稱的『軟腳、跪下去』
這個才是無預警的恐怖處..

這個要現場遇到時講解才能明白

就像我之前文章都有說
某人的車山路高速很鈍

若改天開同樣搭配法的車
試看看
也許就可以比對出來
到底是不是這樣改底盤所產生的
還是單純只是2.0引擎比較重。

因為改太粗防傾桿的人
只要用原廠版的
或改粗版的
去快速通過一次很小幅度的
連續S彎,
所謂的雙出彎點,
雙APEX的彎道,
就會知道
無法迅速機靈讓屁股回來
是多痛苦的狀況。

過一般高速單一大彎是比較難
理解其特性差異
要連續小徑一左一右的彎
才會讓問題浮現出來。

以上由敝人嘴炮講出的
訊息請參考。

這迷思迷很大 提到...

剛重看我很久之前自己寫的

才發現我忘了提到

因錯誤觀念
在沒改避震與胎圈前
就先換上粗大的前後防傾桿後
能稍微救回
轉向不足的推頭狀況
就是調定位

基本的認知上就是
不外乎傳統的後輪大傾角
前輪TOE-IN之類的方式去輔助

但這也不是正確的方式啦
也要看場地

這要說又要扯半天
只是放在這裡當備註提示用囉!

重點觀念就是:
過硬過粗的防傾桿
配上原廠阻泥不夠的減震筒
與軟調的彈簧後
其實在過彎時的輪胎接地面積
會比原廠的還少

而單從車身側傾角度來看,
其實是不正確的觀念。

觀念越釐清 誤知會越少 提到...

發現我自己又漏寫一些基本觀念
的東西,
所以看得可能會一知半解。

首先對底盤與車身動態,側傾等等
的現象
一定要瞭解到
不管是多高的速度,多大的動能
多少角度的滾動側傾,
最終都還是靠減震筒與輪胎去
吸收與承受。

防傾桿並無吸收的功用
只是轉移與分散到非彎中的
另一邊。

而看待防傾桿的觀念,
其實他只是變形的圈狀彈簧
目的跟圈狀彈簧一樣
都只是在幫減震筒去支撐車身
高度而已。

問題是很多原廠車搭配的減震筒
其原本阻尼就快抓不住原廠彈簧

所以加粗防傾桿等於是
增加減震筒的負擔
所以除了讓車子過彎時異常搖晃
或是軟腳之外

同樣過高的負載
只是讓阻尼油油壓過高
導致漏油甚至衝破油封

因此說改粗的會縮短原廠
減震筒壽命。
並增加過彎時的不確定性。

所以我才一直強調:
真正能抑制車身側傾的
並非防傾桿(這是最大迷思)
而是好的減震筒與彈簧搭配
且前提是輪胎要抓的住。

不要以為輪胎抓不住
就一定是甩尾,
所謂的前輪推頭就是
前輪承受側傾產生的重量轉移負擔
太大,失去了彎中抓地力與尋跡性,
所以才因車身原本過彎前那直行的行進路線產生的慣性,讓車體直直的往前推。
前輪的慣性跟後輪可以甩出去是不一樣的
所以為什麼要倒退的路邊停車
要先有觀念
車子的轉向角度跟
輪距還有轉向輪的位置都有關係。

看過堆高機吧
迴轉半徑超小超靈活
但他不是前輪轉向
是後輪轉向
就是我要表達的...

阿炮 提到...

子凡老師

問我輪胎輪胎吃到哪不準啦!!

因為上面已經有過子凡老師的痕跡了...

我應該還沒吃到那裡耶...

至於皮帶那篇我有注意到啦!!

只是好奇說正時已經用鏈條取代了

而其他的部分也從2條縮減為一條

那何不都改用鏈條,這樣永遠都不用換阿!!

K6已經回到家了

之前是感覺吸不到油

加速會一頓一頓的

有時又不會

已經確認是供油幫浦的繼電器的問題,修復了

不過這次還發現了其他的地方...

右前三角架已經開始鬆動搖晃

曲軸在漏油...

呵呵

都不知道還要不要再修下去

剛好看到拍賣上在鶯歌的店家

ZC一顆10000有找含周邊

好心動阿...

至於愛將是1994的

我也想改到250阿...

會比光改進排氣來的有感覺吧...

不過,都要錢...

SI的部分

不能說完全理解

因為車都被我老爸霸著...

只能去想像和理解

但沒機會真的去跑...

好悶...

阿炮 提到...

要先恭喜老大賀喜老大

暴力娃娃車就快要到手了

是好日子耶

三個6

呵呵

不過老大還是很想念老二先生耶

這也是為什麼我捨不得K6

雖然好多人都叫我不要再修了...

阿炮 提到...

補充一個看了笑到翻的...

http://forum.u-car.com.tw/forumdetail.asp?forumid=97741

不過

還真的很搭耶...

其實鍊條真的很吵 提到...

原來是供油幫浦的繼電器喔...
這是小錢小事
還好啦
若是供油幫浦的那個馬達
就比較嘔了
因為這東西壽命很長
但壞了就得換整組。
我家老車14年20萬公里
馬達還沒壞過

但西吐四年六萬時
馬達本體沒壞,但塑膠管路裂了..
沒人單換塑膠管...
整組...超過一萬....
市場太小還沒副廠...
車子不夠老也沒凱汰...
哭啊....

三角架的橡膠墊圈是損耗品,
鬆動是一定會有的。
可以單換橡膠處。
但整組換也不算貴,
是可以換啦。
換鋁合金的啊...哈哈


曲軸漏油要看是那邊?
皮帶還是變速箱?
變速箱理論上被飛輪擋住看不太到
但變速箱處漏機油運氣不好
沾到離合器會打滑

重點是
曲軸油封不算貴
但工資相對算很貴...


ZC除非是有大翻修整理好的
不然出廠時間比五代還老耶...
且天知道先前的人有無狂操
還是切車頭時,車內的人掛了沒
這點比較麻煩...
要找看得到的師父問...

老車除非有點錢與狂熱,
要不然就是非常的規矩代步。
不然繼續養下去,
通常會花的更兇,
且也不敢操,怕一操又出事。
那養來幹嘛....


至於
驅動凸輪正時的材料。
因為是引擎發動後,
他承受的力道就只有轉速。
且是一對一的方式。
曲軸到凸輪這樣而已,
不用繞到其他地方
所以可以用鍊條。

不會像外面的有冷氣離合器
有時接合,有時脫離
且要東繞繞,西轉轉的去帶動
其他周邊。
重點是鍊條沒辦法一次多繞上
很多組齒輪,會有跳齒的問題。

若有看過正時皮帶,
會發現他的內側
有設計 水平的 『齒』 去齧合凸輪上的溝
但驅動皮帶內都是平行的溝
溝是怕左右位移脫溝。
齒是加強準確度
但運氣不好跳齒時
正好關閉汽門時機是會讓
活塞打到汽門時就慘了。
所以正時皮帶不能硬撐
時間到先換
不然為了不到一萬的東西
損失三四萬不值得。

正時用皮帶的好處是
材料成本便宜,
設計簡單,且比較安靜
但要定時更換。
且凸輪軸的齒盤會比較大根。

鍊條是幾乎不用換
且時機控制精準且盤身小。
還可以用機油不斷潤滑,
多少可以降點溫,確保壽命。
但以前科技會比較吵。
還有,機油幫浦那通常也是
有另外一個鍊條去帶動的,
兩個都是鍊條,不要搞混。

不過也沒啥好或不好
我家老車是鍊條
吸吐卻是皮帶
新硬皮鯊也繼續沿用皮帶,
沒準則啦。

好漢做事好漢當 提到...

還有補充一下:
不對啊
我上次開的時候前輪是NEO
後輪是555吧?

你不是把555放到前輪去了,
所以先前痕跡應該是在後輪吧?

而且這種痕跡應該是會隨
時間如日曬雨淋等風化漸漸淡化
加上前人洗車有用輪胎蠟
應該早就沒了吧。

故要相信你自己
其實就是你留的啦!

阿炮 提到...

子凡老師

雨下太大了啦

剛剛拿手電筒去看NT555

還是看不清楚阿...

明天我會回南港出保固

傳說中不會有異音的日本對策品避震器終於來了

希望不要再有問題才好

剛剛在和另外一個在這裡潛水比我還要久的車友[尼歐桑]討論

因為他的車也快90000KM了

我們的保養時程表都是一樣的

機油 1000 5000 10000 15000.....每5000換

變速箱油 10000 30000 50000奇數換

動力方向盤油 剎車油 汽油濾 節氣門 燃燒室 清積碳 這些是每5萬10萬換

不知道這樣對不對?

有沒有哪些是該提前或是可以用久一點才換?

另外尼歐桑也問到變速箱油濾和水箱水

是不是也需要換?

再麻煩子凡老師了!!

謝謝!!

阿炮 提到...

報告子凡老師

今天有看仔細了

我真的開很慢

根本連5的上緣都沒磨到

只磨到5上面的邊現一點點而已



我還是太嫩...

拉哩拉雜一大堆 提到...

原本是想上來補充一下
比較深的一些東西

但看到有問題在
還是先回答好了

況且從問題上可以看出
有些觀念還不到一定程度
講多了太深的可能也是看不懂
或枉然
(上面的字眼不是臭屁
或責罵之類的意思 還請見諒)

因為
的確養車是最基礎的
車沒養好
也沒養好如何養車的觀念前
改車都是會日後累積問題的

車子開得多
里程高是好事
但相對的這樣光是去養車
會變成比改車還更大的負擔

廢話不多說
直接進入主題

1.換動力方向油的方式?

有看過師傅怎處理嗎?
是從上面的油壺中
抽出舊油而補充新油的方式嗎
那個油網有拿去清洗嗎?
若是這種方式
講真的
自己來就好,
隨便拿個針筒吸管類的
把油壺內的髒油抽光
一點也不難
因為上下油管還有
下面的轉向機件內
還有一大堆抽不到的髒油
要認真換得從下面洩
才漏得很乾淨
但補充後又會有空氣拴(
液體內有空氣,影響油壓)
的問題
所以多半都是從油壺內抽抽就好

因此很簡單的更換方式
何必給人家弄
畢竟難度是零
且要補充的油量
油壺內抽的乾淨最多也才
兩三百西西
且動力油就是自排油
市面上出的高檔可替換的
專屬動力油也不多種
多數都是止漏的

其實當里程數多時
且不是常走高速公路,方向盤幾乎不用打的。
而是常市區停車,
得左右打死很多次的用車模式下,
可以考慮去添加止漏型的
可以讓油封膨脹一些
緊密一些
因為車老了之後動力油管油封
漏油的機率會很高
但這油管沒有單換接頭
都是整支換
所以能避免就避免
此外
基本上動力油只要沒漏油
油量足
其實不太需要換
他的負擔很低
且動力油的機械結構其實不太會壞
動力油的任務只是傳達油壓的力量
不是潤滑為主
不過好一點的車
連這個小裝置都有小小的冷卻器
就是了,
就連TIERRA這種爛車都有小小一根
金屬散熱管就是了。

所以動力油有換就好
五萬換一次差不多啦。
但我都是打開油壺看顏色
與有無雜質
因為他有濾網
多清濾網會比較實際
會有些黑黑一點點的雜質就是了。


2.煞車油比較需要看情況來換。

若常飆車
來令片磨損快
例如改裝的用不到兩萬就沒了的話
我通常是每換兩片時
大概不到四萬
就換一次煞車油

但有飆山路尤其下坡
煞車油溫上升的快
高溫變質會有差
所以要常換

但若平日都不開
也不飆
不管里程數
盡量控制在每兩年換一次
因為煞車油會吸水份
會潮掉
吸水後沸點會降低
影響品質與表現
所以不管開多還是開少
有飆無飆
兩年換一次差不多

且建議選在大熱天換
因為當時空氣中的水分含量會
比較少
盡量別選在潮濕的天候下換就是了。

不過 講這麼多...
我家吸吐不但原廠來令六萬六千
公里從來沒換過,
煞車油也超過兩年沒換了...
而且兩年前就在低油面(min)了
高速過彎液面高度不到
都會亮警示燈
哈哈

所以 也是看心態啦....


3.汽油濾 我以前老車
是每兩萬換一次,
因為很便宜 一個才五十
且很容易自己換
而且以前的油品爛
加上汽油芯體積較小,
壽命較短。

現在吸吐的貴太多了
(四百多)
不過設計的還是很容易換
但我拖了四年又三個月
用了六萬公里
才換過第一個
而且是因為怕熟識的老闆
去修個大的東西時,沒賺到錢
故給他賺的零件錢因素才勉強
說要換...

主要是現在的汽油品質好太多了。


4. 清積碳是要看怎麼清
通常節氣門可清可不清
其實節氣門蝴蝶閥
是要有一點點油氣油漬附著
當潤滑用
(以上是觀念,不見得乾淨是好事)

而燃燒室的積碳看是怎麼清啦,
不說明看到的方式的話
我比較不好給意見。
例如打開火星塞蓋噴?
吊點滴?
從岐管內噴?之類的啦


5.原則上基本觀念是:
耗材多換都是好事,
只是不要太常換,
很多倒是沒必要常換,
或太傷荷包就好。
例如車子沒操
何必常換機油。

補充我常說的
現在汽車根本不需要每五千換
因為機油科技進步
加上引擎精緻度提升

我汽車可是常被操喔,
但至少超過六千才換
機車更是一路高轉在騎
但大家都說機車每一千要換
我都是一千四以後才換
不是省機油錢,
是根本沒必要太常換

很多人開車不拉持續高轉
或常常高速公路巡行的
機油每八千換都沒問題

BMW等歐洲高級車
還有吸吐這種小爛車
手冊與車體的原廠
電腦內提示保養都是寫著或設定
每一萬公里換就好
我每六千換已經是很迷信了
(沒辦法,我比較常操車)

而且更重要的是
原廠里程表根本就不準
你五千時
實際上大概才四千八...
但這是小誤差啦....

機油真的要換與否
都是看顏色、聞味道、手指摸黏度
那樣比較實際。
還有,沒事多打開引擎蓋
看油尺高度
看吃掉多少機油
才是我愛老生常談的觀念,
多換也沒不好啦
比較傷荷包與污染地球就是了。
故盡量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就好。
只是沒必要每五千準時換,
除非是兩年都沒開到五千那樣。


6. 變速箱油濾是存在的,
但換的工資很貴,
要拆底殼,
且其實濾心內部也沒啥東西。
他有的不是積碳那種燃燒後的
髒污,或液體變質後的油泥沈澱類
多數都只是齒輪摩擦產生的金屬屑
但被過濾擋住後就好,
不會有事。

所以通常會去換
這個自排變速箱油濾網的時機
多半是要大拆自排箱時
或是自排箱油底殼漏油時。

不然這東西有打油封膠
多拆多傷....
不拆沒事
拆了反而會漏油
不需要煩惱這東西。

自排箱壽命很長
且內部油料數量比想像的多
每次換大概四五公升
但內部超過七到九公升以上
其實是永遠換不乾淨的
但也不用在意這點
以前有種循環換油法
現在比較少見
因為壓力不對時
比較傷油封

此外不光是變速箱本體內的殘油
變速箱油冷卻器與管道內的油
也是換不到的啊
所以根本不用在意這些地方。

我剛才正好有跟館主說
BMW等高級歐洲車
他的自排油根本不用換
原廠變速箱本體
連直接加油的孔都沒有
本體上還有大大的封條貼紙寫
LIFE TIME
一輩子有效不需換....

這種車硬換也是可以啦
但要懸開固定螺絲打油進去
要用專屬的長效自排油
且技術要對
多打更麻煩....
沒事不要找事做....

所以當高級車都敢這樣搞的時候
就要相信
現在的科技
很多東西都跟二三十年前
父執輩流傳下來的說法不一樣了

7.水箱水也是
新車三年內幾乎不用換
看水箱水的顏色
與水位為主
通常根本不會有事

我家的車也兩年多沒換過了
老車更是三年沒換了

想換的話
這個要看車種
有的很簡單
有的沒把空氣排出來
若有空氣拴一樣會讓水泵
效率低落。不可以不謹慎

還有
添加水箱水
除非緊急危難
不然不要用礦泉水
會有水垢
最好的是蒸餾水
像泰山純水那樣的

當然
我先前說過
好的水箱精才是比較重要的
還有水箱精根本沒有油性的分類
不要被店家騙了就好。

不過九萬公里若都沒換過水箱水
就比較有點不妥了
水箱水除了避免生鏽
避免結凍
與潤滑水泵
故都有很多化學添加劑在。
那些都是有一定的壽命
太久沒換功效有差
看水箱的鏽垢多不多啦
當水箱水從綠色或紅色
變成偏黃甚至土色時
就該換了啦
別撐下去....

但還有一個觀念
除非是那種寫著READY TO USE的
預混好水箱精之外

不要整個水箱都是倒入濃縮水箱精
那沒比較好
通常都是有1/4的混和比例
一份水箱精混四份水
看使用說明
但全部都是水箱精的話
水才是負責帶走熱量的
過多水箱精
只會讓水道內因為高溫
累積奇怪的結晶或水垢之類的
且濃度高的液體
會讓液壓偏高
運氣不好又是衝破引擎水道內墊片
沒事變成衝黑斗(HEAD啦)


還有喔,有時太高檔的水箱精
對一些老車來說
是沒意義的
要知道高檔水箱精
四公升可能要六七百
但一個全新的水箱整組唷
還不到兩千....
所以....


以上說明請先參考
都是比較基本的觀念
保證沒店家的虎爛文詞
要各位啥都早點換
該換
一定要換那樣的恐嚇訴求...

各位愛換不換都不關我的事情
你們萬一沒換
車子壞掉對我也沒影響

但我只是要說
我不是嘴炮
我說不需要換的東西
我就是真的都沒在常換
但車子都還是常飆

不是省小錢
是知道實際上都是迷信或店家恐嚇
不需要那麼浪費啦


不過,平日不看胎壁就算了啊
幹嘛看了我說的之後
何必挑下雨天跑去看啊
還真是可愛哩.....

先來後到 提到...

搞啥啊
我寫到一半時
你有來過這喔...

那就多加油吧...

因為...
等下又要漲0.5了

館主這篇內回應文字太多
很難閱讀了...

這樣就知道差別了吧! 提到...

有東西要補充
剛看了一下

關於汽油濾心這東西
除了因為汽油品質大幅提昇之外,

還有現在的濾心比較大顆
且內部的過濾材料
也顯著進化之外,

一、
以前的汽油濾心是在引擎室內
一路髒污走過來的路徑
比較長。

現在的汽油濾心多半在後面油箱處
是乾淨的開始走路。
所以累積的管路髒污比較少。

故壽命也長多了。


二、
以前的油箱是金屬做的
氧化後的鏽蝕多
所以要濾心過濾

但現在都是塑鋼材料
根本不會生鏽,
所以相對能遇到的髒污又少很多。


以上是補充觀念。

我常說的
要釐清迷思
一定要從歷史的角度來切入
一下子就可以找到
為什麼以前要
但現在不用
的主因囉!

缸內溫度很高的啦 提到...

說到汽油
補充一下觀念問題喔!

以前不是很流行
汽油調壓閥這東西,
老K6/K8都常改
但現在似乎沒人這樣搞

原因一、
因為現在油軌管路設計跟以前不一樣,所以不是很好改。會影響汽油管路。

二、沒人出對應品是因為沒效還有後遺症。

三、重點的觀念問題,
因為科技進步,
現在的汽油幫浦馬達產生的汽油壓
與現在的汽油油壓閥都比以前好又穩定。


四、錯誤觀念迷思,
大家都搞錯了喔
不是讓噴油嘴噴出越多汽油
車子就會越快...
這是大錯誤。

良好的空燃比混和
絕對不是汽油多就好。

所以多噴油只是浪費油又慢。
以前的車有改裝電腦時,
其實是不要噴太多油
都是在減少噴油
越稀薄燃燒效率越高
所以改了電腦後
不但馬力更大
還因為稀薄燃燒
所以更省油
這是真的
我背書也沒虎爛
但這是過去....

原廠給油多
是為了保護引擎
因為稀薄燃燒會讓引擎產生高溫

越是完美的燃燒,熱效率越好
缸溫與排溫就越高。

所以要加速快,前面轉速遇的
供油就要在發生爆震前
盡量稀薄。
但高轉速域又要給多點油
這些汽油的目的是為了降低缸溫
(汽油其實多給有降溫的效果)

而爆震就要跟高壓縮比扯上關係,
以前車沒給高壓縮比
是因為汽油不夠好
容易提前點燃
現在汽油好 所以壓縮比可以弄高點。
但壓縮比高,燃燒效率高
也是有缸溫高的問題...

這也是為什麼以前改裝車會改高壓水箱蓋,
因為高壓縮比配上稀薄燃燒,
引擎效率最高
溫度也上升的快
瞬間上升的熱度
很快會超過水的沸點一百度
但水箱與風扇無法這麼快帶走
這樣的熱度
但又不能讓水沸騰後滾入副水箱內
所以只好藉由延緩沸點
延後這情況的發生。

而且賽車引擎常會分解打開
若水道墊片有壞很容易發現
且基本上賽車都是把墊片當
消耗品在換
但我們可能一輩子也沒換過啊,
自然不要給自己找麻煩。

此外,為什麼水箱與風扇沒法這麼快帶走熱度。
是因為老的五代六代喜美
其實水箱只有一半大小
且一顆風扇而已。
手排的還更慘
水箱只有一層厚度
自排的還是兩層
(扣掉自排水溫較高之外,
手排本來就是低成本車)
所以很多手排的會去改自排的
這是正確改法....


至於改高壓汽油調壓閥
是為了保持較為穩定的汽油油壓

以上輔助說明
希望各位能懂!

有磨總比沒磨好 提到...

炮哥:
先別感嘆
畢竟磨到那並不能代表什麼!
整段路用掉的時間才是一切!
過彎角度做的大
不等於比較快。
一段路段快,
也不等於整體都快。
放心啦!
有磨到就夠了啦

換個角度想,
是否你跟比較八代不熟?
換成五代就不樣?
你看你五代吃的痕在哪?
(先跟我說哪款胎 哪種尺寸)

有空去看你怎麼開就知道啦
因為若天天都要走山路
理論上路熟可以有不錯的表現

搞不好是你家的山路彎度不是很大
沒有緊急上下小彎
也沒有高速過彎的機會
所以自然在胎壁上不會咬到
太深的磨痕啊?

或者是
你其實是那種很愛車的人
屬於不捨得操的那種愛車人
那當然又是另外一種技術啊

就是不用把車逼到很極限
但速度一樣很快

神之手或手上綁膠帶的劇情
是誇張了點,
但其實彎道越快
有時角度不用打太大
反而比較快
(例如甩尾在柏油賽道其實
是比較慢的)

所以別想太多
加油!
(記住要在半夜零時前加!)

難免有誤會 提到...

文字沒聲音真討厭

我上一篇的意思是
磨到『那』 ㄋㄚˇ
where的意思

並非
磨到『那』 ㄋㄚˋ
there的意思

意思差很多喔!
解釋完畢!

也是最初最基本的迷思 提到...

順便講講關於今天館主問我的
『訓車』方式的迷思:

1.其實不用一千公里就換油,
因為一千公里對汽車來說
實在太短了,
有很多東西根本還沒磨到
或磨開,
太早換基本上是沒意義的。

建議三千換油已經是非常愛車的行為了,不然一般來說標準第一次五千換就很好了。

平日轉速不要超過引擎紅線的2/3即可,
例如六千轉斷油的車,
不要將轉速拉過四千就好。

而我家的吸吐
很抱歉,新車落地兩百公里就拉
到斷油....
因為那時觀念還以為
這引擎跟SAXO VTS差不多,
以為遲早會上高凸那些...
沒想到...哈哈..
結果到現在還完全原廠
但也完全沒有後遺症就是了啦...


2. 所謂的暴力式不磨合
直接開操五百換油法
是有一些條件的,

例如人家車主是店家或是啥
都要改的人,
遲早都要改東西進去
或拆缸如換胎一樣的隨便者
可以用這套方式,
因為有很多機件,
遲早都會換成改裝品
所以不用擔心。

另外,這種說法其實是源自於
專業賽車引擎
或是重型機車
這是這些東西出廠前
原廠加工的精密度就非常高

(重機貴不是沒有道理,
就算是量產車,要對應到一萬四千轉以上的引擎,曲軸早就不是區區的萬轉平衡了,這些超高轉引擎
原本的精密度就非常高,才能出廠,所以根本不需要磨合了,自然車的售價也很高)

因此這理論適合在高精密度的車
一般國產車我還是建議乖乖至少磨合個三千公里。

當然,其實雙B等級的車,
原廠也不用磨合引擎了
完整度都是夠高的了!


3.還要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
其實磨合不是只有磨引擎內部
如活塞、凸輪頂或曲軸。
以及變速箱的齒輪們。

任何會移動,會滾動的機件
都是要磨合的。
好比冷氣壓縮機、發電機
那些皮帶與惰輪
都是要先滾開滾順

煞車盤與皮也是大家比較熟知的


除了轉向機構是比較少人會想到的之外,

其實避震器也是要磨合的
一些油封或橡膠座
都是要柔和一點的開一段時間
讓他們軟化
若一開始車來就狂操
這些橡膠組織分子可能還很硬
一下就裂了...

所以,我要說的是
用不著一千公里就換油

但也不要一開始就開操
凡事過與不及都不好
但多少還是要磨合一下
並換油後再開操才是好的。

別的不說
光磨合不換油
就開操
那些金屬屑是真的多到可怕

我是自己換油的人
親眼見過這些實際狀況
所以我其實是不信任
永遠不用換油這種事。

除非是濾心做的非常好
哈哈

阿炮 提到...

抱歉

子凡老師

打擾您上高階的課程

不過我真的需要很多基本的知識

因為我發現我還是很淺...

關於動力方向油

如果可以我也不想常換阿...

但家在山上,山路和市區是我最常開的

高速公路反而較少...

所以我這次10萬公里應該要換止漏的會好一點?

想請問子凡老師剎車油的部分

也可以用針筒自己來嗎?

我想多省點錢...

為什麼本田的汽油濾這麼貴?

要4000多耶!!好貴

不過汽油濾很大一隻

會不會我跟子凡老師所講的部位有所不同?

我家裡剛好還有一份,下次再拿給老師看

節氣門上次清理時是整組拔下來

不管是蝴蝶閥內外,也打開蝴蝶閥

全都把看得到的黑色積碳都清掉

弄得全部亮晶晶,像新的一樣

我沒記錯的話,清理的藥水好像是叫

化油器清理劑

清理完之後再噴上WD40來潤滑

之後燃燒室是用吊點滴的方式

藥水一進一出,就出來了一堆黑色顆粒...

台灣本田的變速箱油濾要六百多不含工資...

不過我想還是別換的好...

我的水箱水也慢慢變成了淡黃色

應該要換了

不過,我該要怎麼排空氣?

才能做到管內確實無空氣?

看到子凡老師寫的這段[衝黑斗]

又想到我慘痛的教訓...

K6就發生過,在爆了2次管,顧路2次之後

心一橫,把全車水管都換新了,水箱精也是...

但我的車一直以來都只吃自來水...

最後就如子凡老師所說的

[運氣不好又是衝破引擎水道內墊片
沒事變成衝黑斗(HEAD啦)]

汽缸進水,整個排氣管狂噴水蒸汽

但我還是硬把車開到修車廠...

一路上停紅燈還要硬催油門

就怕熄火了會發不起來

後照鏡 後視鏡看到的全是白霧一片

那是在晚上

只聽到後頭的車狂按喇叭...

唉...

回家前K6才跑了54KM,油箱還算滿

也交代老爸要把八代的油箱加滿了

不過,我都沒注意到八代的油箱是塑鋼耶

有去問過賣ZC的賣家了

他說九千多是帶走價

含安裝不只...

他的ZC是六代CIVIC無VTEC的

年分也會比我1993的K6還要老嗎?

K6從我17歲開始開,2006之後3年是斷斷續續的

八代是2006年四月到2007年十月每天開

之後到現在也是斷斷續續的...

所以都算小熟吧...

K6是用南港NS2,195/55/15

原本是用195/50/15的

但是50比55還貴,所以就妥協了

用GPS實測,時速表也變準了

在140KM以內,誤差不超過2KM



K6好像又有問題要出來了...

真的好累...

三個玩具都不乖...

愛將離合器會打滑,油封漏油

K6曲軸油封漏油,三角架鬆動

八代今天去換了保固對策品,還是無解...

只要他們三個都乖乖的,我想我會每天都很開心吧...

補充一下動力方向油方面 提到...

唉唷
沒什麼打擾啦
更不是什麼高階不高階
原本只是要寫不同程度的主題

不過從你的問題來說:

1. 我有點誤導觀念與寫錯東西了
首先,動力方向油
並不太需要常換
但三五萬公里換一次差不多
主要是因為
時間這個變數
動力方向油會發熱
但不會到非常熱
而且喜美五代就已經有
動力方向油的散熱管
八代自然也有
所以不用擔心熱度影響變質

定時要換是因為
所有的油品液體
都會隨著時間氧化
說氧化其實是酸化
酸會對金屬腐蝕
以及膨脹係數產生影響
所以雖然自排油不是像機油
那樣沒事就要換
但定期換不是壞事
所以正規來說
不要到了超過五萬公里
或三年都不換
這並非好事。


但是有注意到我原文中寫的
市區開車與路邊停車嗎
因為動力油只有在市區慢速時
溫度上升比較快

還有停車打到死時
壓力會比較大
一般山路
不會打到死
也頂多一兩圈而已
產生的壓力也只是幾秒間的事情
所以對油品來說並不會太傷

但也可以看動力油的顏色
當原本粉紅色越來越黑
變成深紅色
例如紅酒的顏色時
也可以換
因為自排油等於動力油
本身並非油品
是液體(英文是FLUID 非油類)
所以用手摸潤滑度黏感
並不會很準
但還是有潤滑的功用在
因此太久沒換
對動力油泵不是好事

但我提到的止漏
是針對老車
例如十年以上的
動力油管還沒爆管過的
比較有需要
因為這種油管爆管
通常跟金屬與橡膠合在一起
的接頭處,隨時間老了
容易裂開
所以會爆管
但里程多一點的三五年內新車,
爆管機率沒十年但里程少的老車


這點不太需要煩惱。
止漏型有個缺點
比較黏
所以
1.方向盤打起來可能重一點
2.動力油泵的負擔較高時
相對馬力低一點點
且耗油一點點
非常低啦
但還是會有些差異
電動型的就沒此煩惱啊....
3.當止漏型的添加後
還是會漏時
表示就沒救了
要整根換新的....


所以
若是K6要用止漏型我沒意見
但八代要用還早耶
通常以STP這牌子出的
止漏型動力方向油是藍色標籤
而一般型是紅色的
但市面上也找的到一些
比一般ATF油好
適用動力方向機
但也不太貴的油品
新車更換時用這種即可。

不需要用太好的ATF
因為適合電子變速箱的ATF
有時對動力方向機來說又偏太稀
不一定啦。


所以若是都沒換過動力油
十萬公里時換換是好事
不用花太多錢在動力油上面就是了
因為一般來說負擔並不大啦
有換新就好!

以上補充意見還請參考。

WD40不要濫用唷 我有教訓的 提到...

然後
汽車煞車油更換跟機車的不太一樣
因為汽車的總泵力量較大
油量較多
用一般小針筒吸的負壓不夠大
吸不出所以然來

我會用針筒吸機車用的
但汽車的我還是乖乖去車行給人家弄

他們有一種比較大的吸油器
可以產生比較大的吸力
吸的也比較乾淨
另外汽車煞車油更換
要一個人在車內踩踏板啊
所以一個人是不可能處理的了


而喜美八代的汽油濾心
有人說很貴
有人說還好
我不知道四千是含工資
還是單零件錢
但若只是一個濾心要四千就真的很貴了
不過十萬換一次不為過
只是真的要這麼貴嗎
我記得小胖跟我說的價錢是
偏高
但沒這麼高

我也知道是在油箱那
但有很難換嗎
所以工資超貴嗎
我不知道啦

反正古早車子的油杯
在引擎室內的大小
大概是伯朗咖啡那種小鐵罐大

但歐係車含專用接頭座的
通常是比較細長的金屬罐
大小比500西西的長啤酒罐
差不多。
我不知道喜美八代的多大耶

四千多
汽油幫浦馬達也差不多是這個價錢
且幫浦前端有一個金屬小網子
會不會指的是這個
但若是馬達會有電源接頭耶


清理節氣門通常是用
所謂的化油器清潔劑
有3M白色的
或GUNK黃色的兩種為多
但要看車種
有些車種的蝴蝶閥上
有金屬鍍膜
要是用這種清潔劑下去
就完了...
喜美的是不是這種我也不知道啦
我只是說有這種事情而已


用WD40去潤滑就有點問題
因為WD40很傷橡膠
只要有橡膠當油封的地方
就不可以用WD40
要用矽油
因為電子節氣門
在蝴蝶閥的連接處
有橡膠油封去密合
不太應該用這東西去潤滑啦

另外
說到這個
像是一些金屬接點
有很多師傅用WD40去清理鏽蝕
其實也不太正確
因為包電線的橡膠處
有時會因此被侵蝕
正確來說要用電子接頭清潔劑
但這東西貴多了

變速箱油濾要是很好換
工資不貴的話
六百的材料錢就給他換下去吧
我不知道這顆變速箱
的油濾在哪 且好不好換
料錢六百感覺很好換
那就換啦

其他等下再說

除非是里程真的太多 提到...

打檔機車離合器會打滑
因為不知道里程數
所以不確定是不是
離合器片磨光了的打滑

不然最常見的原因是
機油加太多太滿了
或是用了黏度太稀的機油耶
有沒有這種可能啊?

因為機油太稀
也會讓油封漏油的現象更明顯
到底是吃了那種機油呀?

反正就跟我之前說的一樣
若是離合器片磨光
後輪踩住煞車入一檔
慢慢放開離合器
要是離合器全放了
後輪煞車也沒放開
引擎沒熄火的話

就是『真的打滑了』......
冷......
(畢竟跟汽車不一樣啦
汽車離合器是乾式的,
機車多了機油的變數...
所以只知道是打滑)

但要看一下變速箱上的離合器
拉柄與鋼索的間隙
是不是變太大
搞得像是
離合器永遠都沒放乾淨
所以一直在半離合器的打滑狀態哩?

以上請參考囉!

留得青山在 就是此時可以玩 提到...

補充一下

輪圈寬度
7吋的適合195~215
通常極限是225
但215就很緊繃了

而7.5吋適合215~235
一般來說每0.5吋可跨三公分級距
所以不用擔心
但也不是一定的啦
因為重點是實際胎寬
每加輪胎公司出的胎寬
都有很大的實際誤差
常見A出的195比人家B出的205寬
所以也沒法說一定。

但8吋就是235~255為主

我15的匡
以前都迷信用7去撐195的胎壁
後來發現
還是直接用硬胎壁的胎
會比較實際
況且6.5的匡畢竟還是比較輕
此外,
遇到我老媽那種停車
會磨路邊人行道的
讓胎壁靠近內部一點
才比較能保護到匡的外緣

但後來證明
她撞到有聲的警示範圍
比我想像中的還要大
因此也是枉然啊....

舉一反二 提到...

再補充一下,
倒過來舉例就是如下表:

195 — 6 — 5.5 /6.5
205 — 6.5 — 6 /7
215 — 7 — 6.5 /7.5
225 — 7.5 — 7 /8
235 — 8 — 7.5 /8.5
245 — 8.5 — 8 /9

所以像我以前堅持195要用7的
去套,其實對輪胎胎壁
也是很緊繃了,故並非啥好事。

不過我家老車這樣搭了七年多
其中一款胎還持續用了五年多
目前為止是沒事啦,
畢竟有在跑且沒裂也沒爆胎..
(是的 就是NT555...
但555世代老了,
真的不是啥好胎,
五年前一條15吋195的要兩千四哩
真貴)

還有,到底發現555胎紋的奧秘沒啊....

555的極限沒有啥高深莫測啦
叫一叫之後
很快就超出臨界點
然後就滑出去掉下去那樣

而且胎壁剛性其實是算軟的
變形量很大,
所以要吃到下面一點的字不難啦
放心。

所以是路的問題不是人的問題。

怎麼修回來? 提到...

我覺得比較奇怪的是
NS2不是啥貴胎
且通常這尺寸的胎
195/50或55的售價多半是一樣的
50的賣比較貴很怪耶。
貴多少還記得嗎?

不然要是我
我的決策會是選用50的胎
畢竟里程表時速表準不準
不是很重要
誤差難免有
就連一般消費性之GPS也是有
誤差啊
例如高度與斜坡角度產生的
換算誤差
所以減低表誤差在我心中
的重要性
遠不如用薄胎壁得來的
胎壁較硬,且路感回饋踏實,
與圓周較小較輕換來的
加速輕快及省油。
反正50的扁平率
遇到坑洞陣亡的機率
還沒45/40那樣高
所以比較不擔心啦

不知道炮哥之前的決策因素
除了售價之外還有什麼呢?

我的作法會是
因為老車都是自己在開
所以與其花錢買等級不高的新胎
不如買二手的好胎來玩
可以練出不同的極限
畢竟正常車況下的五代過彎
極限還是比八代高很多
(軸距與車高還有重心與重量)
所以只要好胎上身
練技術會比較實際,
二手胎其實不是啥壞東西
觀念與注意胎況而已,
不論好胎新胎二手一手
本來就都該注意胎況

可惜我之前丟了庫存的RE-711
與RE-01
不然可以送你玩,
工資那麼低廉沒在差的啦。


若引擎已經衝過黑斗的
通常我都不建議修或繼續養了
衝過一次黑斗
永遠不知道何時會第二次
而且通常就是一定會有第二次
主要是修復時沒弄好
以及機件本身有沒找到問題的地方
為主。

不過我不懂的是
怎會爆兩次管
是真的管子爆開裂掉
還是接頭處
水管要爆還真的不簡單
而且還兩次,
是哪裡哪根呢?
還有順序,
是先爆管後換新管
才又再衝黑斗
還是同一件事情?
且修了哪些地方
花了多少錢呢?
當初考慮要修的原因又是?

畢竟已經衝黑斗了
內傷點很難一次修好與全部找到
要不換引擎
要不就脫手
衝過黑斗的車我都不敢拉轉速了

不過,吃自來水無所謂啦,
沒什麼好迷信的,
我也都是吃一般自來水而已。

還有你說的全車水管
是幾根?
有包括暖氣用的小水管嗎?
因為通常我會說乾脆就
封起來這段
不然車內的熱水排遲早也會
鏽到漏水。

養老車辛苦啊
雖然可以學到很多
累積寶貴經驗
但錢都沒了很冤啊





還有,現在多數車油箱都是塑鋼
的吧,主要是因為輕又便宜。

八代舉起來看底盤
行李箱的前面
有跟用金屬橫樑綁著的東西
就是油箱啊

結論就是錢太多 提到...

正好看到
原廠頂級版給的
245/40-18是8.5

標準版給的
235/45-17是7.5

所以證明了舊有的OK

但看照片
是給大五幅而不是日規多條的
應該不用換吧

阿炮 提到...

謝謝子凡老師的講解

K6今天又掛了...

是分電盤...

另外也發現,動力方向盤油也再漏...

慘...

下次先換止漏的好了

至於八代的汽油濾芯

是$1439 我看成$4139 是我眼殘...

不過,有看到金屬端耶,不知道是不是接電的?

有問過原廠技師,答案是很難拆...

如果我的電子節氣門已經被WD 40傷到了

會不會有什麼後遺症?

變速箱油濾我不是嫌600多貴

是怕出現像子凡老師所說的

[這個自排變速箱油濾網的時機
多半是要大拆自排箱時
或是自排箱油底殼漏油時。

不然這東西有打油封膠
多拆多傷....
不拆沒事
拆了反而會漏油
不需要煩惱這東西。

自排箱壽命很長
且內部油料數量比想像的多
每次換大概四五公升
但內部超過七到九公升以上
其實是永遠換不乾淨的
但也不用在意這點
以前有種循環換油法
現在比較少見
因為壓力不對時
比較傷油封]

這個險我冒不起...

至於愛將的離合器

那是通病,所有的原廠車都一樣

油封也是...只是我漏的比較兇...

打滑的程度是不會像子凡老說的那麼嚴重

但在換檔後,動力接合,會有非常明顯的打滑

轉速越高,越容易

網路上有出改良的離合器

使用者都是好評!!

不過要價4500,我花不下去...

而且愛將沒機油尺,根本不知道機油有沒有加太多

機油都是用TOTAL的5W60

當初K6會換55時是因為四條差價到1200

那時舊胎NS-1已經不能再撐了

四輪幾乎磨光,有三條有補過

其中一條還補了三個洞...

很慘...

不過真的,換完55之後,路感模糊好多...

講到2手胎,其實我也用了好一陣子阿...

這台K6是我在專3那年用6萬買來的

原本的185/60/14磨完之後

就換上195/50/15胎 圈

那時只靠打工過日子

剛開始這台車也沒花我什麼錢

就只是繳稅金,油錢,保養費,驗車費

直到車買來八個月後 打滑撞山...

拉車台和大修,花了我一大筆錢...

之後輪胎也快磨完但卻沒錢換

朋友認識的輪胎行老闆人很好

免費提供我半年多的輪胎用

只是規格就有點搞笑

前面都是195/50/15

但後輪左邊和右邊不同,印象中

一邊是185/55/15 一邊是195/50/15

因為剛好找不到再一條195/50/15

那時用車需求也就只是代步

所以沒差,前前後後老闆贊助我5條以上了吧

也完全沒收過我工資

不過輪胎裝完也沒做過平衡就是了

真是佛心來的...

可惜店已經倒了...

不過子凡老師也真是厲害

因為K6第二次的衝黑斗就是發生在去年我回台灣時

才回來短短2個月

就又要花大錢...

爆管的順序說真的我忘了耶

不過管子是真的穿腸破肚的爆開,不是接頭漏水

只記得一次是爆上面粗的,打開引擎蓋就看得到的

第二次是爆下面,要拿手電筒才看得到

管子都很老,有龜裂痕跡了

不過當時什麼都不懂,上水管下水管都不會分

現在也還是不會分...

不過當時是一條一條看著技師換

所以可以確定是全車的水管都有換到

再加了新的水箱精之後,當天凌晨就殺濱海

宜蘭 蘇花 到台東,因為要趕早上8點的船去綠島...

一路上很驚險,因為颱風從東部來...

有落石,路基掏空[開到突然前面路不見...]

雨刷開到最快也只是看到一堆樹葉...

衝黑豆第一次是在2006年2月

當時很掙扎要不要修

因為對這台車有很深的感情

不過在考量了一直修下去殘值還是不到10000

如果把修車的錢慢慢繳車貸,等車賣了還有殘值

所以決定不修 脫手

然後第三天付了20000定金定了八代...

然後開始過了2個月 每天花4個小時通勤的噩夢

後來學弟就把車拿去修 當代步車了

所以第一次不是在我手上修的

修了哪些地方我是不知道

只記得他說花了三萬多的樣子

他養了半年多又說養車太累

所以車又回來我手上

因為我實在受不了八代的自排

我需要手排

所以每晚下了班

到家後就換上K6 再去跑一趟山路...

這樣才會舒服一點

後來我的朋友因為工作關係需要用車

又把K6買走了...

但不到三個月他被調到對岸去...

總是來來回回的,所以他又把車丟回來給我

就這樣一直到現在...

八代的油箱我還沒敲過

每次看都以為是金屬的...

下次要仔細敲敲看

何苦一直修 提到...

簡單回一下,
看到什麼想到什麼就寫寫。

1. K6沒什麼好修的了啦,
分電盤掛很正常
但要看是分電盤導電的部分掛
還是 連裡面的油封都掛了
光換導電部分還好不貴
但換油封貴多了
換完之後,
搞不好車子又別的地方報銷
都是花上冤枉錢

你這台車當初就不是自己養的老二手車,問題本來就會比較多。
若是像我家那種一路自己養上來變老的,有明確紀錄維修資料的,
還比較好判斷要修與否。
但二手車前任車主怎搞,
入手後又給過其他人開過,
是愛車還是不愛車的,
很難知道。
我操車,但我會養車,
可是很多人是只操不養,
那就是最大的問題。
永遠不知道要修到什麼時候,
不如不要繼續搞下去。
加上K6不是啥
有價值的稀有車種,繼續養真的沒意義,
除非去改大的,真的換引擎,重整車台那樣,但也要有這樣的財力與耐心及狂熱,不然花上一堆錢還是一台老車,真的很沒必要。

我不知道你專三是西元幾年
所以不知道花六萬入手的大概狀況...


此外,撞過車台,因為不知道整體程度,
所以不知道修多少地方,
若撞山有撞車頭,
水箱有破裂過,
之後還能爆水管,
表示這次撞車時
很多地方沒修到,店家的態度或技術也有問題,
因為撞車頭之後,水箱有推擠破裂的話,水管會被壓擠甚至被碎片刺到小裂之類的,
水管壓起來雖然是有點軟軟伸縮
但內部是一堆網子編列。
加上平日內部有水
可以撐住外殼。
但沒水又被推擠時,
從撞車到修復,至少一兩個禮拜
都是變形狀態,
自然日後容易裂。
加上若都撞水箱了,
裝新水箱時,一定會拉扯原本的舊管子,多少增加受傷的可能。

重點是,誰沒撞車頭過,
我若撞車頭水箱,
一定換新的上下水管。
反正原廠水管又不貴。
避免日後出狀況是一定要的。
加上你的車子本來就是老車,
水管也有壽命的,
但開到爆管,通常都是因為裂到有傷,又真的夠老,所以才真的爆管。
畢竟上水管移動的範圍比下水管大,
先爆上的在爆下的很正常
但店家也是有問題,
上的都爆了怎沒一次換下的。

要知道引擎前後移動的很厲害
通常爆水管除了水管真的老了之外,
真正主因是引擎腳掛了,
所以前後移動的很厲害才扯裂...


而且你雖然告知衝黑斗的時間,
但重點是里程,
里程與時間都是老車出狀況時
必須要知道的資料才好判斷。

我寫上面那些
重點是要說,
這樣車況的老車,
動力油漏油就讓他漏吧
沒事多打開油壺看剩多少
隨便拿爛的ATF補充就好
(爛的ATF大概七八十元一公升的即可,畢竟是給他漏的,往好的地方想,這等於是循環換油,一直補充新的,遲早內部都是新油...哈哈)

因為老車的動力油油封橡膠
已經老到,止漏型的橡膠蓬鬆劑
沒效了。不會起反應了,
就跟老到生理陽痿的人,吃威而剛
都無法硬是一樣的。
花大錢買止漏也是枉然...
加上也沒必要修了,
因為換完動力油管
下次要壞的是動力油泵...
除非找的到還不錯的凱汰品,
不然會一直花下去。
與其這樣
看漏的程度,再決定要不要修
還是讓他一直漏。

因為我也沒看到實際狀況
我只是用文字上的敘述資料來推測
有撞過山
有衝過黑斗還兩次的老車
實在沒必要花錢下去了啦。

我家老車,新車一歲還沒滿時
大撞安全島,破過水箱還有自排箱。

五歲時,被酒駕砂石車違規對撞車頭,大修引擎自然水箱又換過...

八歲時,五指山大撞山,
車架歪掉水箱自然不能免。

你以為只有這三次嗎?
我媽一天到晚親別人屁股,
換過的水箱可多了...

這樣的車沒衝過黑斗
爆過水管
所以14年20萬公里下來,
引擎都還是原廠沒分解過的。

但若又有大的,
真的不會想修啊...
更何況大修過的引擎
通常就是吃錢的開始...

請參考一下囉。

阿炮 提到...

K6又進廠了

這次確定並不是供油幫浦繼電器的問題了

是線路的問題

因為車內會積水...

線路可能被泡爛了吧...

分電盤已經換了翻修品

現在做動正常

子凡老師說的花大錢整台車重整

我不是沒想過,只是錢...我真的沒有

車是在2002年入手的

至於店家為什麼會在我撞山後沒換水管

是因為我從一開始養車就只要求

只要車能動就好,我沒錢

只需要維持車的安全性和最低需求

所以能撐的我絕對不換

第一次衝黑豆時是103000KM左右

會一直花錢在他身上

是因為對這台學步車感情真的很深

我真的不想看到他進廢車場被壓成音箱...

不要花錢在救不起來的 除非錢夠多 提到...

先簡單一句話:
才十萬公里就衝黑斗的車
不用養了啦....

不是我詛咒

只是...
什麼感情...
某館主也跟我說他對小白有感情
還不是始亂終棄

我家的老車,我也很有感情啊
但我也一兩年沒開過他了啊...

你的K6不會讓你在實質上成長與學習太多的
這車車台有歪
引擎問題也多
不是一個適合練出技術的對象
繼續養他只是花錢
與徒勞無功

這台車底子有問題
雖然我沒看過實車
但第13年時才十萬出頭的里程
就可以衝掉
表示不是沒養
就是你或之前的人操太兇
這樣很年輕的引擎衝掉
表示內傷很多
所以加上第二次
除非是換引擎
但換完引擎底盤又出問題
全部搞好之後
一定又有電系的問題

此外,原廠電腦的壽命也差不多了
通常電腦跟里程無關
跟時間比較有關...
還要去找一顆...

太沒意思了啦

重點是
之前他還算年輕時你沒好好養
現在才開始養已經來不及
又沒意義了
我家老車是有一直養
所以才能苟延殘喘到現在
不是我要臭屁的意思喔
別誤會

而是你若看過我和我哥養車的方式
才能讓車子又被操
又能活下來。

不要養不熟人的二手車
是我常說的
就像入主牛魔王前
我就有跟館主說過一些事情
果然之後就發生
不是唱衰人家
是經驗法則...

所以
自己先設好停損點喔

有找出原因嗎 提到...

另外車內會積水

通常3個地方
1.中控台內的熱水箱漏水

2.行李箱漏水

3.車門膠條與門飾版內

你是屬於哪一種啊?

阿炮 提到...



今天總算見到子凡老師的本尊啦!!

老大跟小白的感情還是很深阿!!

不然怎麼這台還是小白...

不是我有戀物癖

只是這台K6是我的學步車

是我老爸在這山上教我換檔

教我轉彎...

這台車對我而言 就像初戀一樣

我知道她現在病了

而且病的很嚴重

也知道她不會讓我有學習和成長

其實 現在開K6已經慢慢收斂了

只希望她能再多陪我一點日子...

現在才看到子凡老師的留言

才知道今天子凡老師對我說的 停損點

至於車會積水

除了第一 中控台內的熱水箱漏水

沒辦法確定以外 後面的兩項都有

AB膠和矽利康已經東補西補了

還是會漏水...

阿炮 提到...

要先恭喜老大 賀喜老大

暴力娃娃車終於入手了!!

不過開箱文怎麼還沒出來?

都六月了啦!!

老大!!加油!!

武功基本是上虛下實 提到...

漏水事小
我說不用修主因就是在漏水
車底盤有噴柏油
比較不怕車外底盤的水氣生鏽

車內接縫多
且有隔音毯等東西悶住水氣,
發黴影響車內人員呼吸道也事小
泡爛電線接頭也還好
主要是
車室內底板
只有噴漆
鈑件接合處頂多補膠處理
沒有好的防鏽處理
但年事一高
這些地方到處是漏洞
處處可以鏽蝕
而且以前的國產車
(此外又是三陽生產的,
到現在連個"現代"車都不夠現代...)
防鏽是會做多好?

所以底盤內的鏽蝕更恐怖,
車體強度根本都不能保證了,
真的是要多注意這方面
因為這部分比較難補強
所有的連桿類,結構類的接頭接點
最後都還是靠底盤基本結構支撐
萬一鏽穿或強度不足時
很多意想不到的怪問題都會出現,

不要以為只有飛機會金屬疲勞
汽車畢竟也是鐵打的
鐵包肉是四周
萬一從下面掉下去
不是不可能的喔
不是在詛咒或是恐嚇
是天天走山路的車子
承受比較多的過彎時金屬變形受力
這出狀況的風險高於一般市區代步車啊
加上山區濕氣重
不可不慎喔!

有緣千里來相逢
華航以客為尊!
加油!

其實我家那台老車也會漏水
幸好接手的阿富
可是家裡有室內車庫哩
(這車年輕時天天停外面,日曬與淋,反而是老了之後有室內車庫,真是怪....)

加上知道是從那漏的,
有給予補強
所以問題降低不少

而且這老車在納利風災時
車內進水過
所以隔音毯
拆的拆 換新的換新
也比較知道哪裡會漏水

重點是,沒事有空時
把座椅拔起來看一下
地板內
到底狀況如何
會讓自己安心多吧??

從一而終 單邊取樣 提到...

後來回家研究了一下,
為什麼人家少100cc的NA GT-R
會是雙含氧與雙空燃比

而有渦輪且也是排氣分兩邊走的
卻只有單一含氧及空燃比....

結果...
果然是我自己笨....
程度差又傻透了...

因為人家左右兩邊各一個節氣門
所以各負責各的,故要分左右。
且電腦也是各處理各的
難怪大廠改裝出給多一個H的
電腦會賣這麼貴
我還以為是日本人對有『H』
的東西都特別貴哩...

但渦輪車耶,
配合本討論文的主題,
館主何時換上
『高流量濾心』呀!

十年以前的老款
用的可是跟我家老車一模一樣的
空濾芯
若現在的尺寸也一樣的話
我可以捐獻
自製版的喔
保證進氣量大增
更保證過濾效果奇差無比
因為只有套一層絲襪
還有破洞
若要性感指數比較高的
我可以改套黑網襪
連卡積碳的機會都沒有喔!
哇哈哈......

養車養老婆養小孩還要養二奶 提到...

剛想到一件事,
留在這裡補充一下,並當作紀錄。
就是
渦輪車是要養的
水平引擎又比較難養
所以日後要花必較多的心思在
保養這上面。

首先,例如
皮帶的保養就是一門得注意
與革新觀念的地方。

記得去買皮帶保養劑
可不是褲子上真皮皮帶用的喔
且定時噴灑保養
尤其是大雨天開完長途之後。
(但請記得要等引擎冷卻後)

因為直置引擎,皮帶直接朝車頭,
且就在水箱及風扇後面
熱天直接吹熱氣
雨天直接淋到水
且水沾在上面後又被熱氣燻乾
如此反反覆覆,可想而知,
是處於比較嚴苛的環境,
加上水平引擎的皮帶走的路又
比較長且惰輪也比較多。
(比V型長不少,畢竟有夾角
纏繞的長度,
通常低於最左到最右的
直線距離長度)

而一般橫置引擎皮帶在側邊
只有一點點面積靠車頭或水箱處。
不是直接撞熱風或雨水,
加上左右空間距離比較大,
熱空氣方向也是同樣往後帶走,
所以比較沒這點麻煩。

加上低轉能逼出大扭力的車,
瞬間引擎轉速拉上去比較快,
驅動皮帶要承受的環境更嚴苛。
(正時皮帶比較沒這煩惱)

噴這種保養劑東西
其實不是為了潤滑皮帶
或減少吱吱叫
的聲音。
就很單純的是為了保養皮帶而已。
因為皮帶比較貴
用適當的且低價的保養方式
去延續使用生命
相對會比較划算。

此外,皮帶有保養會比較軟
(熱與水會讓皮帶硬化後龜裂的快)
有軟又有適當的潤滑下運作比較順
對拉轉速、降低曲軸負擔,
加速快又省油也是好事
只是效益一點也不明顯啦
哈哈。

這是提供心得給予參考。


不過,我倒是不知道
車頭保桿後
水箱冷排前的
那個黑色感知器是啥?
室外溫度嗎?
還是車頭G力感知器?
誰知道啊???

無從比較起 提到...

還有不知道是好還是壞。
日本的2.0
245/40-18是給BS的RE050A
(有A跟沒A是不一樣的喔)
且有配上防爆功能

但235/45-17是給BS的RE070
但到台灣的2.5是變成
245/40-18的
D牌SP600
這條比較少見就是了
TW寫200
但TRACTION是A不是AA

以上訊息也沒啥重要啦
寫在這裡備註罷了。

結論應該是色盲 提到...

也真是奇怪
開白色本田時
放黑色的速罷路

白色的速罷路到了之後
放銀色的賓士

沒一個準則....
但這是在為自己的人生訂目標嗎?

阿炮 提到...



子凡老師說的我心毛毛的...

不過這次修回來之後我一定會乖乖開了...

不能用力玩還要提心吊膽是何苦 提到...

報告炮哥:
畢竟我不是做修車的,所以
不需要像車行、車商、
黑手、業務等...
用恐嚇、驚竦等訴求方式去
做銷售或賺錢,

你注意不注意這些地方,
基本上對我一點好處也沒有,
只是既然有緣知道大概狀況,
若我的經驗或知識
能讓你避免一些危險
或不必要的金錢支出浪費
就算是功德一件....

底盤爛掉不是虎爛的...
其實在老車上很常見
尤其是摩托車..
前天才一台十年速克達
斷骨架,里程沒多少,
車主又很輕。
根本就是下雨潮濕生鏽之故。
而機車十年不算老哩...

所以爛車室內結構還算是少見
但不是不可能
比較常見的是
引擎腳的固定處一帶爛掉斷掉

而且通常就是在行進中
『定』到大哭辣時
引擎或後驅車的傳動軸或變速箱
整個掉下來(很恐怖)

至於車室內
若你手上有十幾年前的汽車雜誌
會發現那個年代的新車廣告
會強調
『雙面鍍鋅』鋼板
因為更早之前的車
不是板件根本沒鍍鋅等防鏽處理
就是只有外側鍍過
內側車室內
因為直接接觸外界水氣的機率低
故省成本只用噴漆噴過
連金油層都沒上
防鏽處理並不夠周詳。

我是沒看過你的K6
所以不知道細節處的狀況,
但大家若注意過路上一些
比較老的車,
門版下端不都會烤漆起泡
甚至鏽穿
這都是從裡面鏽出來的為多。

同理
其實車內底板鏽穿也不會怎樣
看過專業賽車就知道
根本會把底板切開
好輕量化。
畢竟支撐車體結構的是
所謂大樑的結構為主。

但大樑結構還是用銲的
雖然銲點也有用噴劑處理
但老了還是多少不是完全密合
水又是無孔不入
故不可大意。

所以我先前說了
這台車並不能讓你的技術進步時
(引擎衝過兩次,拉轉過四千都要避免了。車子撞過又漏水,整個底盤強度根本不能信任,風險很大,不能高速過彎)

這時養他就只能當純代步的工具
而無法享受速度...
這樣要自己多考量了。

另外,
是手排車又如何...
當手排車比自排的還慢時
又不能咨意退檔拉轉
就失去了手排的意義。

我說過以前跟阿富一起玩車時,
他的K8手排,改了基本進排氣或點火那些小東西時,
跟我家原廠自排只有三個加速檔位的老車比加速,
同樣1.6,他的三門還比較輕,
但從0-180全都是差不多持平時
這種手排車就已經沒意義了。


同樣,
當愛將加速到尾速,
卻輸給一堆原廠150速克達時,
堅持有離合器換檔的意義
也就不大了。


既然資源與資本有限,
不要把錢一直燒在不會讓你進化的東西上面。
因為都是浪費。

我養老車只有一個目的,
很簡單。
就是那天在山路上遇到昂貴的性能車時,我耍狠把他撞下去我都划算。

常跑山路的重機騎士都知道
遇到很狠的小速克達時,
用不著跟他拼。
因為速克達摔車撞山
再怎樣就算全毀都頂多五六萬...
但重機光是油箱就破萬...
所以哩....

網路時代的好處很多 提到...

忘了補充,
養老車很辛苦又很花錢
運氣不好還有危及生命的可能,

請看看這兩篇:
(其實是同一篇)
不要以為不可能.......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66&t=390779&last=5830160


http://blog.yam.com/ericsun0514/article/14486044

沒遇過都不相信...
其實不管汽機車,
金屬結構被水泡久了
都是這樣的啦~

都要覆檢 提到...

這BLOG很怪
每次留網址都會自動少字...
http://blog.yam.com/
ericsun0514/
article/
14486044


http://www.mobile01
.com/topicdetail.php?
f=266&t=390779&last
=5830160

不知道是什麼問題

阿炮 提到...



我知道子凡老師是為我好

這次會是最後一次修車了

下次 他再不乖

就是分開的時候了...

今天去車廠看進度和試車

居然 油門鋼索斷了...

真的快瘋了...

路遙知馬力 提到...

油門鋼索會斷
通常是斷在靠節汽門那
主因是缺乏潤滑與潮濕生鏽

若真的是因為潮濕生鏽
那節氣門本體也差不多了
此外,該拆下節氣門位置感知器
檢查並除鏽一下
若這東西有問題
車子會比較耗油或無力
因為回傳電腦給的噴油訊號會不準


里程不是很多的車子要斷油門線
大概可能性如下:

1.是很暴力的開車方式,踩油門都是用踹的,很大力的踢下去,
久了自然會斷。

2.駕駛習慣不好。
輕輕補點油又馬上鬆開油門,
反反覆覆不斷踩踏油門又全鬆開的方式,但這種開車方式通常是女性駕駛為多....

3.常常停路邊很久,隔一兩個月才開一次,故容易潮掉咬住。

4.車子停的地方不是很潮濕,就是有硫磺酸氣的地方,例如北投溫泉區。

5.車子節氣門有問題。但這分為
蝴蝶閥內彈簧卡住,故要很大力去壓住油門開度。
不然就是車子的噴油電腦有問題,
真的要踩很深才會噴出駕駛預期中應該要有的速度。

6.我常說的,引擎腳掛了,導致震動太大,反覆拉扯震壞了。


反正結論就是,
里程不是很多的老車,
壞一些不該壞的地方,
這表示還有更多其實應該要壞的
會繼續發生。
不是詛咒,是要從小地方觀察起,
我愛說養車不容易,
養老車更難。
不該養的時候,
繼續養下去都是無底洞
且終究是逃不過那最後的宿命...

這台K6我沒見過本尊,
可能看了就知道還有什麼隱疾......
但修車的店家應該會有提醒才對啊?
另外,斷線是店家造成的?
還是車主親自弄的?

因為裝一些有的沒的東西時
會要拆油門座,該不會是因此而
加速斷裂??


但,除了沒看過K6之外,
今天(6/13)下午三點到四點間
我在彷如颱風的狂大雨天候下,
騎機車來回三峽新店(縣道110)
經過成福陸橋那一帶
都沒看到上次看到的黑色八代
真感傷....

節氣門永遠是關鍵 提到...

這個討論文題目是講高流量
然後回應第一篇
講的是電子節氣門
其中有提到『拉鋼索的油門線』
然後炮哥的K6傳統鋼索
就斷了....

是前後呼應嗎?

或表示這篇差不多該結束了吧?
要怪館主遲遲不開新文...

不過
先養成一個觀念
就是電子節氣門是『損耗品』
這觀念跟鋼索會斷不一樣
是電子裝置的壽命比較短
所以現在這些用電子節氣門的車
日後老了都會遇到
故障得更新花大錢的狀況
所以我說先要有這觀念

此外,現在車子的電子裝置太多
就像可變正時這類東西
以前多數走油壓控制
比較多的機械結構
效率較差
但比較牢靠
可是現在車
都是用電子裝置去控制
以後都有馬達故障的問題
會花很多錢去維修
故車主最好先有這認知
以後才不會太嘔......

此外,
今晚正好小麥跟我問起某店家
於是上網看看

正好看到這篇

http://tw.page.bid.yahoo.com/tw/auction/b43877497?u=hondatyper168

算是一個總結吧....

DISCO VERY 提到...

每個禮拜五晚上九點
探索頻道有個節目
叫做 『汽車大排檔』
其實這節目叫做FIFTH GEAR
『第五檔』
在英國是跟 TOP GEAR同等級的
好節目
我很推薦大家看。

本週五(6/12)
播的是 415匹限量的硬皮鯊
展示0-60MILE只要3.8秒的功力

以及BMW335是否是假M3


看到一半突然想到
怎跟某人家裡最近添購的車子
似乎正好有點關係....

這節目常重播
週六下午三點吧
會叫『動力頻道精選』
建議多看看

鐵包肉不等於就不會生鏽 提到...

另外
剛花了點時間把這些回應
稍微重看一下

想到幾件事,把握最後篇幅
針對炮哥的部分回一回。

其實想玩車,
真的要多找一些有經驗的人
互相切磋,才會有所成長,
我不是說我很厲害或怎樣的...
只是正好看到一些事情
所以拿出來討論。

並非要針對某人
或是我看某人不順眼之類的喔

當然,炮哥很勤學也是真的,
我想應該會有人來這裡看
但可能是看不懂
或是礙於面子問題,不敢發問
或提出意見,這就很可惜...

廢話不多說,直接切入主題,
其實我不太瞭解炮哥的實際程度
不管是對車子的結構或原理
以及駕駛技巧或風格
所以我絕對沒有任何批評的意思。

只是於
『6/07/2009 12:49 上午』
這篇中,
炮哥寫了句:
『而且愛將沒機油尺,根本不知道機油有沒有加太多』

這句話本身怪怪的耶....
因為炮哥寫說車子是1994年的
但我不知道是何時入手?
還有平日保養與維修是怎麼做的。

只是,愛將的右側
(右腳後煞車前方,往車頭方向)
有一個顯示機油油量的玻璃視窗
從那就可以直接看出
機油是在 H 或 L 的位置耶...
自然不需要『油尺』
這樣的裝置也比油尺更精準啊!

同樣,在該篇中
炮哥又提到:
『因為我實在受不了八代的自排
我需要手排』

這句話由之後的其他篇回應
的補充訊息輔助下,
我再重看,
我會覺得:
這台手排K6會比自排的八代快嗎?
我持非常懷疑的角度...

當手排車沒比自排車快或實用時,
堅持手排就顯得是一種沒意義的事情...

先用能提供穩定速度的設備,
不論是不是自排,
能練好基本工的設備,
才是有意義的去跑山路練技術。
若拿台
輪胎不怎樣還混搭
三角架有問題
引擎不順的手排車
去跑山路
是練不出較深的技術啊...
徒增油錢而已

有種觀念一定要改
就是手排不等於快
開手排車不等於開的好手排車
有些堅持是很無謂的

先把自排車能開好
再談養老車與練手排
會比較實際唷

以上文字不是責難或嘲笑之類的
我說過我來這裡寫東西
只是希望能多提供些有用的觀念
給各位。

但能否吸收進去不是我能決定的
只是要再次強調
汽車是一種很理性的工具
駕駛技術自然也得理性的去操作
若要『感性的去玩車』
小心哪天是被車玩......

記住,是去駕馭車子
不是被車駕馭
甚至被車奴役...

整天被車出的狀況整
不就成為所謂的車奴嗎?
何苦花錢找罪受
還無法提供一個安全可靠的狀況

那不如搭公車還比較實際
至少萬一出事時會賠...

講完了
總之
老生常談的
都是苦口婆心啊

以後不多說了

Stan 提到...

Pivot電子油門加速器..........
這種騙錢的東西
小麥哥就省下來吧

開了快一週的手排車
恩~~~
我的感覺是
如果STi有自排版
我應該會考慮買自排版本
不是說手排不好
沒事可別找自己麻煩

還好我家還有別的自排車可用
這次陪老婆回家
我就是開自排車回去的
哈哈哈
輕鬆又愉快啊

多裝必定有用,不知好壞而已! 提到...

X的
有空在這裡回應
是不會PO開箱文喔...

九十幾篇回應很滿了啦
不差你補一篇啊...

另外,
PIVOT可是個好品牌哩....
我家老車的解限速、超轉燈
還有花無意義大錢買的逆電流。
以及吸吐上面的附超轉燈轉速表
都是這家的產品啊!
這家的產品設計是非常適合
自行DIY的,接線容易
說明清楚!

就看那天他們出手排轉自排的
控制器,館主就可以名正言順的
入手啦!
反正連個電子節氣門深度
都可以搞出三模式,多階段,
比SI-DRIVE還屌哩...
那若出手排轉自排
搞不好還有提供
摸副駕駛女性小手模式
或排檔頭塞入模式...
畢竟阿本仔這方面總是最用心!

至少左腳會更結實 提到...

當初有說過啊
要不就EVO或GT-R這種四驅車
不然G37或370Z後驅的也好
大排氣量的話,IS-F也不賴

堅持德國貨的話
也有M3或C63AMG

偏偏挑個完全沒提供自動模式
可選配的.......

不過G37很怪
美國牌面價
手排的比自排還貴一百美金

小麥 提到...

我沒有要買那個東西啦~
是那天看y拍剛好看到這賣家的店在我家附近,想說哪天沒事可以去逛逛...所以問一下是不是黑店而已~~

要真能看得懂這篇文 提到...

http://www.autonet.com.tw/
cgi-bin/view.cgi?/news/
2009/6/a9060462.
ti+a2+a3+a4+a5+b1+/news/
2009/6/a9060462+/news/
2009/6/16+b3+d6+c1+c2+c3+
e1+e2+e3+e5+f1

但其實我也看不懂.....
而且照片亂放

年輕時沒硬 老了就更難硬 提到...

原來在上一篇之前
還有這麼一篇前篇.....

http://www.autonet.com.tw/
cgi-bin/view.cgi?/news/
2009/6/a9060427.ti+a2+a3+a4
+a5+b1+/news/2009/6/a
9060427+/news/2009/6/16+b3
+d6+c1+c2+c3+e1+e2+e3+e5+f1

文內有些論點很實際 、很貼切

不過 初代 老MINI應該不是啥
好對象...

只是,誰有空閒與本錢熱血了...

改越多 錯越多 提到...

一個一起玩老車的朋友
年紀有三十
工專畢業後,念了個二技,
又考上材料研究所的.....
三個月前被資遣
之後靠過去玩相機時,
接案子的方式過活

但現在缺錢
於是決定把他養了12年的97年
老車賣掉
他花了不少錢在這車上
重點是
12年16萬公里賣價是『2萬6』

但昨天要過戶驗車時
(汽車過戶要驗車啊)
驗不過!!!

因為他很多年前將自排改手排,跟原始資料記載不合.....
得改回來才能過戶.......
要知道自排改手排的方式,
材料加工資都要兩三萬
比車子的賣價還高,
而且他自排箱早就送人了....
這下真是自找麻煩...

小懶叫又在叫 提到...

衛視體育台每週三的AM2:00
(就是週二的半夜啦)
有個節目叫ENGINE BLOCK
一個看似印度人主持的
沒有中文字幕與配音
但很好看故我常看
我也沒研究何時重播

重點是
本週三(6/17)的節目
有一段是播 七屆F1冠軍的車神舒馬克
出席一場公關活動的內容,
就是他開瑪莎拉蒂 GRAN TURISMO這車
載幸運的幾個活動中獎者跑一個賽道。
重點是 這車不是啥泛泛之輩,0-100不到五秒
極速超過兩百九的猛物。
所以舒馬克開到這車沒幾圈
搞得前輪碟盤冒煙,後輪胎面破裂,
得要換胎。

然後畫面帶到他在車內,
被載的主持人頭戴安全帽喔,
舒馬克卻是穿白色襯衫還把袖子挽起來,
然後開這台左駕車高速通過彎道,反打甩尾時,
他的左手靠在車門扶手上,只用右手轉方向盤,
反正一路上都是悠哉的看看鏡頭,或輕鬆的與記者交談,
但主持人在座位上不斷的左右晃蕩....

然後鏡頭轉到車外,在那高速大側傾通過彎點....
就像漫畫頭文字D,拓海他爸那樣跩的樣子....
令人吐血的自信與強......
車神就是車神

一切都為了高速巡行低轉速化 提到...

看了一下,
日規GRB STi EJ20的TY856
其齒比沿用上一代GD STi Spec C
的:
3.636 / 2.375 / 1.761 /
1.346 / 1.062 / 0.842
算是較密齒比,
但奇怪的是
這帶終傳是高速取向的 3.9
但上一代是 4.444
差很大....

不過,台灣賣的EJ25到底是怎樣
我就不知道了。
畢竟日本2.0的馬力與扭力都比
台灣2.5的還大....
所以可能有差

-------------------------
附上EVO X TC-SST 自排版的資料

3.655 / 2.368 / 1.754 /
1.322 / 1.008 / 0.775
終傳 4.062

看來這年頭為了省油
六速都這樣搞....

因為EVO X的五速就不是如此...

有圖有真相 提到...

車神開馬殺拉地的影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Qj5hxyiQtA

但沒錄到前面前碟冒煙
與後輪脫皮的畫面

喔喔
這是第99篇回應

館主還在混.......
死不開箱

阿炮 提到...

子凡老師抱歉啊!!

電腦送修了幾天 都沒來上課

這幾天會補課的...

原諒我...

不是我要烏鴉嘴耶 提到...

喔喔喔
又有東西送修呀???
您還真是忙哩!

那下次會是壞什麼哩?

這次電腦是哪故障呀??

噴油還是點火....

哈哈 開玩笑的啦...

只是第一百篇回應居然是這樣

沒啦,不過其實家用電腦
我還比較會修哩...
有啥問題大家討論看看囉...

畢竟電腦要送修是比較罕見的
狀況,通常不是重灌
就是換換零件
除非
是去改大的....



加渦輪嗎?

小麥 提到...

我發個老問題,好市多的機油應該都可以用吧!
新車是不是用10W-40的就可以了?
還是5W-50會好一點...?

多換勤換都比用貴的不跑要好 提到...

廢話就不多說了,
直接說重點,

不拉轉不飆車
絕對不需要用到5W-50
千萬注意,看似指數高的機油
絕對不會比較"不傷車"
那是錯誤觀念
甚至更容易累積積碳或油泥
(清潔性與添加劑的酸度問題)

加上喜美八代原廠提供數值
及機油油道設計
用稀的就好
這顆1.8設計是為了省油
不是為了性能

但一堆錢多的迷信
用美孚的0W-40
就只能說是錢多真好....
不用那麼貴的一樣有好油
(更千萬不要用國光牌。
雖然假貨少,但實在太貴)

而且台灣的夏天實在很熱
多少會建議5W-40
甚至10W-40

裝個水溫表就會知道....


而我自己勒
一公升都不會超過200元啦
機車一路高轉用的還是
大買場一公升不到一百四的

觀念是要慢慢改變的 提到...

因為有人死不開箱
害我得在這個又臭又長的地方
繼續虎爛....

回前文與前前問題,
花點時間解釋清楚些
並導入一些『觀念』

首先,現在科技真的很進步
不論是機油還是引擎
其實幾乎都不太需要花大錢去養

以前的喜美四五六代
水箱風扇只有一顆為主
加上B/D/ZC引擎水道與
機油油道的設計
是1980年代的東西
而台灣天氣熱
所以那年代流行吃黏的機油

但現在的R系列
一切為了省油
不需要用以前的觀念來看待
省油就是為了經濟與環保,
既然引擎都是以經濟使用
為前提,
何必違背原廠的旨意,
還花大錢去養
那就不經濟了啊
所以機油真的是隨便用用就好
只要有正常機油
且定時更換
根本不用想太多....


另外,就連1980年代的汽油引擎
設計上的壽命
都有30萬公里
而多少人的車
就算十年二十年下來
也不見得開得到20萬公里
引擎的壽命遠比我們想像的長
但重點是
有無好好保養
這裡的好好保養
不是說吃好的機油用好的補品
而是說觀念,
例如引擎有水溫高溫時
就應該馬上熄火
而非硬開去修那樣....

加上現在多少人,
車子會開上十幾年?
代步工具已經成了玩具時
不是沒幾年就要換
那何必花錢去養呢
沒必要啊
接手的人也不會感激
日後出問題也難免怪前車主幾句
不是嗎?

此外,資源有限,慾望無窮...
大家不是只有車子要養
可能有房貸、小孩的教育費等等
所以要把錢花在更適合的地方,

例如直接改外觀
如空力套件,換大輪圈、用好點的胎(無論是性能款或是高級安靜胎)之類的都好。

要不賣個好手機,吃頓好的、
甚至是買好錶,都會比花錢在車上
實在....

因為手機或手錶這些外人第一眼
就會看到,比較容易去用此判斷
該人的身價之類的。
不要說我虛榮,這是有必要的。

但是講點實際的,
喜美就是喜美,
你外觀類改的再大,
他就是一台喜美,不是雙B
別人不會因為你空力套件多,
輪圈大,胎皮好
卡鉗猛....
就會把他當高級車看...

就連外觀那麼明顯的東西
對自己的身價都沒加分作用時,
花錢在外人看不到的『機油』
上面,又是何苦...
除非是你車上拼命貼該廠牌的機油貼紙啊....

況且不懂車的人太多了
雖然手錶手機那些我也不懂
但至少品牌響亮
或是外觀光彩奪目
周遭的人比較容易看得到...


不要說哪有差那麼多,
省不了多少錢....高貴機油與一般機油沒差多少啊。

但你用一公升三百的,
我用一公升不到一百五的
你一罐我可以吃兩罐
每五千換一次,一次四罐的話
不就有差了嗎....

況且很多人用的機油
一公升超過三百的比比皆是
只是圖利了賺很大的機油商


重點是,
以前迷信高黏度與高範圍指數的機油,例如5W-50 中間差了45
而10W-40只差了30
雖然正確的機油指數看法不是這樣
但我只是要舉例,
指數範圍越廣的機油
為了油膜韌度抗剪力的添加劑
越多,是好事嗎?
其實不然,若不是真的一路拉轉狂操的模式下使用,
這類機油的清潔性比較差
容易累積積碳,
此外這種油也比較容易產生油泥

所以勒....


因為自己親手換機油的人太少
所以很少注意到換下來的顏色、
氣味與油泥感....

廢話說太多了

回歸主題
好事多賣的美孚機油
不會是假貨,

『特定幾款的價格也很公道
外面也很難找到有比較低的』
(請注意我這句話)

這機油價格與品質也算合理

只是
想想自己使用車的模式吧
有必要用到一公升超過兩百多的機油嗎?
網路上一直瘋的0W-40
或原廠同等級的5W-40
有必要花上這麼貴的價格
用上同指數的油嗎?
而網路上說這油好的人
真的懂車懂引擎敢操車嗎?
還是只是錢多,或是人云亦云?
為了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
『愛車所以要吃好的』
就傻呼呼的當潘仔?

我家吸吐1.6
高壓縮比11且吃98
夏天用冷值火星塞
(冷的是火星塞本體散熱快,
但會讓水箱與缸溫負荷較大)
引擎缸溫出名的高...
且還是水箱與冷排共用單風扇而已
故水溫都在93~99度上下徘徊

被開出去都是五六千轉
或不斷油不換檔的開法
(電腦自排模式下,被訓練到六千二到六千三時升檔)

且純大台北地區使用
多數時間市區塞車
很少高速公路巡行

但這樣的用車環境
每六千五百到七千公里左右時
才換機油,
每換兩三次機油才換一次濾心

且機油量會因自然損耗,
要定時注意機油量。
(這是正常現象,
但其實是很多人沒養成拔油尺
注意油量的習慣,所以沒察覺)

但這車,
多數時候冬天到夏天吃的都是
美孚銀瓶金蓋的5W-50而已
還不是金瓶的喔
銀瓶現在一瓶大概是225左右
且各大賣場都有賣...

但我不是說我很少用超過兩百的機油嗎

這是因為兩年之前一瓶可
不到兩百啊....
當時囤積了一大箱慢慢用

此外,我冬天時
會用各大賣場也看得到的
嘉實多黑瓶5W/50
這機油歷史很久了
我用十年以上
最近有出加強版我還沒用過
但普通版
現在一瓶也才一六八而已

而家裡那台20萬公里的老車哩
吃過的機油可就多了
但現在都是給吃一瓶一百左右的
還不是活的好好的


所以我廢話半天
只是要說
不管是新車還是老車
機油錢不要省
但不是說要買貴的機油
而是要定時更換
不要撐到一萬多了還不換那樣

至於要不要用高檔機油
我是沒聽過一般人用
一般機油而縮缸的案例

都是因為水方面的散熱系統
而出事的為主。

所以.............

人不輕狂枉少年 問題是這裡沒少年 提到...

說時遲,那時快...

http://news.u-car.com.tw/news-detail.asp?nid=9351

正好這文中提到的:
『Oil Life系統也能就引擎轉速、溫度和負載等變因,精確估算更換潤滑油的時機,以確保引擎壽命並兼顧經濟效益。』

能瞭解嗎...
機油還在看里程來換
其實是很不科學又沒必要的
古代觀念....

此外,我前文說到
經濟省油車就是要經濟的去使用
別花太多在上面啦....

雖然我沒啥資格說這些
畢竟十幾年前的『新好男人』
到我家後變成『GT-R』

那只是個貼上去的銘牌啊
哈哈
(雖然也蠢過用GT-R吃的機油過
哈哈....)

小麥 提到...

那我就買Chevron 5W-40這支好了~
6瓶999,應該可以接受吧!

http://forum.u-car.com.tw/forumdetail.asp?forumid=99802

偶爾轉速會到5000應該不算拉轉吧!
一般我都是4000以前就會鬆腳換檔了

真是越賣越貴 提到...

喔喔
先謝謝廢榕寄這篇來看
我很久沒去看這討論版
(虎爛文太多)
也很久沒去好事多了
(因為感覺也沒便宜很多,
卻要年費,故卡到期後就沒續辦,
我家只有三個人啦,消費力太低
不划算。)

但看了一下才發現
原來好事多賣的美孚也不能
說便宜了,我要修正囉
因為他賣的是美升(QT)
不是公升
一美升等於0.946公升
所以一瓶少了54西西
就是打了約95折的意思
這點要注意喔!

例如
有時我說三罐下去就夠
是實實在在的3公升
若用一罐是美升為單位的
就少了超過162西西
油量上會有差。

仔細看
銀瓶5W-50是公升(L)
但跟外面賣場的單罐價卻一樣
多買沒比較低

但網路上白癡台本車主們
瘋狂推薦又迷信的
銀瓶0W-40卻是1QT
這就有差了.....

不過,為何5W-50
好事多賣的是一公升且
價格跟外面賣場差不多呢?
因為這種一公升的
是台灣總代理進口的
有的是台灣分裝的或法國分裝的
但0W-40是美國進口的,
走好事多自己通路的。
品質上沒差啦,都沒假貨,
但只是容量上有差而已。

而且這些好事多賣的機油
幾乎都漲價了,
一點價位優勢都沒了
外面買一罐多一元
這邊要買一箱12-24瓶
也才省幾元
問題是要花幾年才消耗掉這些數量
何苦。


另外,我前文寫說,
汽車引擎壽命很長
用個三十萬是基本
但這理論不適用在台灣的小速克達
機車上
因為多數小速克達機車是
氣冷
其實汽缸壽命也才三五萬公里
就沒缸壓了
汽缸是消耗品
反正單缸車換剛一兩千而已

但觀念又來了
既然小機車的汽缸是損耗品
那何苦用好機油去養
省下來的價差都夠換幾次缸了啊
這舉例能懂嗎?

沒油溫油壓參考都算虎爛 故我也是 提到...

好事多還真的該殺
產品的宣傳詞都亂寫,

什麼美孚0W-40這支油適用:
『高轉速 與 渦輪增壓之車輛』

騙我沒用過美孚系列喔,
拜託,0W-40這支幾年前剛推出時
算很便宜所以用過,
我只是NA車拉沒幾次
就嚴重衰退了,
可靠度與壽命奇短無比,
不知道為何大家推薦....
還高轉速與增壓車哩...
(但說真的,非常不重踩溫和開,
倒是因流動性高會比較省汽油錢,
只是省的錢沒多少,不過油價一直漲,就會有差了。)

然後5W-50這支
寫『令引擎更省油』
更扯的是15W-50這支
也敢寫上這句...
要熱後才順的機油哩...
拜託是能多省油...
(但耐高溫就是他的強項了)

不過,這網頁的照片內的產品說明
在5W-50與15W-50上正好
有兩個重點指標要看一下喔
一個是『潤滑黏度指數』
一個是『閃火點』
大家比較一下這兩種產品
就能知道為何要出差異化產品
高黏度指數不等於耐高溫!!
至於其他說明就當放屁吧

當然機油好壞也不是只看者兩樣,
是正好看到,
提出來跟大家分享啦

至於這篇網頁文章內,下面有他人
回應,說三種都用過且實驗後
5W-50比0W-40省油,
這看看也是當參考就好。
因為變數太多
加上發文者的程度......

首先0W-40是真的好拉轉
但所謂的『好拉轉』
絕對不是只拉到3500~4500
之間就叫好拉!
好拉的程度是一口氣直接上
六千以上很順,才是好拉...
三千五到四千五
只是一轉眼就跳過去的區間
根本不會注意到
也不是用這區間當範例說明
因為這區域一點都不高
(除非是柴油車哈哈)
所以這樣寫自己是『黃金右腳』
我感到懷疑....

另外,從個人角度來說
5W-50這支油,就算操了五千
衰退程度也還好
不然我不會用上六千多才換
(不過這點是個人主觀,我沒油壓表,只有用過幾箱銀瓶而已...
所以要算嘴炮論述....)

但他有句話卻是很中肯,以前
0W-40是算相對便宜故可以推薦,
現在真的貴的太離譜了。



另外還有人回應是看車子新舊
來決定機油黏度
也是不太正確的說法,
老車固然適合黏一點
因為活塞間隙比較大
黏的可以降低吃機油比率

但新車不一定適合用稀的,
還是要看駕駛的用車習慣為主。
跟耗油無關,是引擎的負荷狀況
才是主因。

其他等下補述....

好事不見的真的比較多 提到...

報告廢榕:
既然你提供了比較具體的資料,
故我會比較容易針對這次的問題
給予具體的回答啦
(不然你之前問機車漏油那些的,
我沒看到實際或參考資料,很難給予意見,老是會讓你覺得有問跟沒問還不是都一樣之類的啊...哈哈)

所以:
CHEVRON 5W-40這油,
在這價位是可以買來用了,
我用過,保證拉轉順也省油,
絕對耐的住一般使用與至少
五千公里以上的壽命。

且很多人不知道,台灣馬自達
原廠賣的機油有款就是這支
記得是賣到四百多....
(這我以前有提過)

但我會建議,若是最近要換油的話
改買這CHEVRON上面的
嘉實多5W-50
這支就是我前前前前文中提到的
嘉實多黑瓶
這支很實在,
台灣夏天熱用5W-50本來就沒啥
不好,
但我前面說不需要用5W-50
是因為價格區間問題。

若當這兩款油價格一樣,
容量又一樣時,
當然夏天時我是用嘉實多5W-50
冬天在改用CHEVRON 5W-40啊

不過 嘉實多這罐
現在外面大賣場最低有到
168還是169
故好事多沒特別便宜就是了。
(但先前這罐有到199甚至200出頭過,那時就差很大。
反正我都去內湖大潤發與家樂福比價,畢竟沒隔多遠,結果有時候卻是愛買最低 哈哈...)
但外面賣場沒CHEVRON所以難比價

以我家的吸吐來說
夏天就用美孚銀瓶5W-50
夏天預計會狂操前
會改用美孚金瓶5W-50
這些都是庫存的,價位低於現在
很多。
冬天時就是嘉實多黑瓶5W-50
不要看指數都一樣是5W-50
價位的差異之下,表現還是有差

但我家機車一路高轉的
幾乎都是黑瓶打發
(汽車六千轉很高,
但小機車六千轉時時速才六十...
所以....)

但上面寫的還是嘴炮性質為多
來點專業的吧,

首先,其實黑瓶有出新的改良版
大賣場有賣,
包裝原則上沒變
但印刷上多了
『OUT PERFORMS』
以及『now even better』字樣
重點是一樣1QT容量
我剛找了一下DM
家樂福免卡免條件
單瓶才167元(先前有到209過)
好事多卻要買一箱六瓶時
一瓶才低0.5元,一箱省三元...
故一點優勢也沒...

而且,其實
CHEVRON的5W-40是『合成』機油
但嘉實多黑瓶卻是『全』合成。

不過我要強調,全合成
不一定比合成好
這是迷思之一....

老車用合成甚至礦物油更好,
分子大一點,比較不會吃機油...
此外,古代說法
新車磨合用合成油即可...
因為分子大比較能真的進行磨合,
全合成太順相較之下比較
不適合磨合。
這理論對不對呢?我不知道啦,
但我新車磨合都用普通的
合成油,絕對不用全合成。
倒不是相信上述說法,
只是因為磨合沒幾公里後就
洩下倒掉,又不狂操。
何必花大錢用好油浪費啦!
哈哈

只是
醜話講在前面,
我真的不知道你的駕駛習慣
與用車方式,還有個人喜好。
(如對油門反應的敏感度等)

因為我有欲過推薦他人
夏天用嘉實多黑瓶
但對方抱怨還是太黏感覺耗油
後來我搭過他的車後才知道
是他的問題而我推薦錯誤,
就這麼簡單。
所以請自行評估,
兩瓶都是很實在的好油,
只是嘉實多黑瓶沒必要去好事多買

而事實上去好事多買機油的人
又是一種網路族群....
例如在歐美生活過....
或喜好一種外國式的氛圍
一種雅痞生活模式等...

我不是吐曹或
要一竿子打翻一群人
我不是要什麼都反對喔...
或一定要講反話
只是因為真相很明確:
『好事多有太多東西沒比
其他大賣場要低價,
且可挑選的物種項目又很少』
卻要花年費與受他人數限制,
攤提下來並不見得划算啊!

我不否認好事多內賣的
龜牌洗車精是最低價的了
但總之機油我就不考慮啦!
網路上會幫好事多打機油廣告
的族群中,
其實有一種人很好笑
就是想要炫耀他有好事多卡
進的去好事多
花得起年費一千二而已,
就是要營造一種身份地位罷了...

但,真有便宜嗎?
而好事多內賣的較少通路渠道間
可見之機油,
有比較好嗎?見仁見智...

講完了......
其實引擎有機油就好
不用想太多

小麥 提到...

我已經買了Chevron這支12瓶,大概下個月會去換...照我這速度,用到明年夏天大概還是這支~哈哈~有人想試試看的話可以跟我拿4瓶去玩玩~

反正就用看看,說不定我踩起來根本一點差異的感覺都沒有~

所以整體來講大賣場賣的油都不會是假的對吧!!

小麥 提到...

最近有點動車子的外觀了...
有點想換TYPE R的前保桿~

不是期貨要囤啦 提到...

1.各大賣場來說,買/賣
假油很難,
丟不起商譽,且審核較嚴,
故我現在多數時候都是去大賣場買
機油。

除非是網路上有更低價且可以面交看貨的。

2.雖然機油價格有可能多數時候
都是漲價
但也可能會跌價
或是出配方改良升級版
所以沒必要庫存啦。

雖然我知道六瓶為單位很討厭
怕兩次三瓶不夠
但兩次四瓶就要八罐
所以只好買12罐
至少可換三次
但因為多數四缸引擎其實都
只有3.2升左右
所以三次之後又會剩2.4
左右
只要湊一罐又可以換一次
真是度爛...

但有時候若我是嘗試的模式的話
就三罐之後
先不添加
因為三罐通常都可以到油尺的中線
這樣已經夠了。

若差很多時,要不去找別的通路
價格差不多時買一罐
要不就拿機油添加劑
去擋一下。

3.家裡車輛夠多的話,
機油消耗量多
就比較沒這困擾

例如我家養至少3台汽車
機油消耗量大,
且還有幾台四行程機車
所以汽車換完之後多的0.8
正好加機車
就少麻煩了啊

4.記得回原廠保養時
別讓技師A走剩下多的
也不要讓他加太多

我以前逼不得已去原廠換油時
都是先將其中一罐分裝到0.5L
帶3.5去
以免機車技師
一次給我四罐全下多太多
或是多的不還我

不是我小氣
是添加多比添加少還麻煩啊
這我以前也說過喔


5.我還以為你是馬上就要去換
所以才問我啦...
若不是馬上換不用急著買啊
還是說老婆逼你去買菜?
週三晚上買菜真怪哩

搞不好這一個月中
有更好的選擇或降價時怎麼辦

當然
若下個月這油漲價時
那就賺到囉!

參考看看啦

阿炮 提到...

子凡老師 真的很抱歉

最近真的發生太多事了 沒辦法好好處理

一直都沒乖乖回來上課 請見諒...

其實油門鋼索之前就常有脫軌的紀錄

會從節氣門上的滑輪脫落 而且也確實生鏽了

所以子凡老師所提到的六項原因

除了第二項[2.駕駛習慣不好。輕輕補點油又馬上鬆開油門,反反覆覆不斷踩踏油門又全鬆開的方式,但這種開車方式通常是女性駕駛為多....]

沒發生之外 其他都有可能...

鋼索是店家試車時斷的 但斷點也確實是在生鏽嚴重處

不過看到子凡老師所說的

日後會花大錢在電子節氣門上 真的有怕到...

愛將是今年三月因為工作的關係才入手的

到手時的里程數是13500 已經不知道轉了幾圈了吧...

一直都是每1000換油 這幾天剛15500換油

愛將的玻璃窗我知道 但其實並不好用

在剛換完機油時 可以知道有機油

但當機油變黑之後 就什麼也看不到了...

所以我也不知道我到底漏了多少油

而且那玻璃是窗是圓的 大約10元硬幣大小

並不是長條狀 可以讓我清楚知道油量

所以用手電筒照進去 不知道油面是在上限 還是下限

關於手排 只能說是一種習慣吧...

習慣了機械的操控 雖然不敢說換檔完美

但至少會感覺開K6是一種四肢的延伸

不用很認真 車就會很聽話 隨心所欲

而八代確實快過K6 但轉數不聽話阿!!

忽上忽下的 該升檔不升 該降檔不降

我當然受不了阿!!

尤其是在澳洲開過一次R18+5MT

我就真的好恨阿!!

台灣為什麼這麼不重視手排市場...

不過 既然車都買了 我會好好思考子凡老師的話的

還是好羨慕老大阿!!

不過老大居然說想要自排STI...

我一直沒能回來上課是因為筆記型電腦壞了

主機板燒掉 換了一塊新的

機油的部分 八代出廠到現在吃的都是5W-40

從一開始吃原廠一罐一公升四百多

後來法鼓山的大師兄介紹團購 原廠其實只要260左右

但尼歐桑又認識了出光的業務

所以也拿過一箱 一瓶要300左右的5w-40

出國前 又被介紹南陽HONDA時代的庫存原廠油

也用過 一瓶只要150

可能是我對自排車的反應比較頓吧

必須說實話 我根本沒有任何的感覺阿!!

不管是台本油 出光油 南陽油 我每5000KM的感覺都一樣耶...

想請問子凡老師 愛將的轉速這麼高 也可以用5W-40嗎?



汽油又漲了...

沒手冊也可以先問我呀 提到...

唉唷 我不是來教東西的...
我只是觀念與經驗的分享
沒啥上課與否啦....
頂多只是有問就多少回答

或是看到什麼
知道什麼
就回答什麼啦

首先哩

1.
鋼索會『脫軌』的話
生鏽處只是造成斷裂的『原因』

而我先前說的六大點,
扣掉炮哥排除的第二點之外,
只有第一點有點相關啦。

因為斷裂的主因並非是
有生鏽
而是油門鋼索不夠拉緊繃
行程過長。

全放油門,鋼索全放平時,
不是平整一直線
而是有點『Ω』
所以鋼索拉扯行程/距離較大
拉扯的張力較大。
偏偏又有某點生鏽較脆弱
所以反覆拉放拉放之後
就直接扯斷。

大家也知道,堅硬的金屬,
在反覆的凹折繞屈之下
也是會斷裂的
鋼索雖然有韌度
但也怕行程太長的放大效果

此外,
油門鋼索會脫軌,
表示一定有全踩下油門後
瞬間全放開,
然後馬上又瞬間踩到底的方式
去駕駛車輛。

而這種瞬間到底的方式也就是
我所謂的『踹』油門。
對鋼索施加的拉力也是最大的,
偏偏行程又長
又沒靠軌道分散支撐拉力
槓桿效果來說就是最大效益
鋼索比較不容易撐住...
所以問題點是在
鋼索行程過長
這點在鋼索會脫軌跳開時
店家或車主就應該在處理時,
要調整好鋼索長度啊?
偏偏還能發生幾次,
這點比較奇怪。

還好現在車子都是電子節氣門
雖然日後維修成本較高
但至少不會脫軌
因為沒軌可脫啊....
都是直接步進馬達罷工 哈哈...


2.我要殺人啦....哈哈...
就算是二手車沒給保養手冊
入手三個月之後,
至少也要知道,
用玻璃視窗觀看機油量
是那個十元硬幣上
右上角一點鐘方向
有個反過來的"」"金屬直角
那個地方就是高油量標記,
腳架打平,熄火放五分鐘後
機油面不能高過這

同理,左下角七點鐘方向
有個"」"直角。
這是低油面指示線,
不要低於這裡....

除非你的玻璃窗因為太老
發黃發黑霧掉導致完全看不到
(但你說剛加機油時看得到
故這點不成立)

而且你寫的文敘述字中
很明顯的是
你加太多了啦
當然超過視窗標準線啊...
淹過視窗上緣後
當然就看不到上下限之差異啦

之前還跟我說離合器會打滑...
拜託...
我當時就說過有可能是
機油加太多....
你還回我說是通病.......
我不是生氣抱怨啦
也不是臭屁先知先覺之類的
是要請你下次先釐清楚基本狀況會比較好抓出問題喔...
(就像鋼索斷其實是行程過長...)

手冊上寫機油量一公升
但實際上保養任何車輛
都是以機油油尺或視窗
顯示的實際油量為主喔!!

原廠沒笨到設計出要讓你加過
視窗的機制啦,
那樣就沒檢查的意義了啊...
吐血了....

解釋一下,其實你加八百西西
大概就夠了,因為沒換油芯
會少漏約150西西

而且老車油底殼與油道內
會積漏油時排不掉的油泥
那些沉積物會佔去不少
油量唷!千萬要注意。

多加機油完全沒好處,
除了離合器打滑動力衰減又耗油
之外,

機油太多曲軸阻力大也耗油

拉轉速也很慢所以扭力出不來
也耗油。

機油油氣溢出太多也會傷PCV閥

而且離合器一直打滑
無效傳動只會增加機油溫度
並非實際減溫

不然原廠何必設計油面高低值啦
大家都去加很滿就好啊....


3.
5W-40不適合在打檔機車上用

跟引擎轉速無關
愛將的氣冷單缸商用目的的引擎
通常轉速大概都是在
四千到八千之間
非多缸水冷多汽門的萬轉引擎
所以轉速高不到那去

也跟愛將的氣冷散熱結構
導致狂操後容易機油衰退無關

而是為了那些檔位齒輪與離合器

畢竟打檔車的齒輪油
就是機油

所以要靠一定黏度的機油
去抗 齒輪與齒輪
齧合下的剪力
5W-40通常都太稀
加上氣冷因素
缸溫會瞬間很高
要靠機油撐住
有時就連5W-50都不夠力
用15W-50會是比較好的選擇。
10W-60若有很低價的可入手
那絕對是決選!

要知道一般變速箱專用齒輪油
大概是75W-90
甚至有到140的...
所以囉.....

此外
氣冷引擎的缸溫上下幅度相當大
跟水冷的優良環境差異極大
所以機油得用比較黏一點的
去對應
這點不是迷信了
是實際上的狀況唷!

以上三點先簡單報告完畢
想到什麼再補充...



筆記型主機板會燒?
哪家的哪款型號啊?

知福更要惜福 提到...

補充一下:
關於有機油量視窗的引擎,
還有一個判斷油量上的『優勢』!
就是發動後,
找平地,立中柱,
觀察玻璃窗內的機油量,

通常這時油量都是低於最低油面,
等於機油面全部消失,
讓玻璃內呈現是空空如也的狀態
才是正常的。
(因為此時機油都靠機油泵打上
缸頭與油道內了啊!)

別生在福中不知福......
用『油尺』的還不能這樣
做檢測哩...
唉...........
要知道少了一項功能,
在抓毛病時可差很多哩....

講完了
還不快去檢查啊
哈哈

阿炮 提到...



子凡老師不用客氣啦!!

師者:傳道 授業 解惑 也

這子凡老師叫的一點都沒錯阿!!

我確實學了很多 也破了很多不必要的迷失

更重要的是 省了荷包 又不會再亂傷車

在這裡是真心的感謝子凡老師無私的教導

子凡老師說到[油門鋼索會脫軌,表示一定有全踩下油門後瞬間全放開,然後馬上又瞬間踩到底的方式去駕駛車輛。]

這在一檔急起步一定是用踹的...

然後拉轉後又馬上全放再入二檔繼續踹

這應該很正常吧...

不過說真的 我真的沒住要到過愛將一點和七點的上下限耶

離合器會打滑

在Z-CLUB機車論壇 很多玩愛將的前輩都告訴我是通病...

而且每次保養都是直接等油漏光就加一罐進去...

難怪車不會跑...

不過想請問子凡老師

機車多久換一次油芯阿? 那些油泥可以清的掉嗎?

現在用的油是嘉實多的25W-50應該還OK吧?

筆電是FUJITSU的S2210...

還有 多加的機油應該要從上面抽掉?

還是從下面漏掉?

好的不學 提到...

不管是Z還是U
論壇內高人固然多
但錯誤觀念或亂寫亂回答的
也一大堆,
看的時候自己要想辦法累積知識
去辨別是非。

首先,是誰告訴你,
機油油量是要以直接一罐倒下去
為標準???
(我的口氣不是質疑啦)
但當然還是要以『實際進去』的
『適量』為主啊,
是看視窗顯示,不是看到入多少
固定標準量啊,要機動調整的啦。

就像古代故事『刻舟求劍』:
一個人在船上掉了一把劍,
於是他在掉下去的船沿位置
刻了一道記號,到了岸邊
在按照記號下去檢那樣....

此外漏光....
你確定真的有漏光嗎?
扣掉油芯的部分不算,
漏機油時,
你有左右搖晃車身,
並左右傾斜到底嗎?
試試看吧,
再踩兩三次啟動桿
或入三四檔後轉轉後輪吧...
你會發現出來的廢油量
會比你想像的多更多...

多做幾次,
你就會瞭解我為何費工自己
換汽車機油,也不去原廠
或坊間找一般黑手換了...
多換幾次
你就會知道恐怖的真相....


至於離合器打滑
是愛將的通病沒錯
但前提是要將會影響的變數
先一一排除啊。
當機油量是否過多這變數沒釐清時
不能就判斷你的愛車
就是一台天生會打滑的啊
這打滑都是後天影響的...
(但也許是明天啦,不一定...)


機車油芯跟汽車差不多
換兩次機油時換一顆新的
是差不多的方式。
錢多每次都換也無妨,
不要拖到濾心爛掉就好

速克達機車像是豪邁家族的
連個像話的機油濾心都沒有

但打檔車有齒輪結構,
故齒輪產生的金屬屑比較多
所以新車時常換是必須的,
但都老車時就比較沒差啦。


至於油泥,卸下曲軸箱慢慢用
手啊,刷子配溶劑去刷去刮,
是一定去的掉。

若不拆卸,
單純用去油泥的清潔劑去沖,
效果有限就算了,
運氣不好還傷油封,反而會漏油。


25W-50的機油應該是很夠了,
因為只知道牌子與指數
不知道是哪種包裝與型號
也不知道是哪款哩...
就像歐規嘉實多有分TST/TXT/SLX/RS
等不同系列,
而以RS為例,就有5W-50或
10W-60
所以光給我指數
我也不知道是哪一款啊...
而且通常25W-50的會是
半合成或礦物油....
但這沒差啦.....


然後,多加的機油,有時候會是
很難處理的難題。

但多半時候機車都是從上面的添加孔抽出。汽車則是從油尺那抽。

重點是,不會是從下面洩,
因為一轉開下面,
運氣不好瞬間噴出的話,
很難控制出來的量。



用富士通的NB啊
真是好爺人哩.....
S2210出來最多大概也才剛滿兩年
故應該還在保固期內吧
換版子不用花錢吧?
會燒版子跟他用AMD的
CPU有關嗎?

你的硬碟是80G的初期版
還是後期的160G版。
初期版也才剛滿兩年呀
當時四萬多哩
以13.3吋的來說算是有身價的囉
但指紋辨識到底算不算實用啊?


但不管是指紋辨識還是啥的
我現在單純從文字上
進行辨識後,
開始嚴重懷疑
你在上面5/19上午九點的
回應中寫:梅雨季下雨摔車
真的是因為『後輪光頭』...

因為這種車就算天天載重跑了
15500公里,
後輪配胎應該還是有紋路的。
尤其是這種車原廠配胎
都是超耐磨多PR的胎

此外,炮哥又不是體重很重的身材
上次看真是苗條啊,
所以不可能產生重負荷的
高磨損狀況啊....


除非炮哥是二手車交車後,
馬上換上熱熔等級的胎,
但炮哥入手後才騎了兩千公里,
就算熱熔等級的也沒那麼短命。
除非是天天當下場比賽跑。
或是沒事就原地燒胎的話
另當別論。


我不是來抓語病或找碴的
只是按照常識推理,
想要找出真相罷了,
畢竟網路上迷信的人太多
是非黑白都被謠言蓋過啊....

太多人不知道氣冷的可怕 提到...

還有
下面並非要人身攻擊,
單純是從先前文字上獲得的資訊
來看並進行比對分析後:

『不要累積出手排就是好的情結
或迷思喔...』

我寫這個,不是罵人或嘲笑,
或說啥好啥不好...
只是要釐清一些積非成是的
『誤謬觀點』

這篇是針對機車而非汽車!

千萬不要以為
傳統打檔的氣冷機車引擎
會比一般的氣冷速克達引擎要好
(耐用或馬力大那些的...)
那可是大錯喔。

就算天天爬山,
傳統的氣冷打檔車
除了在齒輪與鍊條的傳動上
不會像速克達
會有斷傳動皮帶的狀況之外

引擎中的『活塞』與
『機油壽命』
其實是比速克達低的!!!

為什麼呢?

因為
氣冷速克達有個一發動就不停
轉動的風扇,

但氣冷打檔車沒有.....
而且這點是就算裝了機油冷卻器
也是一樣...

因為沒有強制散熱的設備
氣冷打檔車
最怕的是:
1.長時間原地發動(等紅燈那樣)
2.慢速行駛(帶來的風量太低)
3.最大大忌:低速爬坡或
載人/重龜速
(風量低時負載又大)

雖然氣冷速克達是因為
沒法讓引擎直接撞風而
加了個風扇,
但偏偏在等紅燈那樣原地發動時,
卻有了個強制帶來氣流散熱的裝置
所以反而在台灣的市區用車環境下
,對缸溫、油溫、機油壽命來說
會比較實際。

至於為什麼商用車
如送瓦斯的會用這類打檔車
而非速克達

很簡單:
1.鍊條齒輪確實比較耐超載重物。
而皮帶容易打滑或斷裂。

2.塑膠外殼很怕重物不小心撞破
或刮壞。

3.大直徑胎里程壽命比較長

4.因為打檔車售價比較便宜...


而非氣冷打檔車引擎比較耐用
或比較省油比較好....

四五檔的氣冷打檔商用車
沒比較省油或加速快...


以上觀念講完了,
打檔車要在台北這種紅燈多、
易塞車、夏天超熱的地方騎。
要買有水冷的....
不然我也不會一直騎
速克達代步....

當然,打檔氣冷車
下雨天時引擎溫度就比速克達吃香

但下雨天騎車時,誰會拼命拉轉啊
哈哈
還遑論兩腳被噴濕的差異囉

小麥 提到...

一件小事,前幾天發現我上次買的CHEVRON機油,英文是SYNTHETIC,沒有fully也沒有100%
可是上面貼的小貼紙中文寫"全合成"機油咧~

我早就說了啊 提到...

更更更...
又想殺人了耶.....
這很明顯的是沒認真看喔...
把我寫的當放屁...

我在
『6/24/2009 5:08 下午』
的回應中
有清楚寫了下列文字:

{ 而且,其實
CHEVRON的5W-40是『合成』機油
但嘉實多黑瓶卻是『全』合成。}

--------------------------
是沒看懂我寫的中文嗎....
還是認為我都是在虎爛啊???


網路上錯誤資訊一堆就算了....
千萬別忘了
店家資訊才是錯一堆

我那篇回應中寫的重點之一
根本就是要說
好市多的商品介紹資訊
有很多都是錯的啊....

所以
為了避免事後疑惑
或是後悔
或是被我唸唸唸...哈哈哈
請盡量相信我提供的資訊
好嗎?

哈哈

就算是全合成又怎樣 提到...

再補充一下
其實嘉實多黑瓶5W/50
也不是真正的『全』合成啦
這是情很有名啊

所以結論是
不用相信生產商
與通路商的說明用字啦
哈哈

阿炮 提到...



子凡老師別動怒阿...

是在Z裡面看到多數愛將的前任或現役車主

都有跟我提到這個問題阿...

至於機油量是機車店老闆說愛將吃是一公升的

至於子凡老師所說的機油漏光法

我還是第一次聽到耶

下次來試試

不過要在不發動的情況下 很難入到三四檔耶

突然想到 汽車不是每次換油都要換油芯?

可以換兩次油後再換油芯?

會選用FUJITSU不是品牌迷失 或是愛日本貨

是小弟之前在做SUN系統整合時玩到FUJITSU的機器

對他們的高效能和穩定性留下很深的印象

2007年10月出國前剛好看到S2210在特價

硬碟120G 記憶體2G 再送一顆FUJITSU 120G外接硬碟

只要$32000

後來又再加$2000 記憶體加到4G 創建2G兩隻 終身保固

覺得價位還能接受就買了

不過 沒有指紋辨識耶 可能這已經是最最陽春的機器了吧

上次摔車的原因 是因為我接到車之後一直都沒換胎

因為只是想要硬撐 所以想把胎磨完再換 不要浪費

原本有考慮要裝機油冷卻器的

不過我現在考慮要不要裝強力風扇再引擎前方了

會很吃電瓶嗎? 我怕裝了之後電瓶撐不了...

多多益善 提到...

啊哈哈
我沒動怒啦.....
說殺人只是一種口吻....

剛清理車子內裝
洗的太濕了,出去晃一大圈
好讓風吹乾椅子....
夜深了
故現在簡單回答一下:

1.氣冷打檔車裝強力風扇
沒有用喔,
因為可能有幾個限制:

A.沒有集風罩的結構,不像速克達
是用集風罩包住汽缸來吹,
所以沒法有效達到散熱作用。

但氣冷打檔車若弄集風罩
就會失去行進間的風吹
反而得不償失。

B.風扇本身在進時,
反而擋住自然吹給缸體的風量。
以及風扇葉片與自然風產生亂流。

C.12V電壓的強力的馬達不多,
強力的又太耗電還因此
導致更費油...

D.啟動風扇的標準?
感應溫度還是純手動?
若純手動搞得自己手忙腳亂也麻煩

E.打檔車的骨架與結構都外露
裝越多東西越容易被偷
或是被無聊人士破壞....

其他相關可能問題,
想到再補充。
但首先要知道,
改電系或增加電力設備負載
不是單看電瓶負擔,
而是要看發電機(電盤)
所以也不是想到啥就
一定可以放上去唷。


裝機油冷是比較簡單又實在的啦
只是有時要注意,
引擎內的油壓,再裝了油冷後
不一定還能維持在適合的壓力
故也不一定是好事。


然後常換機油濾心不是壞事啦,
放心,多換都是好事,
只是機油濾心只要有固定換
且沒有每次都加不同機油的話
其實每兩次換一顆
濾心就夠了。
因為現在的用車環境
髒不到哪啦
都在油芯的過濾負荷內。



所以我說為何我習慣自己換油
因為不管汽車還是機車
外面店家多數都是
給你加到滿甚至溢出,
師傅才懶得去記每顆引擎
的油量要多少,
也沒時間反覆拉起油尺觀看,
是否到了最適當的油量。
寧可多加些比較保險
還可以多賺機油錢
何樂不為。
太多時候,其實車輛引擎內的機油
都是過量的
畢竟過量機油還可以減少
空濾壽命,
更是一舉數得啊!



我還以為S2210 全都有給
指紋辨識哩
不過NB用上4G的RAM
是要打遊戲還是影像處理啊?
還真猛......




入三四檔應該跟
有無發動無關吧?
架中柱轉轉後輪
或車輛落地前後移動
應該就能卡入檔位吧?
還是說這現象其實代表
該車還有其他問題???


至於我為何一直強調
不要有『迷思』
就是因為我們都會有迷思
在沒有科學驗證前
不知道實際真相
就會相信我們想相信的

好比說,『三人成虎』這成語
假設A說他的離合器會打滑,
所以加速戰時跑輸XX車,
那B看到之後覺得這理由不錯,
故跑輸ZZ車時,
也說是因為離合器會打滑....
久了之後,大家都這樣說
離合器會打滑是通病
其實當初只是
隨便找了個理由當下台階...

東西會有通病,很正常
但一個超長壽的商品
在市面上出現的幾乎都是
有點歲月時的時候,
很老的說會打滑
跟比較年輕的說會打滑
通常主因差異很大
不應該混為一談
然後冠上個『通病』
這有時只是店家或廠商、技師的藉口罷了....

山葉不是不負責任的廠牌,
以前風光、SV MAX
有曲軸的問題,
後來有召回更換。
之後就直接大刀闊斧的改成
勁戰用的引擎
而非也有十來年的迅光系統。

以前迎光系統問題多
所以沒繼續發展下去
(迅光150是最後的)

而愛將引擎不改朝換代
扣掉成本考量之外,
若真有問題早就被廢或
停產了啊,也不會撐這麼久...


反正我前面講,
氣冷打檔車散熱問題,
除了是提醒觀念之外,
只是要宣導大家,
這種不是很有效率的引擎
不能跟水冷或油冷怪那種
檔車相提並論....

但若這種設定的商用車
真有大問題的話
也不會有人拿來送瓦斯了啊
所以,
放心啦,
好好養與好好使用就行了啦...

環環相扣 提到...

這裡回應不能事後修編
遇到錯字或想更正時
還真是麻煩....

剛剛的:

{B.風扇本身在『行進時』,
反而擋住自然吹給缸體的風量。
以及風扇葉片與自然風產生
亂流。} (漏了一個『行』)

前面也還有錯字如『是情』
其實是『事情』.....



還有,氣冷機車裝了
機油冷排套件後
不等於『油冷怪』那樣
人家油道有設計過
機油潤滑噴嘴也不一樣
更重要的是
人家機油冷也是有風扇去吹

而且一般加裝的機油冷,
不會有油龜裝置。
(控制開啟溫度)
所以冬天時反而讓引擎與機油
無法順利達到工作溫度
燃燒不完全之下,
冬天裡反而搞出一堆積碳
又耗油(為了加溫啊)

所以原廠一開始就設計好的
跟土法煉鋼土炮土改的
是截然不同的等級唷!


當然
台灣山葉也幹過
一代FZR-150上市之後,
遇到後面那缸散熱不良的狀況,
只好在二代時趕快追加附上
機油冷排。
但FZ系列就是因產品定位
硬是死不給....


而16年前(1993)
光陽的豪漢125/150
更是早期有給機油冷的速克達
但為何這配備
日後車系卻沒給....

主要是速克達的油冷管線太長
油管容易漏油,風險又大之外,
油壓不足也是主因
故不可不慎....

小麥 提到...

我買的時候看的是英文啊~根本沒看他中文怎麼寫的(字那麼小誰看得到),我的重點是他這樣不算欺騙消費者嗎?

其實合成全合成我都嘛沒差~又不是喝到我肚子裡~

阿炮 提到...



看來愛將溫度是無解...

不過也不需要太操心

呵呵

NB會用上4G其實是因為VISTA太吃記憶體

用原廠2G來跑 記憶體一開機就吃到了百分之八十多

用4G來跑 也是至少48%

這只是陽春機 跑很慢的

至於檔車 從我爸以前的野狼到現在的豪爽

甚至我的愛將 原地不發動 最多進到三檔

四檔就會不知道有沒有踩進去 很模糊

不會真的又壞了什麼吧...

光變速箱成本就差很多 提到...


放心
這幾台都循環檔的啦
不發動與後輪滾動之下要入四檔,
踩下去感覺沒卡到,
踏板深度不太夠的狀況,
真的是算循環檔的『通病』
因為齒輪設計上的限制
也算是一種保護提醒,
避免多踩一下誤入空檔或一檔
故此題無解...

不然也不會有所謂的國際檔了
哈哈

若是EDGE的話就太凱了 提到...

補充問一件事:

炮哥在
6/28/2009 2:26 上午
寫:『現在用的油是嘉實多的25W-50應該還OK吧?』

當時我在深夜回,沒仔細看,
剛重新再看時注意到,
嘉實多出25W-50的機油
台灣地區市面上主要只有兩種,
一種是金色瓶的EDGE SPORT
這很貴又少見,
是給競賽用的渦輪車吃。
商用打檔機車吃的話,
有點太浪費啦。

但另一種是綠色瓶的,
是給柴油重車吃的,
讓大卡車幾萬公里超長壽命用的
(卡車機油十幾二十公升,
幾萬公里才換一次)
給機車吃也不對。
所以愛將是那一罐啊?

太黏的機油冷車或低速時
不容易升檔也是一個關鍵因素唷。

還是說筆誤?
其實是吃嘉實多20W-50的機油?
因為這指數選擇比較多,
如銀色的ACTIV 4T
或白色瓶子的GTX?
若是的話
GTX也有10W-40的版本...

重點是這兩罐都很便宜
都一百出頭而已。

另外,
昨天路過愛買
要死了,
美孚銀瓶5W-50
居然賣298
搶劫啊...

其實是出給美國大排氣量的肌肉車用 提到...

想到繼續補充,
剛說的EDGE SPORTS 25W-50
我說是給競賽車用
但這種油
其實是純礦物油
完全非合成

賽車場上多數的好油都是
礦物油或植物油為主,
這種機油比較耐的住操。

而全合成的優勢只有壽命比較長

但台灣市場的消費迷信造成
市面上很難買到好的礦物油
而只要打上合成或全合成
就賣很貴

阿炮 提到...



不是變速箱壞掉就放心了

報告子凡老師

是黑色綠色的包裝

忘記是黑瓶綠蓋還是黑蓋綠瓶了

是我老爸保養了二十幾年的店家的油

下次去時 我會把那瓶油的資訊給看仔細的!!

轉眼間三週過去 已是七月 提到...

嘉實多
黑色/綠色包裝的25W/50....
這有點難猜了...


不過我不懂耶,
到底是自己換機車機油?
還是去給店家換?
還是去跟店家拿機油自己換?
這一路看下來,有點不太明白。

重點是
版主啊
這裡回應一百三十一篇了

是何時才要開箱啊

阿炮 提到...

子凡老師早

抱歉阿 我沒說明清楚

是店家的油 店家換

經驗就是不斷的嘗試 提到...

看到回應,
我先前還以為炮哥是自己換機車機油哩,所以獲得新的資訊補充
我的認知之後:

1.這老店家技師『很』不用心。

不是老店家與老闆很熟就好,
有時會一直去那家,
就只是因為離家近吧,
但往往熟的不見得是最好的。
我從摸車開時,一直不停換店家,
除了店家會倒之外,
就是技師換人,或是不滿意...
(技術、價位、黑心與否,功力,
態度、程度、設備....太多點了)
反正若我不滿意的店家
往往最終都會倒.....

重點是,
技師換機車機油不看
進入的油量,
直接一罐下去的,真的是太混
與欺負車主....

給予適當油量,這是最基本的保養客戶車輛態度。
以及對客戶的觀念問題。
看不起車主....欺負客戶...
認為車主不懂,所以可以虎爛
這種技師太多了....
加上越是老客戶越是相信
對方的信任度,越敢亂搞。

就像當電腦工程師時,
明明只是電腦網路線掉了,
硬虎爛客戶是中毒要重灌...
為了自己的業績與佣金
去欺負外行,太多人都這樣了。


若試車能把油門鋼索都弄斷的也是同一家店家,那真該考慮換一家了。

因為傳統車試車從前面拉就好,
這樣是扳鋼索底座不是拉鋼索
不可能會斷。
這樣就算鋼索要斷前也一定會發現
這店家問題太大了啊!
加上若鋼索太鬆卻不調緊,
基本態度就有問題,

給我看過車的都知道,我不是技師
但很多小地方若我看到,
順手就處理掉了啊.....


2.若是店家換油,
我之前講的左右搖晃法
就當我沒提啦,

連去看個機油加入量,
是玻璃視窗喔,又不是拉油尺
要反覆拉與擦拭,
這樣都懶得看的技師,
會有耐心去等全漏光嗎?我不信

此外店家的經營成本上,
哪會鳥你去浪費時間,
通常店家根本沒等機油全漏光
就鎖上去了,
誰還有時間慢慢等全漏。
就算之後沒客人上門
他有時間休息看電視抽煙
也比在那等機油漏光要爽


但很多人沒自己換過都不知道
想要全漏光舊油髒油,
不是一下流光之後就沒了,
油道內的殘油很多,
要逼出來有時還要點手段。

所以機油濾心與油冷器
是最大罩門。

機油濾心內的髒油超多
所以多換不是壞事。
尤其是有換機油品牌時。

而油冷器不管是原廠就有
或改裝的。
尤其是原廠就有油龜的,
好一點的如電子式的
還可以用接電腦
要求閥門開啟漏出,
爛一點的只能每次換油
拔油冷器的油管逼出...

髒油是什麼,就是酸化的油
能儘量減低酸化的油
對新油的影響,
比用再好再貴的油去養車還要大
所以我一直強調
自己換油才知道如何養好車
但這一切的前提是
要會『操車』才需要這樣養
若都是『一般駕駛』,
機油酸化不會這麼快與大啦
哈哈 請放心。

3.換機車機油一點也不難,
一個14號或17號扳手即可,
練習自己換啊,不然我來教你。
自己換油,換下的油去檢查
油泥量與氣味,
久了就會大概能知道
一款機油的好與壞。

換過機車的之後,
就會發現換汽車的也不難...

4.具備有自己換油的能力之後,
會願意多方嘗試各種機油。

這樣就不會被店家賣的或推薦的
機油給侷限了自己的眼界。
這點才是最重要的!



另外,剛重看前面回應,
這段:

6/27/2009 1:22 上午
『但至少會感覺開K6是一種四肢的延伸

不用很認真 車就會很聽話 隨心所欲

而八代確實快過K6 但轉數不聽話阿!!

忽上忽下的 該升檔不升 該降檔不降

我當然受不了阿!!』

我不是要來挑語病喔!
我只是不太懂,自排車
會有『該升檔不升』的狀況嗎?
我比較想知道你這點想表達的
是啥狀況。
(你說的是車輛速度到預估時,
鬆油希望他跳入下一檔那樣嗎?

因為自排車程式多數都是積極升檔,我推估你說的發生狀況,通常是假設上坡路段二檔一次瞬間拉高到六千五百轉之後,馬上鬆油,卻沒馬上進到三檔那樣的狀況,有時是因為:1. 自排箱保護程式,高轉速不進檔保護扭力轉換器。
2.山路算陡,車身水平感知器讓自排電腦預估你還在陡坡上,進三後扭力不足還要退二,不如直接維持在二檔。 那就不能怪車子不聽話,他是貼心並保護自己。

畢竟『該降檔不降』是比較容易遇到與瞭解的狀況,尤其是主動退檔時,電腦一直搞保護不給退。

但有個觀念要養成,
任何車輛都是要靠自己去掌握的
自排車不是不能掌握
而是要更用心去掌握。
去瞭解他在純自排模式下的
換檔程式邏輯寫法後
就能知道他的動態反應啊
而非在那怪罪自排!
你有摸電腦系統,
應該能瞭解,所有的人工AI都是
人類預先想好給予的參數去比對,
所以都只是模擬的,非真能自行思考,故重點是我們要去摸清他,
而非配合他或被他操控唷!

畢竟任何自排車也都是可以當
手排模式來開
只是沒離合器可踩。
習慣自己用手去控制就可以
增加掌握度啊。
習慣山路鎖定2/3檔來開
不就一樣可以讓八代
『隨心所欲 聽你的話』

我開過很多自排車時
也會罵,要死了一直保護那樣...
但主因是我不熟那車的邏輯
所以跟我心理預估的不一樣時
難免會唸上幾句抱怨。
但若能花時間摸熟後
就沒這問題啊。

車是自己的,里程也很多了
前面里程沒花心力去摸熟瞭解也就算了。
別被積習與過去經驗給影響
再不趕快去摸熟就不應該囉。

阿炮 提到...



子凡老師 那家店在台北市 是我以前小時候住的地方

我小時候我爸就是在那保養野狼的

所以我愛將一牽來 我爸就帶我去那家店了

不過 以後 還請子凡老師多多教導

我要自己來!!

對了 愛將的機油濾也可以自己來嗎?

機車行和修理K6的是不同的店家啦!!

鋼索斷裂是發生在試車時

我會在16500之前準備好扳手的

不過 換機油濾是不是要其他的工具?

八代 該升檔不升的情況是在市區行車 平地

有時一段直線加速 我只是輕踩

想說 一檔起步 換二檔之後再加一點油

然後三檔再加一點點之後滑行一段

然後準備剎車 停紅燈

這是市區最常的行車模式

八代常常是一檔約2100轉左右入二檔

二檔平時入三檔時機也是2100轉左右

但有時卻會一直拉到3500轉都還不換檔

沒有重踩 就是順順的維持油門角度而已

轉速過了3500轉還有要再往上

我一定要放油門再輕輕含住

他才肯入三檔

但這也不是每次都發生

沒有規則可循...

所以我才覺得難控制

雖然知道要靠自己去掌握

但總覺得是我在配合變速箱

接下來的時間 要等我爸入手他愛的貨車後

我才會把八代拿回來開

所以還有一段時間啊...

電子節氣門為一切之首 提到...

我還是覺得保養機車的店家很奇怪
超多年修野狼或愛將,
怎還是直接一罐倒下去。
機油高於液面高度,
除了打滑問題之外,
多出來的會流入燃燒室內,
讓火星塞壽命減短就算了
畢竟火星塞太好換。
空氣污染傷排氣管與燃燒室積碳
是最討厭的....


機油濾心當然可以自己來,
就那個三個螺絲鎖的蓋子
轉開外蓋就鬆了
內有一大一小的橡皮油封
取出濾心就OK。
也不用準備奇怪的工具
難度零喔!

是汽車那種鐵罐機油濾心
才需要一種咬住外殼的特殊扳手。



至於你說的八代換檔問題
(我講的比較直喔)
是你開習慣老式手排車養成的
觀念之故....

電子節氣門的自排車
不要用那種放開油門
讓升檔的方式去操作。
就固定一個油門深度讓他自己一路
換檔換上去。

他又不是有離合器要鬆油門換檔
鬆油門的方式有時只會讓自排電腦
認為你預計的速度已經到了
不需要換升檔繼續加速
所以維持原檔位
此時補油
他會為了幫你保持超車或再加速
的扭力故更是不升檔。

不過每台車的自排電腦
會因為駕駛習慣不同
養成不同的換檔模式。
所以在我不知道炮哥的自排車
駕駛模式時,
也只是單純從字面上獲得的資訊
去臆測。

而且自排車很難順順的達成
『然後三檔再加一點點之後滑行一段』的目的。

因為喜美的自排變速箱
是速度為主要考慮依據。
從四檔六十開始鬆油
到四十時就降回三檔那樣。
而非手排車那樣快到零之前
快踩離合器那樣...

所以還是操控車子的觀念
電子節氣門自排車
比傳統節氣門自排車還更討厭
的地方就是搞的太聰明。
原廠給的預先設想太多,
這種適合給白癡駕駛
但不適合給開慣手排的人啦
也沒啥.....

重點是雖然你寫:
『沒有重踩 就是順順的維持油門角度而已』
但我也不知道你的角度多深...
而這點又回歸到
本文最前面第一篇的回應
『電子節氣門加速器的迷思』

順順的去維持踏板角度的方式開車
但電子節氣門自己可能會縮回節流閥開度,也可能是放大開度。
要看的變數太多了。
而非鋼索拉多少就是多少。

至於你說的三千五百轉
才肯入三檔
要看之前油門踏板的深度,
若比較深是電腦預估
你可能還要再用二檔加速
(這是你鬆油門鬆太晚,
三千五百轉對經濟模式出發設計的車內電腦來說以經是比較猛的
延後鬆油時機了,所以電腦會以為要來猛的)

故貼心的電腦不先升檔
好保護及延長自排箱壽命

不是沒規則可循啦
你慢慢注意就會知道
他的換檔邏輯囉

不是你要去配合變速箱啦
是你要先去瞭解這種變速箱的
做動原理或模式後
改變自己的預設想法/習慣
就會不再覺得彆扭或不好開喔

反正對電子節氣門的車來說
鬆油門動作就放大放乾淨
不要鬆的很慢與沒放光
車子會以為是還要再加速
所以處於戰備模式啦

以上訊息參考看看囉!

(反之,電子節氣門的手排車
又是另外一種狀況....)

觀念是軟體 機構是硬體 提到...

我剛重看自己剛寫的,
想到要補充一下。

炮哥有無多開別人有換檔
撥片款的八代?
感覺如何?

畢竟有撥片款的
可以透過直接手動升檔方式
會比鬆油門等電腦反應要
明確多了。
雖然還是會延遲0.幾秒才升
但至少是自己的理念。


重點是,
就算沒換檔撥片也無妨啊
只要炮哥養成
用手去撥排檔桿子
當成序列式變速箱來開
也就一樣啊!
(只是老了之後拉變速箱的鋼索
也會因此鬆甚至斷就是了
斷之前拉桿會很鬆....
我家老車就是如此.....
不過手排車也是如此啦,
時間與運氣而已。
K6也是兩根鋼索在拉....)



所以我以前都叫大家買有撥片的
至少是電磁閥去推,
非機械結構損耗大!

過與不及 提到...

忘了說
機油油量太多
其實是會讓油壓高

油壓高看似好像是好事....
不盡然啦
油壓高 曲軸與活塞運作阻力高
沒效率又耗油
重點是還會導致機油與燃燒室高溫

有沒有注意過很多小速克達
會在機油油尺那裝個管子接瓶子
叫做曲軸箱呼吸
或減壓器。
目的就是降低曲軸箱內的壓力
包含機油油壓。
故不是大或是高就是好
都要在合理範圍內才有意義。

補充完畢
這是137篇回應
到底何時開箱啊....
都快疝氣了....

阿炮 提到...



以前只覺得機油多加雖然不正確

但也不是什麼壞事

現在才知道 有多傷車...

至於八代 拿回來後也就是先順順的開吧

我還是想要存錢換手排車

子凡老師提到

[反之,電子節氣門的手排車又是另外一種狀況....]

會比鋼索還糟糕嗎? 怕下一台買到電子節氣門的手排車

2006年四月試駕的是EX-S 試駕的路段是我家山路

說真的 感覺很糟 雖然是說延遲0.幾秒的換檔

其實 接近一秒了...

那感覺跟我重踩油門再等他降檔的時間是幾乎一樣

所以乾脆買最低等級的[其實是沒錢...]

也很討厭米色內裝 但我想要天窗說...

後來有開過法鼓山大師兄的1.8 EX-S

還有老大的2.0 S小白

不過 子凡老師 我不太明白

[所以我以前都叫大家買有撥片的至少是電磁閥去推,非機械結構損耗大!]

換檔撥片和排檔桿 不都是把電子訊號送去電腦後

再命令變速箱作事嗎?

為什麼用撥片的對機械結構損耗不會大?

當然我也不知道到底多快 提到...

看到回應,
想到什麼就先回什麼....


1.
『會比鋼索還糟糕嗎? 怕下一台買到電子節氣門的手排車』

現在全球新車已經買不到不是電子節氣門的車了...環保法規之故為主,科技太進步為輔...

自己想想,台灣現在有在賣的手排版新車,那一台不是搭配電子節氣門?

當然,二手車除外......

另外,從提問來看,
這是要建立整個觀念的問題,
故我等下認真回。


2.
『說真的 感覺很糟 雖然是說延遲0.幾秒的換檔

其實 接近一秒了...

那感覺跟我重踩油門再等他降檔的時間是幾乎一樣』

這個問題答案其實很簡單,
你在問題中就已經把解決之道
的答案寫出來了....
就是"明知會有延遲"
所以提前先升降檔就好了啊!

我一天到晚在說『觀念』
不光是對車輛結構的觀念
還有操控使用的觀念唷!

因為開熟了就一定會知道
車子他產生延遲的時機,
自己抓準秒差,先提前給指令
不就解決了?

這跟能把車開好是一樣的道理,
不是駕駛看到車身快進入彎點前
才開始轉動方向盤!
尤其是若要甩尾,車頭還沒進彎前
就要開始打方向盤了。
這個道理就跟提前給換檔指令是一樣的啊!

所以在那抱怨車子不夠隨心所欲,說感覺差,為什麼不是
去『調整自己的心態就好呢?』

另外,換檔秒數又是一個開慣
手排車後產生的錯覺唷!

真正的『實際』換檔秒數,
自排車機械結構做動,
多數比手排車的駕駛要快,
我不是在說那些高檔的雙離合器
自動手排車,如DSG那種。

而是一般液壓的自排。
液壓自排沒離合器鬆脫後
等待接合的秒差。
油壓一頂就接合了。

而手排車真正換檔的時間,
是從踏下離合器踏板開始,
推排檔桿,到完全放開離合器,
接合後為止,用人力去處理。
駕駛是因為所有的動作都是在自己操作,所以腦中能清楚知道要花多久時間,不是預估推算那樣。
自然不覺得自己花的時間久或慢。

除非是非常精練的駕駛,
通常人換檔都沒自排車快,
就像我自己就是....
但很多開手排的都總覺得自己換檔很快,
這種事情若有測試儀器紀錄
就一目了然,
不然土法煉鋼找人在旁邊
按碼表記測就知道。

大家感覺自排換檔慢,是
因為KICK-DOWN的延遲,
就算自己去搬動排檔桿,
也覺得慢,是因為要運算與保護
但實際換檔是很快的。

仔細想想,平常純自排模式下,
油門踩下後
自排一路升檔的速度不是很快
很輕微...
這還是一般版的自排車,
高級一點的如LEXUS、雙B之流
或是新一代的六速自排,
換檔速度之快與震動之小,
真是令人訝異。

此外,傳統自排車如豐田系的
ECT系統,有個POWER/ECO開關的,把開關調入POWER模式下,
不光是換檔轉速延後高轉些,
換檔速度與時機也有變。
但有些豐田車主根本沒注意過有這按鈕.....


然後,還有一種手排車駕駛,
為了一個換檔速度的迷思,
會在那快踩快放離合器...
{自以為快...}
快也沒啥不好...

只是平常用車環境不是賽場,
爭取那短短秒差何苦。
快放瞬間只是在那傷壓版內的彈簧
以及增加離合器片的磨損
(跟煞車來令磨耗道理一樣)
還有齒輪遭遇崩牙的風險罷了...

先回答到此
這是第139了...
何時開箱啊?

開VAG車的人腦筋都怪怪的 提到...

先插個花:
http://www.mobile01
.com/topicdetail.php?f=286
&t=1123532&last=13016247

反正AUDI / VW 的柴油車出狀況後要花大錢的新聞
已經是常識了....
(但汽油的出狀況時也是一樣貴啦....)

最近看到電視上五代GOLF改款清倉促銷柴油版的廣告後
問我要不要入手撿便宜的,這樣知道答案了吧......

跟改晶片無關,是台灣的用車與柴油油品環境....
非常不適合VAG的車生存....
加上原廠態度....

重點是,要不就大改
放棄原廠保固。
要不就不改,以免萬一。

觀念不正確的人
想改小的但遇到狀況時
又不甘願,是最痛苦的。

若一直摸老車 就不會有新觀念 提到...

現在花點時間,
補充一些觀念,
讓炮哥別再認為自排車很笨,
因為自排車換檔時機,
幾乎是比手排車駕駛能知道與考量更多環節後才做決策的喔!

首先,現在自排車的變速箱與電腦程式,多數都是為了搭配引擎最佳經濟/效率模式還有耐用度而製造的。(同理,性能自排車修改程式設定方向即可!)

所以不是以前傳統電子或機械自排變速箱,只是為了減少駕駛踩離合器那樣的相對單純。

因為整合了電子節氣門之後,
變速箱與引擎可以自己來決定
換檔轉速與油門開度深淺,
光這點就不是傳統拉鋼索節氣門
能辦到的。
所以新車的電腦程式內,
可以竭盡所能的盡量省油
或盡量POWER...

現在電子節氣門的自排車換檔,
參考的參數大概有多:
水溫、ATF油溫、進氣溫度、電壓、車輛/引擎負載比(簡單來說就是載重度,另外包括發電機負載與壓縮機負載等)、車身水平、方向機角度、空燃比狀態....等一大堆。

來決定換檔時機並同時調整電子節氣門的開度...好達到當時車輛環境與狀態下,最經濟的時間點!

而不是傳統單純的油門深度、真空負載與引擎轉速還有車速這樣而已。

所以自排電腦要考慮與獲知的訊息太多了,不是像手排車那樣,
駕駛想換檔就換。

也因此,現在有很多有出自動手排版的手排車,油耗與性能表現,都是手動自排版的高於傳統手排版。
就是因為『完整的整合』
人腦無法做的比電腦好!

此外,現今原廠為了手排版的
經濟或性能性提升,
能影響駕駛換檔決策的唯一方式,
就是給予換檔指示燈。

就像館主的新車或
台灣比較常見的
FOCUS柴油手排版。
都有給換檔提示燈號,
告知何時換檔,
而非只是超轉提示而已。

手排的確是比較有操控的感覺,
但不一定是換到比較有效率、夠性能的結果。

就像當法拉利、BMW都出自動手排變速箱,還有GT-R、EVO X的例子時,他們都沒有離合器,但一樣能達到爽開手排車的感覺時。
就要改變觀念:手排不等於快又好開。

便宜的手排車就只是因為要省掉一堆感知器與一顆變速箱電腦的成本,僅此而已.....

而自排車換檔一點也不笨,
他是為了讓你省油與維持車輛長久壽命。

試想:一般手排車駕駛有本事一邊開車看路,一邊注意轉速表,
看現在可變汽門正時與角度是到那個模式了嗎?待會拉高轉是會進入那個MODE嗎?
而不換檔繼續拉高點轉速,水溫目前是幾度?拉高後會高幾度,此時風扇會開啟導致電壓降低,發電機介入,增加引擎負荷,故轉速又低一下,所以到底是要保持現在檔位好?還是升一個檔位好?

誰有本事管這麼多?早撞車了...
但自排電腦就是一直不斷在算這些,所以愛管閒事的車主駕駛會抱怨,怎麼每次換檔時機都不太一樣,跟預期的不一樣.....

但事實上:
『是因為駕駛心中預期的想法及觀念不見得正確之外,是駕駛也不知道,其實車子幫他做的比他想的還要多太多了!』

要知道電子節氣門的自排車,
可以整合節氣門開度與可變裝置控制進氣量搭配噴油、點火時機來運作,一堆感知器的輔助下,讓汽缸一直維持在最佳的負載與溫度。燃燒效率維持最高,不但省油,積碳自然也少。適當燃燒下,溫度穩定,機油的壽命當然就更長了。

而手排車不是,駕駛雖然很爽快的
想何時換檔就換檔,
但電腦失去能介入干預的最大點:『檔位』,導致整個引擎在運作過程中,可能是不斷的處於一個不合理的環境。
例如過高轉速卻低負載時,空燒汽油增加缸溫機油溫累積積碳油泥,
但電腦只能『增加更多』噴油量
去冷卻缸溫,不是更慘...

同理,過高檔位卻低轉速去拖
(這是很多人自以為省油的迷思開法)這才是爆震與產生大量積碳的開法。現在車低轉速不等於省油。
那是以前化油器車,轉速越低,真空效益越低,吸到的油量越少,當然會比較省油。但現在是用噴的,
管你轉速高還是低,電腦會決定一切!

很多人不知道,
不管是手排還是自排,
噴射車在下坡入檔檔煞產生的高轉時比放空檔滑行還省油喔!

而且是十幾20年前的噴射車
就已經是這樣了。
因為檔煞高轉速產生高真空,
車速卻沒對應的高時,
噴油嘴完全停止不噴油,
反正引擎靠這拖延的慣性不會熄火。
此時好處除了省油,
只有冷空氣進入不燃燒還能降低缸溫。

反之,若用放空檔滑行。
因為引擎要維持怠速不熄火的狀況,
得一直噴油點火維持怠速,
有點火燃燒就有溫度....

另外,自排車不要搞空檔滑行,
ATF沒進入油道,會燒變速箱。
別亂搞!

以上先補充一下。
希望看倌觀念能有所突破!

這下免憂愁! 提到...

突然想到,
炮哥問:

『會比鋼索還糟糕嗎? 怕下一台買到電子節氣門的手排車』

這問題要解決很簡單耶,

買BMW的手排車啊!
我說過從有VALVETRONIC之後
只有他家的車沒電子節氣門...

不然,同樣科技上身的
MINI COOPERS 、
或同顆引擎的207。
也一樣囉,
都是手排、
且都有渦輪哩
哈哈...

基本上我根本是來小題大作 提到...

[[所以我以前都叫大家買有撥片的至少是電磁閥去推,非機械結構損耗大!]]

{換檔撥片和排檔桿 不都是把電子訊號送去電腦後

再命令變速箱作事嗎?

為什麼用撥片的對機械結構損耗不會大?}

我的意思是就是,
其實原本的自排箱就是
支援換檔撥片去作動。
只是為了區分等級與成本考量,
故拿掉了而已。
導致駕駛要用手動操作
機械結構去作動。
(我上面的言論不是每款車種都適用,有的車種有換檔撥片也有排檔桿但都是純訊號讓馬達去作動,無須拉鋼索。)

重點是在於排檔桿的拉索,
沒換檔撥片的
只能靠去拉排檔桿來控制電磁閥
那些的去鎖定前進檔檔位,
而這些就是靠鋼索還有一根拉桿連桿來控制變速箱的硬體結構,
例如堵住某些閥門後達成。
故沒撥片的機械性損耗比較大。

但八代這種還是比較傳統的自排
不論有無撥片,
打開引擎室看自排箱
就可以看到鋼索拉的地方。
因為P檔鎖定
與R/D前後切換都還是
要靠人力去扯動控制,
非馬達推動。

反正只要是看車室內排檔桿
有拉柄與軌道的,
幾乎都是傳統模式拉鋼鎖的。
(賓士或JAGUAR那種不算)

像BMW新款那種短短一根
上面有按鈕去控制P
有寫+/-那種的
才是全部走電磁閥與馬達的,
整個等級又不一樣了
哈哈


不過放心啦,
我家機械自排老車以前常常用
『純人工』手排模式
去換檔,
到現在鋼索還沒斷,
頂多注意一下,
連桿與鋼索適度潤滑就是了!

但老車只有三個檔位
八代那種有五個....
所以相對第四檔拉桿的損耗比較大
4-3-2-1那樣序列式能懂嗎?

不信我沒關係 只相網路就看這 提到...

唉唉...
看來很多車主們都不夠用心
與不用功哩....
我剛隨便找個資料,看這篇:

http://roadtest.u-
car.com.tw/roadtest-
detail.asp?rid=193

該篇編輯在文內清楚寫著:

『依照原廠的資料,Civic的省油轉速域為1,500轉至3,500轉』

。。。。。
所以不挑何時當換檔分水嶺,
偏偏挑最尷尬的三千五來當
換檔與否之參考指標...
當然是找自己與車子的麻煩囉!
哈哈....


再補充這篇:

http://roadtest.u-
car.com.tw/roadtest-
detail.asp?rid=188

該文內又寫到:

『這一具R18A1的引擎,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ETC電子節流閥的使用,由於採用電子控制,因此在輕負荷的狀況下,引擎會進入經濟模式。大致上來說,時速超過10km/h、引擎轉速介於1,000~3,500轉之間、檔位在三檔以上的時候,這時

經濟揚程凸輪軸會
^^^^^^^^^^^^^^

延長進氣時間,
^^^^^^^^^^^^

並且電腦控制節流閥全開,
^^^^^^^^^^^^^^^^

大幅降低進氣阻抗與進氣密度。
^^^^^^^^^^^^^^^^^^^^^^^^

同時藉由延後關閉之汽門正時,將部分新鮮油氣導回至進氣歧管,準備在下一次進氣行程的時候吸入,以達成燃油經濟性以及更快速的燃燒反應。』


雖然這是說三檔之後啦,
但轉速域還是以3500當分隔。
真的麻煩請換個好一點的轉速區間當換檔指標吧!
哈哈...

另外也請養成一個認知,
這具引擎就是經濟用的....

所以那些花大錢去改這引擎周邊,
如進排氣那些之類的啊,
真不知道大腦在裝啥....
或是還在舊觀念迷信....

光是這句:
『將部分新鮮油氣導回至進氣歧管,準備在下一次進氣行程的時候吸入,以達成燃油經濟性以及更快速的燃燒反應。』

本田工程師辛苦設計這種功能,
偏偏就是有人要改高流量
或頭尾段,
這都是"減短進氣時間"的東西
(原廠拼命是為了要"延長")
花錢來破壞這平衡與設定,
莫名啊!枉然啊!可悲啊!...


另外,人家在這篇內寫:

『再加上五速手自排不會強制升檔的優點,在山路上馳騁的時候,轉速控制容易,十分有樂趣。』

真的要知足啊,自排車可以拉斷油
已經是一件很難得的好事了。
就連BMW的上代5速自排都沒法
拉斷油,就知道該慶幸了。
且該改變的是自己的操作方式唷!



『駕駛具有手自排換檔的1.8頂級車型,將轉速維持在3,000轉以上,好獲得較佳的油門反應。ETC電子節氣閥讓油門控制更加精密,而地板式的油門踏板,也讓駕駛踩踏起來格外順「腳」,開起車來更加愉快。』

雖然這種都是所謂的公關文,
講好話。但重點還是,
要配合車廠的設計理念去開車啊!
加油!



最後,這段:
『裝載VSA系統的2.0車型,在VSA開啟的時候,表現卻不盡理想。原因應該出在這一套系統是以安全導向設定的,在輪胎打滑的時候,會限制動力輸出,在過彎極限不錯的Civic上,反而覺得有一些綁手綁腳。』

看到這句,就不知道為什麼
一堆人在網路上推崇這套VSA...
不知道是真的有用過
還是人云亦云以訛傳訛...
至少我很久之前就在很前面的
文章回應中說過,開啟這VSA
是在找自己麻煩....

我看了一下這幾篇文章原本刊登的時間,發現那時因我在大陸,
所以沒看過...
還好有查一下...
也算是增廣自己的知識囉!

講了等於沒講啊 提到...

氣死我了,
我在6月24日寫的一堆跟機油有關的回應,
可能真的有看與看懂的沒幾個。

以後真的不長篇大論了,
直接寫重點...

剛又有人問我
好市多的機油要買哪種....

真是氣死我也.....


1.好市多的機油沒比較便宜,
選擇又少。
一次得買6~12罐,卻便宜沒多少。
家樂福與大潤發有賣的價格
其實都差不多,
而且都是單罐單罐的賣,
還可以刷一般卡,比好市多好...

總比好市多的基本單位是
買一箱六罐, 用了四罐還差兩罐所以得買12罐那樣白癡...

這是以美孚銀瓶金蓋5W-50與
嘉實多黑瓶5W-50來說。


2.外面大賣場比較少賣
美孚0W-40這支,
但好市多一直漲價就算了,
重點是
這支油沒有特別好,
頂多適合一般開車
或長途高速公路穩定速度巡行
(還不能超過130~140的喔)
來用而已。
可惜在台灣的夏天之下
就算不操
這支油壽命還是偏短。

網路上講好的都是不懂車的人
或是不懂何謂操車的人才說好...


3.好市多進的貨來說
只有他走自己貨運代理方式的
外面比較少見
或價格比較好些。
但問題是
我說了美孚0W-40這支是0.946公升的,並沒比較便宜。

而美孚5W50跟嘉實多黑瓶
都是正規代理的貨
所以價格沒比較好
此外,好市多的嘉實多
還是賣上一代的產品


4. 新車用啥黏機油啊
根本沒飆就算了
磨合期也不需要用黏的
其實5W-40就夠了
現在車大水箱細油道
沒在擔心的啦。


5.真的狠飆時,
5W-50也不夠用。
此外雖然重點不是在下面的
5~15
是在上面的50~60

但細油道15的流速太慢
反而影響散熱。

另外
其實機油下面的指數5~15那些
油溫上來後也是會改變的
但關鍵就是在還沒到工作溫度前
前面太高的如15的
會讓很多機件潤滑不足

老車,老機車
用15甚至20的沒關係
因為工藝精密度差
且油道寬
越黏越好維持油壓與缸壓氣密度

但新一代的
拜託 不狂操之下
千萬要用稀一點啦

尤其是經濟性引擎

但性能引擎也是
因為可變的裝置太多
又都是用油壓去推
過黏的會影響這些高科技裝備
的順利作動,

故不可不慎。


以後不廢話太多了
..........

好的5W-40有很多 提到...

重點就是,
我跟每一個問我說,
好市多要買哪款機油的人,
都回答說:

『用不著在好市多買......
沒比較便宜也沒比較好....』

但每個問完之後,
都還是抱個一箱......
是問我好玩的嗎?
嗚嗚嗚.....

什麼是好油,
美孚銀瓶5W-50是不錯啦

但若真的沒操車順順開的
應該要用的是5W-40
而不是人家說5W-50好
就用

因為每個人的開車用車習慣不一樣啊,
用太好卻不適合的
有時反而是慢性傷車....

阿炮 提到...



子凡老師不要生氣啦!!

我已經了解了...

真的是我做的功課不夠多...

觀念也需要持續改正

慢慢的去調整自己的心態

要說服自己去相信電腦了

而不是總抱怨電腦太笨...

其實都是自以為是 自作聰明...

不過 關於下坡時用空檔或是檔剎

這個觀念還是第一次聽到

以後要老爸改掉空檔下山的壞毛病...

還有 BMW的手排車我買不起也養不起啦...

看完子凡老師找的關於R18的資料

突然覺得 以前開八代時

總是羨慕車友賺錢快 改的多

現在想想 還好我很窮 才不會這麼傷車

破壞了原廠平衡之後要花的錢 更多吧...

ATF不是黏就好 要配合油道預設壓力 提到...

手排車空檔下山是還好啦
頂多來令磨的快、
盤子變形與褪剛機率高罷了...
現在車子太重,多數又前置引擎
且前驅,
故煞車系統負擔比較大是真的。

以前化油器車檔煞時吸油量大
所以會感覺比較耗油。

若開過柴油卡車就知道
很久之前的柴油車
除了檔煞系統之外,
還有個開關可以增加檔煞時
的進氣阻力,
讓引擎轉速更低,檔煞效果更高,
用過就知道檔煞的好處
尤其是降低煞車負荷。
所以摸引擎都是摸觀念。

檔煞在以前有種觀念是說
真空吸力大,所以會吸入機油
進入燃燒室內產生積碳與吃機油

但那是在以前活塞工藝不良
的年代內才會遇到的狀況,
現在金屬加工密度超高
且機油油膜能力好
這種擔憂已經不需要了。

但自排車若下山空檔,
看到前面紅燈也空檔滑,
那以後修變速箱的錢
遠高於省下的那一點點汽油錢啦

反正注意空檔進D或R的
入檔延遲秒數,
當時間越來越慢,
且換新自排油後還是如此的話
常常都是空檔滑行
造成扭力轉換器內的
實際葉片磨損,讓油壓建立到
運作標準比較久(花時間)
之故....

真正的扭力轉換器,
兩片葉片是不直接接觸,
就像兩台電風扇
一台開啟對吹另一台時
另一台沒開的會因風的帶動
而開始轉動。

扭力轉換器就是利用黏度
密度與效率較佳的ATF自排油
來取代空氣(風的角色)
產生帶動的力量。

所以空檔滑行時,
ATF油會退出扭力轉換器室內。
油光光了等於沒有中間的界質傳遞動能,自然就是空檔狀態。
(自排車沒離合器,液體ATF就是離合器的角色)

問題是,自排箱要退掉扭力轉換器內的ATF時,會連齒輪箱內的油一起退光到油底殼內...
所以等於齒輪箱內都沒由去潤滑,
但空檔下山滑行時,
這些齒輪會因為驅動輪還在轉動
而跟著轉動

等於是沒有齒輪油的齒輪箱
一直轉動.....
這樣傷不傷金屬齒輪?
不光是潤滑問題喔,
產生的摩擦高溫沒ATF降溫
才是關鍵....

所以為什麼自排車都要獨立的
ATF油冷器。
因為扭力轉換器一直是在打滑的狀態
打滑不斷的摩擦就會讓油產生高溫

此外,車輛行進間各檔位齒輪的摩擦產生的溫度,也是靠ATF像冷卻水一樣的帶走,自然需要冷卻器散熱。

所以不要認為自排車笨,自排電腦
對ATF油溫油壓也是不斷監控
溫度低時不主動升檔,
好累積溫度讓運作順利。
溫度高時跳入高檔位降低轉速...


既然講了這些,
所以知道為什麼我說
沒事等紅燈時,
短暫一分半鐘內的紅燈
沒必要退到N檔,
除了因台灣街道市區紅燈多,
大量累積扭力轉換器接合的動作
傷本體與閥門之外,
重點是每次一退入N,
自排油就開始退回油底殼,
打入D時,ATF油道內又要重新建立油壓,且沒讓ATF一直在變速箱內循環帶走熱度,在台灣的高熱天氣內,缺乏潤滑與冷卻時,多傷機件啊....

所以太多駕駛人不懂原理或科技進步
還在用老觀念使用,
尤其是老人家或職業駕駛
偏偏不改傳統迷思
實在迂腐....
我每次搭計程車看司機在那
NDND切換時就想笑
省這小油錢,換個變速箱時就要哭了。
然後自己使用不當,偏偏說車廠設計爛,品質差.....也是冤枉啊。


補充兩件事,
1.
這兩天天氣出大太陽時很熱
但我晚上開車氣溫28度
結果塞車時水溫居然能給我上到
102度......

2.
我常說的,我家吸吐到現在四年半
六萬七千公里都還是原廠出廠時
的前來令片,
看過我開吸吐的就知道,
踩煞車沒在省的
(我家裡還有三組訂製版的,
到現在還沒上場服役過,很無奈)

所以我要說的是
扣掉來令片本身質材與定位之外

駕駛的習慣與觀念
也會影響損耗品的壽命喔!

通常一般自排車的原廠前來令,
用個三四萬公里是基本的.
看官可以自行評估一下自己的
使用狀況喔!

迷信是種改不了的堅持啦 提到...

昨天聽到一件誇張到不可思議
的奇怪謠言作法,
留在這邊看看是不是也有其他人
有這種想法或聽到這種作法...

就是有人去保養,想要
換5W/50規格的機油。
但偏偏廠內沒這規格的,
只有5W/40與10W/60的。

但業務跟他說,若將5W/40
與10W/60混合後,
就是5W/50了。
於是各開兩瓶總共四瓶之後,
車主完成了換油的保養動作...

姑且不論該兩種規格
都是同一家機油公司出的
同一系列機油,故看似可以如此。
主要是現在複指數機油內的
成分配方,才不是像水溫一樣,
只有單一元素、成分在內。
所以一公升10的冰水,
混合一公升90度的熱水之後,
就是兩公升的50度溫水那樣...

機油內的添加配方一大堆,
化學博士與世界大廠實驗室
花多少心思去開發與調整,
若這樣就能搞定的話,
那這些人應該會自殺吧...

機油規格內標示的黏度係數
也不是只要(100+200)/2
就可以變成150那樣簡單。

以前的機油是單指數的
(去中油加油站還可以看到給工業用的單40指數的機油)
都沒人這樣搞了....
複指數機油也絕非
拿20與40的混出來之後
才發明出來的新產物....

更何況雖然(40+60)/2是50沒錯,
但(5+10)/2是7.5啊
也不是5W/50......
應該是7.5W/50吧...哈哈
這樣算數有問題的業務,
說的話若能信,
那我說的話都是真理囉 哈哈


其實我一開始聽到時,還以為
是某些車輛族友
開發出來的秘密配方哩...
結果居然只是為了滿足顧客
的需求而提出....


還好車子新,尚在磨合階段,
不太可能有狂操的狀況機會,
磨合期內引擎有油就好,
故影響不大。

只是磨合期既然叫磨合,
用稀一點的油就好啊,
不用堅持5W/50啦
我磨合都是用一瓶一百不到的爛油
反正只是個潤滑介質...

看看這篇吧:

http://www.mobile01
.com/topicdetail.php?
f=266&t=1125892

我先前說過暴力磨合
只適用在高級車或重機
那種高精密度的引擎上,
一般平價量產車還是乖乖磨合啦,
而看到這文內的照片,
就會知道我為何常說,
反正磨合換下的油都是髒的,
隨便用爛的就好的主因了吧...

吃好的來磨合
又沒要操
又只有用一千頂多兩三千公里
且磨合效果又沒稀的好
花這些錢不是太浪費嗎。



另外,補充上一篇ATF的東西,
其實開自排車空檔滑行
也不是壞事啦,
至少可以早日更換為手排版...
達成心願啊!
多好!!!

舉一反三 融會貫通 提到...

破除迷信,
就是我在這長篇大論的唯一宗旨

其實多數人改車
都是{自以為是 自作聰明}
這沒什麼,
因為我到現在都還會
犯下這種錯誤啦...哈哈
雖然美其名是勇於嘗試
其實是自己知識太少....

例如對於先前我寫的,
炮哥回應:
『不過 關於下坡時用空檔或是檔剎

這個觀念還是第一次聽到』

要證明這個很簡單,
去弄一台有顯示即時耗油狀態
的車吧,
去開下坡時入檔檔煞,
車子會顯示油耗是0
反之,入N檔再看,
會顯示比0還高,

不信,我開我家的吸吐給你看

不然,弄台NISSAN的老車
如B13/B14 、331/341、K11、
P10或A32
我也有個可以顯示噴油嘴
即時負荷的表讓你參考。

口說空無憑,真金不怕火煉
這種真相是可以受到檢驗的喔!



就像前幾天有人回我說
我說氣冷打檔原地發動或
慢速爬坡有散熱上的問題是
在虎爛。

其實我當初原文要說的是
這種商用氣冷打檔車
其實是該被時代淘汰的產物
本身並不是很有效率的設備
買來用的年輕人
很多都有不正確的迷思
或為了堅持一個復古品味...

首先氣冷打檔車的馬力
都沒現在速克達高,
這是科技限制,
以及古代工藝程度的限制,
為了成本,
模具也不會改善或翻修太多。

加上說鍊條傳動與打檔省油,
也無法跟現在的噴射速克達比。

但我要說的不是這些,
主要還是一個『觀念』

大家有碰過電腦吧?
現代的CPU是不是除了散熱片之外,都有搭至少一個風扇。
有時風扇還比大的。

但古早之前的十幾年前,
486的CPU就只有單純散熱片,
不需要風扇來強制散熱....


而CPU這種吃電的硬體
運作時會發熱
所以需要強制散熱。
很多人還會在CASE內裝上一堆風扇,
而吹出來的風,還真的挺熱的...

此外,除了CPU/POWER之外,
很多顯示卡也有獨立風扇。

但吃電的再熱
都有保險絲來當防守關卡,
通過電流過大時
瞬間產生高溫
保險絲燒斷
停擺
保護電腦
多好的設計啊.....

但氣冷的打檔機車有這種關卡嗎?
不像水冷車有水溫表警示。

氣冷打檔車一旦過熱,
就是縮缸。差別頂多大縮小縮罷了...

很多人明知,電腦要有風扇,
且有保險絲當保護。
但這種觀念卻不能應用在車輛上,
就是頭腦僵化不知轉變...


還有人會說,拜託
像哈雷那種機車,
大排氣量還是空冷都沒事了...
我是在妖言惑眾...

但其實是因為
1.大排氣量的氣冷車
往往馬力都奇低無比,
一點效率都沒有,
單缸833,
雙缸總共一千六百六十六西西
卻只有八九十匹馬力,

人家水冷車雙缸的
只要一千六的零頭六百多
就一樣的輸出....

大排氣量氣冷只是為了
穩定的輸出與簡易的保養
避免過多裝置在
長途旅行時壞的機率高...

2.
那種哈雷嘻皮車,
多數時候都是在美國跨州那樣
穩定的巡行,
這種大排氣量車巡行時轉速都很低
且一直有撞風
故沒啥好煩惱。

3.很少見人家
拉轉狂操哈雷這種車吧
但國內的商用氣冷打檔車
如野狼、愛將、KTR、豪爽、
金勇之流的,
有很多人拿來山路狂呸
不是說這種不能狂呸啦,
而是這種狂呸完之後
的保養才是關鍵。

但若沒狂呸
我說的潛在問題的擔憂
就不用煩惱囉!

講完啦。
反正又都150篇回應了
有人還是不開箱
哈哈

好的店家一定有好的消費者 提到...

剛路過館主家的巷子

看了一下,館主說一樓很吵的
店家,裝潢的還不錯啊
挺新挺乾淨的
比附近巷子同類型店家高檔不少啊
不應該嫌囉

那台白色RX350是店家老闆的嗎
總比開瑞獅好吧...

真的好酸 提到...

這篇文章內容很好笑,
樂趣很高。
可以參考看看如何酸人家

http://www.mobile01
.com/topicdetail.php?f=260
&t=1128293&last=13090484


笑笑就好

機油沒在省的更不該省這個 提到...

好康的消息在這裡分享一下:

AD08 橫濱公司貨 ,
上市限時特訂,只到7月15日

195/50-15-4000元/一條
一次需訂購兩條!
(上市後建議售價:5800元/一條)

195/55-15-3800元/一條
一次需訂購兩條!
(上市後建議售價:5500元/一條)

205/45-16-5400元/一條
一次需訂購兩條!
(上市後建議售價:8000元/一條)

215/45-17-6100元/一條
一次需訂購兩條!
(上市後建議售價:9000元/一條)


PO在這只是給自己留念
與順便給各位參考,
若真有需要的話問我再說....

不知道AD08是什麼的話,
至少應該知道AD07,
若不知道AD07的話,
就當我沒提。

反正我都用不起.....
哈哈...


不過,我順便要說,
若坊間15吋的輪胎尺寸是
195/50或55 但價格一樣時,
建議裝50的就是了。
至少比較划算呀!
哈哈...

要這樣用車啊 提到...

這傢伙又來了...

http://www.youtube.com/
watch?v=
lGdpI5Mms-U

美英大和解嗎?

好篇標準沒程度又嘴炮的錯誤示範 提到...

剛館主給我看這個:

http://www.mobile01
.com/topicdetail.php?f=261
&t=1130665&last=13145835

聽館主講解後,原來這是出給
2.0 Si用的,卻裝到1.8上,
拜託,排氣量本來就有差了。
此外我常說的,
四門雙門車屁股的長度
也不一樣。
難怪會有安裝上的問題。

而在那寫不能裝是
『螺絲孔位大小之故』...
但我雖然沒看現場,
單憑文字敘述:
『螺絲鎖緊彈簧卻沒壓縮....』
總覺得就是因為屁股長度不一樣
造成為主吧....

真的是在那亂搞。
又不來這裡看,只會看01那
嘴炮天堂....哈哈

奇怪這些車主腦筋有問題嗎?
197匹超高轉雙凸引擎的
排氣曲線設定,
怎可能會適用於少了200西西
轉速又低了兩三千的單凸引擎啊!

遑論頭中尾段的管徑差異!

就只是為了個聲音與外觀吧?
(最好是文中的聲浪接近Si,
轉速能拉過七千後在說啊...
只會安慰自己的嘴炮...)
搞到扭力點與回壓全跑掉...
真是自找麻煩......

還有重量
差0.6公斤有啥好叫,
原廠是做兩根出來耶...
拜託....
多了一組管子與飾管是沒重量喔
還有原廠管內的積碳、碳粉、
其他段的生鏽鐵粉....
沒清過的是不會知道用久的
累積可怕度....

所以....唉....

阿炮 提到...

子凡老師

抱歉阿 我又缺課了

去高雄考試了...

其實很好奇 八代也有ATF油冷嗎?

因為看到有店家在賣耶...

還是店家的只是加大而已 或許是我沒看清楚

5W/40加10W/60變成5W/50 這個有笑點...

橫濱輪胎是好胎阿...好貴的胎

我也用不起阿...

哈 老大的NT555和NEO GEN是我用過最好的胎了...

我只用的起NS-II[業務跟我介紹說SX-I是後繼胎?]

不過老爸即將入手的貨車 看了一下

前輪是 日東的INOVO[應該有拼錯...]

後輪居然是倍耐力的P-ZORE紅標...

夠扯...

至於那篇H管的文章

發文的也是飯團名嘴耶...

呵呵

子凡老師

我已經放棄K6了...

徹底的放棄了

八代 也慢慢要到原廠了...

貨車是黑白熊貓塗裝嗎 提到...

高雄考試喔!
很用功很好啊,
考試賺錢都比我在這打嘴炮要實在哩!
加油!
祝好運上榜!

針對問題答覆如下:
1.現今每台自排車都有原廠配的ATF油冷器。
(而且是20年前就有了),
是跟汽車水箱共用散熱器。走不同管道而已。
而且佔的冷排數不算少。
有機會指管路走法給你看
馬上就會懂,
為什麼撞車後
水箱漏水之外,
也會漏粉紅色的自排油
因為是一體的啦。
也因此我常說,
自排車水箱沒水或漏水後不要開,
因為一次會壞兩個大地方。

也因為ATF其實非常熱,
所以水溫高時,ATF與變速箱自然也跟著倒楣。

店家賣的是直接找地方去外掛,
增加第二組冷排,
而非原廠加大。

這也是過去的迷思。
現在車這樣搞會讓ATF油壓與油溫
亂掉,失去原廠設定的意義。
(自排油溫會有原廠設定工作範圍)


2.SX-1絕對不是NS-2
的後繼胎,這業務也是虎爛王...

雖然SX-1也是非常便宜的胎,
18吋才三千。
195/50-15大概一千五,
也號稱是現今南港出的好胎
(記得是2007年初就上市了,
有點時間了。)

不過,注意一下,
SX-1有另外版本叫 EVO
又不太一樣了!
(但還是很便宜)

但NS-2的真正後繼胎是
NS-20 也出一兩年有了
台灣很少見就是了!


3.喔,想必是很高檔的貨車,
不然配胎也太詭異了。
都不耐磨,不太實用耶
前車主是拿來送豆腐嗎
哈哈
不過前後輪都拼錯就是了

前是INVO 胎紋是一堆很好笑的三角形線條。

後是P-ZERO啦

不知道前車主的配法考量
若前後胎尺寸一樣
理論上應該是前放P-0才對
因為P-0抓地力比較好
INVO應該比P-0耐磨
放後驅動輪比較實際。

因為不知道是哪台貨車
故動力與懸吊也不清楚
所以不知道前車主的想法。
(因後驅動輪配胎比前轉向輪配的抓地力還要好時,有時也是會讓後驅車產生推頭的現象。反而失去用好胎的意義。
而INVO的等級跟P-0有點差距)

但聽起來還是很猛就是了!


以上三點簡單報告回覆


至於放棄K6到不必吧,
不知道是啥貨車,
搞不好又一堆東西可以沿用流用啊

不過我說可以流用是寫好玩的
因為從文字上的資料推測
這貨車應該不是啥1.2以內的
小發財。

因為INVO沒出低於17吋的胎
P-0 ROSSO也差不多
所以表示貨車的配胎是大胎
難道是 CAYENNE 嗎?

阿炮 提到...



子凡老師 不是熊貓配色啦

不過是黑車身配電鍍圈 我老爸很喜歡

當初那個輪胎業務在跟我說的時候

還比較了NS-II和SX-1的胎紋給我看

有點像 所以我才相信的...

不過居然有NS-20這還是第一次聽到

等下上網找找...

我老爸不會去買貴重的車啦!!

他看上的是HONDA ELEMENT

里程表現在28XXX英哩 底盤結構和CR-V二代相同

引擎是K24 四速自排 馬力只有166匹而已

因為老爸和車主聊得很來 所以希望這次能真的入手

車主之前是四條輪胎都用P-ZERO

後來前輪磨完之後才換INVO

這台車是適時四輪驅動

輪胎尺寸是255/35/20

車不會猛 起步有點重拖 但中尾速還可以

重點是車內防水 可以直接用水管衝

老爸喜歡什麼都自己來 常常載東載西

把八代當貨車用 看得我都好心疼...

現在他終於找到他喜歡的貨車

想怎麼用車就怎麼用車 髒了水管海綿車內直接刷洗

所以他開心就好啦...

會放棄K6是真的想得很清楚了

雖然還有一堆改裝計畫都還沒有實行

我好想要把它改成五門掀背的四驅車阿!!

但 錢 是最大原因...

不過 至少我知道接手的人還會好好照顧他就好了

至於K6的零件可不可以留用到ELEMENT上...

我不知道耶

我只記得CR-V一代好多都可以和K6共用

就連保桿卡鉗碟盤都是直上說...

CAYENNE?哈 別鬧了

我老爸就算中樂透也不可能買的啦!!

他喜歡自由自在的亂開車 亂停車

他要是開那麼好的車 會很不自在的...

話說 這趟下高雄前 發現車抖得很厲害

方向盤有很強烈的拉扯感 在時速60之後

以為是定位跑掉了 想說要跑長途

還是乖乖去定位好了

不過遇到好的師傅 直接指出問題是胎圈平衡跑掉

不知道老爸平時是怎麼開的...

不但圈撞的有點變型 連平衡塊都可以開到脫落

絕對不是洗車刷輪圈太用力脫落喔!!

因為他都不洗車的...

215/45/17他都可以這樣搞

以後255/35/20我看他怎麼辦...

唉...

重點是年份與車價,若高於70就怪了 提到...

255/35/20.....
一條多少錢知道吧......
超扁平胎壁....
在台灣路面開,風險超大啊!


平衡塊脫落通常跟『用力或
勤快洗車』比較無關啦。
不是原本安裝店家沒黏好,
或配重塊原本用的貼布膠
比較爛,甚至是回收款。
(有店家會用二手的貼)

就是鋼圈本身烤漆或電鍍
材質處有問題。
(這兩點簡單的分辨方式,
是看原本黏的位置,
檢視脫離後的該處遺跡。
若是有點灰泥那樣的是店家黏之前沒清理或是沒乾就貼上,若是該處的烤漆或電鍍有突起或剝落,就是鋼圈本身材質。)

另外,有時也不是輪胎安裝店家
或鋼圈材質的問題,
最可怕的是狗尿,
若輪圈常被狗尿,飛掉平衡塊
也是正常。
(別忘了電鍍圈最怕狗尿唷,
故日後要多注意,看停的地方
有無狗尿問題)

以上看到重點問題簡單回答。



另外,要養成一個觀念,
就是後繼胎通常不見得
一定跟前一款的花紋類似喔。
一個比較簡單的案例。
普利司通以前的高級街胎系列
S-01 / S-02 / S-03
三款胎紋差異非常大。
而且就我自己用過02/03
之間的差異
明明是03比較新
但02的整體抓地力與排水性與安靜度都比後繼的03要出色。
但03的胎壁剛性與耐磨度
又比02好。
所以時代改變,廠商的技術與研發重點也會變啊。

還有個固特異著名的排水胎王
EGALE F-1系列的
一代花紋與二代GSD2 三代GSD3
除了基本花紋都是用V為主之為
細節差異也非常大。

以上訊息請參考比較。


至於元素這台車。
的確是前驅為主,
所以原本車主的配胎方式
是沒問題的。
但因為是水貨車,
日後外殼與電機維修
會比較花錢與麻煩,
這點要先想清楚喔。

此外前車主走視覺系,
小動力配超大胎,
除了起步重拖之外,
對傳動軸齒輪與變速箱整體
的損耗也很大
雖然里程只有四萬五千公里左右。

但試駕時注意一下入一檔後等接合
的秒數與聲音及起步一剎那的延遲秒數與聲音後,記住他的狀況,
在去找一台CRV2來比對一下。

雖然CRV2是2.0的
但變速箱一樣,也不用管四驅或二驅,先看看元素的變速箱有無隱疾的小症狀。

只是有個問題啦,現有的CRV2里程在四萬五之內的不多吧。哈哈
當然,找CRV3的變速箱就沒意義了
那個聽八代的也一樣啊 啊哈


然後下一個就是聽煞車。
時速60之後放油門滑行
(非空檔)
就這樣一路滑行到三四十後
稍微踩一下看胎圈盤面抖動之外

重點是時速剩15-10時
稍微用力踩下,
然後快停時,低於七公里左右
踩到底。
聽有無咕咚聲。
這是看前避震結構
尤其是上座部分有無問題。
通常過重的胎圈會磨損橡皮緩衝材料,故不可不慎。

低時速是因為ABS不作動
踩到底比較準確。
以上也請參考。


(若前車主會去海邊玩水就要看底盤鏽蝕,畢竟當初台灣進的元素,多數車主都是拿去衝浪。
不過我想既然是20的框,
應該是ABC或街頭痞子為主,
下海機率低,哈哈。)

分享一下好康的事 提到...

剛看了大潤發傳單
快氣死.....

我兩個月之前在大潤發買了那種
自以為愛車又迷信者
絕對不屑的怪品牌機油
10W-50 一公升裝只要139
當時覺得超便宜,買了很多罐。
打算庫存慢慢消化....

但沒想到同樣的機油
大潤發這個月四公升裝的特價
只要479...
哇勒等於一公升不到120
氣死我了...

我要說的是
有看過我跑山路的
知道我大概怎麼開的
我都敢用這種怪機油了
還有什麼好品牌機油
能不能用的問題哩...

不過我的策略是
反正這種油很便宜。
一罐美孚5W-50都
快兩倍價格了。
所以假設我用美孚
每一千換一次,
用這種便宜的。
我就算每五百換一次
花費也沒比較多....
(偏偏我可能因為這種油
比較耐,反而拖到一千二才換吧
哈哈)

無聊完畢

通常也確實是手排車才能這樣退 提到...

上週日(7/12 其實是昨天)
晚上六點
探索頻道有播 五檔

其中一段內容如下:
http://www.youtube.com/
watch?v=1iq
1QuBpkic&feature=fvsr

我想這邊的讀者
大多有在外國留學過
故不用翻譯了吧

看看人家
喜美八代可以這樣開
全都原廠的哩

所以我常說
練技術與觀念才是有意義的
而不是買零件來裝來改

此外,手排車的最大意義
是在於這種開法時
能故意違反電腦設定與
常理模式下才有差異。

畢竟這些技術我也不太行啊
哈哈

不然若開手排車方式
跟開自排車也差不多時
其實是自排車會比手排的
更有效率
與保護愛惜引擎及變速箱


很多東西我都沒講
因為講了可能也聽不懂
但這年頭的電子節氣門上身之後
搭配傳統手排變速箱反而會是
一個侷限與麻煩...

以後有機會說明....
反正有看過我長篇大論的
都知道
我不是嘴炮放話
而是有理論輔佐的....

這個夠實際! 提到...

我常說玩車就是玩觀念,
新科技時,要有新思維。
日產也不賴
居然對一般小型車
想到這種低成本解決方案

http://news.u-
car.com.tw/news-detail.asp?
nid=9453

至於日後維修費多兩倍
會多高不知道
但我想一定比VAG的
缸內直噴四隻動輒2~30萬要低吧
哈哈

看不懂那篇文就算了...

挑戰高深莫測的極限吧 提到...

ㄟ 兩位說NT555是好胎的
我今晚修我家老車時
才發現是2004年4月出廠
並馬上裝上的...
(當時是新鮮胎,一出廠就裝,
當時195/50-15是2千4)
現在還在服役唷
且用了四萬公里
居然還沒裂
真是好胎啊....哈哈哈

重點是,我家老車後輪是胎壁
吃掉555都快沒了
所以表示若只吃到
五的上緣時,
表示這胎可承受的極限還很高

炮哥!加油!

免費大放送 先看到並登記者贏 提到...

有誰想要逆電流?
日本名牌 『PIVOT』的
真正『雷神』
非仿冒的!
純日製電容!

買來後沒用多久
因車子當時沒用束之高閣
就連電瓶一起拆下來放在
家裡倉庫

今晚修車挖零件時
正好挖到
造福有緣人
要的就送
先搶先贏!

我教導安裝!很簡單!


不知道PIVOT是啥牌就算了...

真相終於大白 提到...

報告版主:
感謝您今天提供愛車讓我測試

但我回家怎麼想想都是我手上
的東西有問題
於是晚上拿去找業務問清楚
果然
我手上的是3合一版
不是標準五合一版
他團購出貨時拿錯了
(因為外殼都長一樣,但他也
很機車,
換給我是換內部機版
卻沿用舊的外殼
不是直接拿新的給我
哈哈)

害我這兩個月少了兩個樂趣

所以我回家一試
挖勒
吸吐除了轉速、時速與水溫之外

果然也有支援電子節氣門開度
百分比
與進氣溫度的顯示

有這兩個之後更是好玩多了。
進氣溫度一開始跟外頭氣溫差不多(可以從儀表版上的車外溫度比對)
發動後引擎開始熱,進氣溫度就開始爬升。
這幾天很熱,可以發現外頭氣溫對引擎馬力的影響真的很大。

之前冬天吸吐隨便上時速190-200
夏天要上190超難.....當然機油也是個問題。

然後節氣門就可以知道怠速時開啟多少
全油門多少
冷氣壓縮機做動時多少....

重點是你要先累積這方面的資訊與經驗
才會知道我說的
電子節氣門車不要改 會很麻煩的原因。
例如吸吐怠速開啟13.2~13.6%

踏板瞬間踩到底時
會開到86.7~87.5%
之間
目前還沒看到全開百分百啦


此外,
電子的反應速度比我想像中的快
與積極,
固定油門踏板深度下,還真的一直在變化,
煩死了.....

同時,這也證明之前找小胖試喜美八代
說沒支援這兩項的結論也是錯的。
因為是機器本身的問題。

所以有來看這版的
還不快去生這種設備來看
(一般的這種小東西
一個約兩千出頭)
就會知道自己之前的觀念與迷思
都是錯誤的啊!
真相就在愛車內!

用了就知道
本文第一篇回應開始說的
裝那種電子節氣門加速器的真相
真的是白癡中的白癡


另外,補充一下
版主愛車
走的通訊協定是
CAN-BUS
意思是
(Controller.
Area.
Network.)
請記住走這協定的電腦類
幾乎都通用就是了!

科學玩車就是要累積數據 提到...

報告館主:
剛無聊去看了一下,

7/16下午4點10分
萬里無雲大熱天,停在樹蔭下。
車子顯示外界氣溫33度,
水箱水溫沒發動前32度,
但進氣溫度沒發動前
已經是36度了。

然後我特別實驗一下
電子節氣門開度%數。
沒發動之下,
不踩油門的位置是15.6%

沒發動之下,
全踩到底的位置是86.4%
(這數字反而沒昨天行進中的87.5%高)

但怪的是,發動下,不踩油門且沒開冷氣提速的怠速位置是13.2%

以上提供您日後參考....

當然若有其他車種的數據可以比對參考
是更好的啦!


反正進氣溫度最重要的功能
之一,
就是能來驗證改進氣或高流量
是否真的有大用!

目前吸吐俱樂部
已經有很多實例證明
改香菇頭那種的,
因為沒有隔熱板等裝置來隔熱
因此實際夏天行駛時
吸入之進氣溫度
還比原廠集氣箱要高很多,
雖然原廠的已經夠高了....

沒有國賠... 提到...

媽的
下午跳電
說是坪林變電箱爆炸...

害我寫了半天的東西沒了
特此留念....

不光是小學除法沒學好 提到...

另一個真實案例笑話:
上次說了個拿5W/40與10W/60
一起混的奇怪用法之外......

現在有個更扯的是,
兩個騎改裝速克達的小鬼
拿了一罐10W/60的機油
去車行請技師換油。

且強調一次要換兩台,
技師很不解,說是要怎麼換?
(搞黑道混江湖的勒索霸王餐嗎?)

小鬼說很簡單啊,
一台車用半罐.....
於是技師還是幫他們換了
但一直強調不建議這樣做.....

結果這兩個小鬼還理直氣壯的說:
這樣5W/30
更好拉轉速啊.....

若看不懂就算了......

現代車一定要科學的玩啊 提到...

報告館主:
你給我看的版與文,
才是真正夠格的測試啊!

裝儀表的有心觀察並期望能找出真相,(但當然也有別的企圖與目的啦,哈哈)

而有經驗與知識的願意分享真相
且不迷信,給的觀念都是正確的。
又願意講實話與提醒。

這樣才是好的互動交流。
以及所謂的科學玩車!


大排氣量的四缸引擎
的確天生限制就很多,

缸徑大等於活塞面積大,
除了吸入進氣容積效益較低,
以及運作時的阻力也特別大。
導致兩個負面效果,
一個是壓力不能給太高,
因為真的是會從旁邊漏氣或破損。
此時機油一起倒楣,
油氣易跑入,劣化的快。

另一個是阻力大所以轉速也
無法拉太高,
轉速不能高,
就是馬力與正壓無法更高。
這都是環環相扣。

因此為何多數2.5/3.0會是六缸,
主要是為了降低活塞阻力。

不過同樣四缸時
至少多500西西
NA與正壓前的扭力大些,
LAG少些還是有實用性啦!


只是從文內資訊來看,
不知道有裝表的有無裝BOV?
若有的話,測得的瞬間值
也不見得正確。

此外,從文內資訊來看,
ECU也是設定很嚴與管很多
若沒其他白老鼠來確認,
這東西真的不建議先改。


不過好玩的是
那個尾四管,噴水事小,
是看起來內管已經有點生鏽
表示金屬質材還不夠好吧?

不是像輪胎那樣漏氣會有聲 提到...

補充一些觀念:

正壓車有很多小細節
沒遇到過的人是不能體會的
我先留在這裡日後當比對。

首先,增壓值打高後
不只有爆缸或過溫那種
基本問題要擔心。

其實正壓車比NA車
麻煩的地方多很多。
基本上最討厭的
其實是管路漏氣。

而且漏氣的地方有很多,
一般人頂多想到都是進氣管道啊
洩壓閥啊
中冷器等比較容易看到的地方。

其實有些小地方也會漏氣,
比如說原廠噴油嘴的橡膠油封處,
增壓打高,超過原廠考量的範圍後
就開始小漏,
而且噴油嘴又不只一支...

加上是行駛中才會開始正壓,
故光打開引擎蓋並不好抓這問題。

所以為什麼VAG的缸內直噴會貴了,
至少不用煩惱這問題啊!

補充完畢

看要的是什麼 提到...

還有一個正確觀念一定要先有:

就是外洩式洩壓閥,
除了瞬間收油門時
可以產生嚇人的洩氣聲之外,
本身並無好處。

因為若要維持渦輪轉子的
持續增壓,
與瞬間增壓反應而言。
內洩式的將多餘的空氣
打回進氣管路內
是比較能維持管路內的壓力
與瞬間增壓反應。

用大腦深思想想也知道,
這些空氣從通過空濾之後,
繞了一大圈,
經過空冷器、增壓轉子等
許多管路之後,
突然外洩漏出管線外會對
增壓比較好?
還是重新導入回原本管路內好?

這問題顯而易見吧?

若外洩好,
為何一般原廠市售車全都是
內洩.......

有時炫耀作用的東西
往往是比較傷車的,
大圈大胎、
大碟大尾管....
其實也是如此....

真的是有夠熱 提到...

不過 以前不知道都沒感覺
自從可以看到進氣溫度之後,
發現也沒啥好改的了,
原來進氣溫度比我想像的
高太多了。

大熱天,室外33度,
白天開車,
正常進氣都在52~62之間,
塞車或等個紅綠燈後,
動輒67~68
有夠熱.....

原以為晚上外界降溫到28度之後
進氣溫度會低些,
沒想到市區還是50度上下,
等個紅綠燈久一點,
還是直奔62~68...
沒有比較低....
要高速公路那種
穩定高速撞風行進一段時間
大概3~5分鐘後,
才會降到45~47。
並沒有比較低啊!
且高速巡行,不是一直往下降,
會因為引擎的溫度上來後,
又往上升...

不知道就算了,
知道之後覺得:
放在小引擎室內的引擎
還真可憐...

沒常識也不要亂虎爛 提到...

有很多虎爛的說法,
一聽就知道根本是在唬。
例如說若不外洩而走內循環,
渦輪轉子會反轉...

拜託,增壓後的氣壓又不是超高增壓值,是能產生多大的負壓
或逆向氣流之外。

重點不是在於逆氣流,
而是渦輪吹氣轉子的設計,
渦輪子的葉片造型又不是電風扇
那種大葉面,
有風從前面吹過後會轉動,
有風從後面吹過也會轉動那樣。

渦輪要在小面積管徑內,
吹出很大的風壓增壓,
轉子葉面設計的有方向性
才能有最大效益。

另外一個重點是,
渦輪『不是』單邊且無動力
靠天然慣性在轉動耶,
他的旋轉動力是來自於
後面另外獨立一邊的排氣管廢氣
吹動的。

又不是區區一個瞬間洩壓時的
漏氣能量,
就可以產生足夠的能量,
抵擋住爆炸後的廢氣流速產生的轉動慣性。

也不是區區一個鬆油門的洩壓動作,廢氣端就沒足夠廢棄推動。

渦輪子是兩萬到十萬轉的轉速在動作,所以產生的旋轉慣性相當大。
也因此渦輪是個損耗品。有壽命的
通常五到八萬公里就要去翻修軸承
維持轉速順暢。

所以說外洩可以避免內循環產生的反轉,真是有夠沒常識的虎爛....

不要說反轉,說瞬間的逆壓會讓渦輪『掉轉速』都算是虎爛性的。
因為瞬間的洩壓氣壓並沒多少量,
外洩的『唧』一聲並沒有很大量的氣體。同理內循環進去管路的也沒多少。

然後,真正在推渦輪子的是靠廢氣。只要鬆油門瞬間轉速還在,
沒掉太多。推動的力量又不是熄火那樣的消失。
其實我非常懷疑這種說
『內循環會掉轉速』的人,
是搞不清楚這就是所謂的
渦輪延遲TURBO LAG現象。
這現象尤其是在改大號渦輪
或改高增壓值時尤其明顯。
且渦輪延遲不是只有在加速上,
鬆油後與再加速也是明顯啊!

而且沒觀念不會瞭解,
內循環是將空氣推入進氣歧管內。

所有車子引擎不論NA或增壓,
要追求的,不就是能有股推入歧管內的空氣...

而外循環是瞬間歧管內的壓力盡消,要重新來過...

外洩式的來由是八零年代初期,
日本開始流行將原本NA車改渦輪,
既然原本NA車沒設計或預留內循環用的管道,不如直接外洩就好。
省事省力又省錢。
加上這種瞬間聲音多具有震撼力,
一開出去就有人知道這是台增壓車。

很多台客文化當初都來自於日本,
就像髮型啊,衣服啊。
後來就變成迷信或迷思了...


引擎不是不可能反轉,
以前機械式的柴油引擎,
因為不是點火轉動,
只是壓縮活塞後的壓力就可以讓柴油引燃,
故曲軸會有反轉現象,
如上坡起步失敗後...

但就算是以前的汽油車,
可以由點火與曲軸感知器判斷
預防此問題。
而且這種都是『單一動力來源』的旋轉時才可能遇到。

但要渦輪在運轉時反轉,
就真的不太可能了....
因為他的旋轉動力,
是來自於另外一邊提供的啊!

血淋淋的事實 提到...

http://www.mobile01
.com/topicdetail.php?f=261
&t=1150097&m=f&last=
13434830

剛館主寄這篇來給我看,
不要管測試結果的數字如何,
只要看一個,
自排車的自排模式下的加速成績
都比自排車用手排模式去
人工『多事』換檔要來的快。

之前我說過,現在電腦科技車
的原廠設定,遠比人工介入要好,
但因為沒其他資料輔佐,
很像虎爛嘴炮。
所以可能大家不相信。

至於這篇文章希望大家看了之後
可以去改變是似而非觀念。

且是要去自己瞭解車的設定,
而不是要求車配合自己的習慣。
然後嫌車笨...

過去傳統自排跟現代的
運作速度與反應與程式設定
差異非常大啊!

在第175篇劃下句點 提到...

呼,終於可以跟這裡說告別了,
寫這麼多字
沒稿費就算了,
也沒人看......

以後不多寫啦
哇哈哈!

小麥 提到...

我有在看啊~
只是基本上都看不懂...

知識往往來自於『意外』的累積 提到...

安啦!
樓上的.
車修好後
重看一遍
就應該能看懂超過一半以上啦.
不至於『都』看不懂囉...


不過人家都開新版了
你還來這裡灌水喔....

到底何時修好啦...

阿炮 提到...

子凡老師

對不起啦!!

我總是一直曠課...

但我還是有認真的補課的!!

麥兄的愛車怎麼啦?

希望大家一切平安!!

所以是博派喔... 提到...

麥兄的車沒怎樣
就只是
想當大黃蜂
當到一半時
可能火種熄了
所以失敗啦.....

哇哈哈
賣胸的別生氣!

阿炮 提到...

大黃蜂是指CB400嗎?

還是CB1300?

這篇我真的有點看不懂了...

重機我不熟阿...

這題是{} 提到...

重機的小黃蜂是HORNET 250
(現行市面上最小排氣量的
四缸車....所以高轉聲音
還不賴)

而俗稱的大黃蜂就是
HORNET 900
基本上900是CBR900的街車版..
且歐洲出的
算不太划算的怪車
所以市面上很少見.....


但 有火種的大黃蜂
是 現在又在流行的
『勸死瘋魔』啦........

阿炮 提到...



這題我終於看懂了...

不過

都還沒機會去看電影說...

送我本田大黃蜂我也要 不然小黃蜂也好 提到...

我時間很多
但我沒錢.....哈哈

我第一集是看HBO的
第二集自然還沒看啊...


不過你每天跑來這裡幹嘛啊?

七月的X2
回應少
瀏覽上比較方便啊

看換個機油能否降低問題 提到...

對了,
我之前有資訊寫錯
(應該算是不正確)

關於4T機油
一般速克達吃汽車用的即可,
無啥大差異。
就算速克達轉速高
氣冷溫度高,
頂多用指數高一點的
如50左右的來擋就夠了...


但打檔車
我之前有說過
打檔車的機油身兼齒輪油...

所以若正確一點的用法
是要用打檔車『專用』的機油,
因為裡面會有添加
『止滑劑』的成分,
目的是避免浸在機油裡的離合器
因過渡潤滑而導致打滑太多,
影響動力輸出。

至於差異有多大,
用了才知道啦。
(有一好自然也沒一好,
順了嫂意、逆了姑意)
這也是為何DUCATI要用
乾式離合器啦....

我只是剛剛重看我寫的東西,
又發現我有寫錯....
真是抱歉啊...提供錯誤訊息...


這也是為什麼,
很多大廠機油會區分
4T SCOOTER
4T MOTOR-CYCLE
這兩種包裝與成分...

補充完畢

我真是害人匪淺啊!....

阿炮 提到...

子凡老師千萬不要這麼說!!

你教了我很多!!

這幾天我就要換機油和油芯了

倒不是因為里程到了該換

而是因為在台北騎的多 1000KM以內換油

油都還剩下800CC以上

在高雄 我的租屋處離我學校只有3.5KM

跑得少 但車漏油的速度還是一樣的

現在已經沒辦法從玻璃鏡裡看到機油了

所以我打算先換

早上上學就先用頂高機把油漏掉

第一節下課先噴化清劑清底盤

第二節下課再上一次密封膠

中午吃完飯換油芯

下午下課時再加機油 就可以回家了

對了 同學賣了我一罐中油出的20W-50

他也是騎檔車 說不錯用 才賣我100

呵呵

明天來用用看

阿炮 提到...

報告子凡老師

今天換完油芯和機油了

第一次拆換油芯

只有一句話

[OOXX的 有夠誇張!!]

機油濾因為堵塞 金屬網完全變型!!

取下後看到厚厚的油泥...

沒想到一清理

天阿 居然是鐵削...

快瘋了!!

清的一乾二淨後才裝上新的濾芯

油底殼部分也用清潔劑慢慢清理乾淨

在縫隙的地方多少塗抹一些密封膠

希望機油不要再漏的那麼嚴重

但說真的

現在騎起來沒有特別的感覺耶

反而五檔時速70~80KM的震動比沒換之前大一些...

『給絲』多就跩喔! 提到...

『早上上學就先用
頂高機把油漏掉』...

-----------------------
會不會過太爽...

我都蹲低趴在地上施力...

好好的愛這個將吧! 提到...

現在認真一下:

1.打檔車濾網內有累積很多鐵屑
有時還算正常,
扣掉老車不太會有活塞、
活塞(三)環與缸壁產生的之外,

各檔位齒輪磨損才是主因,

另外自然是來自於離合器片
(那麼多片,質材又跟煞車
來令片差不多,試想汽車鋁圈上
開沒多久就一堆粉塵要洗,
換做是泡在機油內,
想想也釋懷了吧...)

所以重點是在於
看這些鐵屑,是很明顯的大小?
還是只是鐵粉?
若是鐵粉就不要太在意。
若是鐵屑,
反正老車零件便宜,
真要換也不太痛吧?
哈哈。

畢竟檔車的機油濾心
要過濾的東西
比汽車與速克達
那種單純的引擎環境要複雜,
別太擔心囉!


2.所以這表示,
炮哥你這台車入手後,
沒馬上換過機油濾心?
且這段日子以來也都沒換過?

打檔車我通常是
跟汽車一樣每換兩次機油
換一顆濾心啦。

打檔車要是長時間沒換,
的確會比較恐怖。

不過,炮哥應該可以從這次的經驗中,不難瞭解到,其實我之前常說的,外面車行換機油都在亂換。都沒洩乾淨或清理乾淨是在指說什麼了吧?

自己換還是會比較放心吧?
(你可能放在那,慢慢等他滴了一節課的時間後,發現車底洩油螺絲還是有像老人家尿尿一樣,總是滴沒完、滴不乾淨還在滴吧....而且累積換算後發現那些量其實也不太少...)

3.有找出來漏油的地方嗎?
用化清劑噴完清掉曲軸箱底端
陳年髒污後,
有找出來漏油位置嗎?

因為曲軸箱左右接合處,
通常老了油封墊片加上
密封膠老了,多數都從這裡開始漏。

另外噴化清劑要注意,
其實會侵蝕油封,雖然化清劑
揮發很快,但若量太多滲進去
反而會產生破壞。
(就是對密封膠啦)

4. 你提到震動變大,
我想確認一個狀況,
就是這次機油添加的是不是正好
適量?

若是這次清理過後,
添加到滿還是不需要到
一公升全下就可以加滿?
(表示油泥還不夠多,
不知道你有無去注意清出的髒污量)

這就表示之前車行一整瓶下
都是倒太多...

而過多機油會讓有效產生
對活塞與曲軸運作的阻力...
所以會『抑制』震動。

倘若機油量恢復到正常
自然就會凸顯原本該有的情況吧?

以上是我想到的點。
若還想到其他會隨時補充。

問問上課老師有無便宜管道囉 提到...

剛想到了一件事要補充,
你說的中油
國光牌20W-50
是不是『淺藍色』
長方形塑膠瓶包裝的啊?

若是,
那這種一公升裝的在大賣場賣
是99元。

但4公升大瓶裝的則是359元
等於一公升不到90元喔。

不過這支油我沒用過,
故不知道效果。

只是同樣為20W-50的機油,
經濟價格上考量為主的話,
我比較建議
嘉實多白色GTX的20W/50
因為不到80元

或是美孚深藍色瓶20W/50
這兩款都是比較便宜的對象...


另外,我十幾年前
在團購還不盛行時,
遇過一種怪事,
就是因為中油煉油廠在高雄,
所以高雄人任職於中油的
比例很高。
會有所謂的員工價,

那時的員工價可以到
市面上的半價,
而且很怪的是只有在南部
才比較會有。
若那時的國光牌機油,
可以用半價買到的話,
則確實可以入手。

但後來比較沒遇過這種事,
不知道現在還有沒有。
(若不是半價的價格,
就無須考量用中油的機油,
除了太貴,
並不等於就一定沒假油,
除非直接在加油站內買)

至少國光牌三百多台幣的油
用起來效果並沒有一般常見品牌
低於兩百的要好。
網路上有種族群是很堅持
要挺國貨的,
但我個人是覺得便宜好用
比較重要。

不過我沒說你現在加的這支
油好不好,
因為我說了沒用過不亂說。

以上補充完畢!

阿炮 提到...



子凡老師不要生氣啦!!

我只是把手邊的資源盡量利用啦...

原來鐵粉是這樣來的阿!!

沒錯 是鐵粉 不是鐵屑 我的表達能力不好...

今年三月入手後都沒換過濾芯

不過我想之前的車主應該也沒換過吧...

我可是用手和布 伸進去慢慢挖...

清了很多出來...

漏油的部分還是沒有找出來

因為感覺是整個曲軸箱的接縫都會漏...

有上了一層密封膠了 但效果不大

這次的機油我先加了 800cc

沒到下限 我才又加了剩下的200cc

大約在中線偏上 但出去騎一圈回來

油位又上來了一些 離上限大約2mm左右

子凡老師說得沒錯 之前沒換油芯

就一整罐倒下去 真的超加太多了!!

不過 震動沒被抑制的感覺 還真糟...

至於 中油出的機油 是叫Mirage APEX

4T Motor Oil 20W/50 是銀色瓶身銀色蓋子

說到中油的高雄據點 其實就在我家附近

也就在機場的正對面而以 不過沒有販賣部說...

是剛好同學也是騎檔車 剛好我也該換油了

想說100元機油 和160元的原廠油芯

我自己換工資免錢 怎麼也都比在外面機車行

每次250~300元來的便宜的多!!

你同學讓你省運費哩 提到...

喔喔
資料收到

『中油出的機油 是叫Mirage APEX 4T Motor Oil 20W/50 是銀色瓶身銀色蓋子』

但這瓶有兩種包裝耶
一種是0.85公升的
一種是1公升的
你有注意到你加入的是
哪種包裝容量嗎?
瓶子都一樣但長度
還有貼紙底色有差。
一公升的貼紙底色是淡藍色
0.85的是淡黃色。
(區分容量目的是
看是否排除這項是你說的
全加下去還沒到上限)

0.85的外面市價最低約90元
1公升的最低約一百

以上補充完畢。

網拍的話一次多買幾顆省運費 提到...

另外
我以前玩過迎光迅光
他們機油芯跟愛將一樣
不用到160耶

市面上好的原廠零件專賣店
找一找,
絕對是原廠非副廠的
90~130之間比較合理喔
還可以讓你更省些

不然上網拍找
也該是這價位
只是算運費就不划算了。

真的是一分錢一分貨 提到...

看到這款油的資料
順便附上來:

--------------------------
Mirage APEX
4T Motor Oil 20W/50

比重@15.6度C--0.887

黏度cSt@40度C--157.8
@100度C--18.12

黏度指數--127

高溫高剪切黏度,cP--4.73

流動點,度C--30

閃火點,度C--245

總酸價,mg KOH/g 2.4

總鹼價,mg KOH/g 7.5

-----------------------

一般來說,
只要看黏度指數與閃火點
就好,
這兩個越高
越耐狂操
(不一定越好,看使用習慣)

阿炮 提到...



報告子凡老師 是藍色貼紙1L的沒錯

我同學是拿一箱 一瓶確實不到$100

怕他計算麻煩 所以直接算$100給他

畢竟他要吃一箱 我才拿一罐...

機油芯後來有多問幾家材料行

真的是被當盤子...

不過 至少是給正廠的貨 氣稍為消一點

另外 機油的這些數據 我還是不會看...

老師還沒教到...

這年頭一般通路要買到假油很難 提到...

報告炮哥:

你同學沒賺頭啦,
他吃一箱還幫你拿去學校給你
省的運費就有賺了,
更何況外面一瓶不可能
只賣一百
所以你該請人家喝飲料哩。
哈哈。
(至於油芯應該不是
他賣你的吧?)

反正會自己換機油了,
也知道自己換很省之後,

就可以把以前給店家換的預算
轉過來買機油囉,
試試看不同的機油,
不管價位,
在車上的反應如何啊,
當試驗也好,

反正玩車就是吸取經驗。
老用同樣的機油
就少了些學習上的樂趣啊!
(不過我現在都是用省錢的就好
因為玩過幾輪後,
就差不多會有針對那顆
引擎的心得了)


例如去大賣場買
現在CASTROL 金瓶
GOLD 5W50
大潤發賣不到兩百
是可以入手的價位,
以前都高於兩百。

其他還有許多高低價位的油
都可以買來玩看看!

加油!


但我印象中,
機油的數據老師可能不會教吧
那是化工的領域耶,

單純舉個例,
你用的中油機油
黏度指數是127

而美孚1號那COSTCO三大熱賣油
指數大概都是180附近
這數值當然是越高越好。
不過
合成油與礦物油能達到的極限
本來就有差,
且售價也有差。
所以.....


而閃火點在定義上雖
不等於燃點,
但可以當這個觀念來看,
就是外界溫度(火苗)
高於這閃火點時,
該機油蒸汽/霧氣就可以引燃。

以上簡單補充。

阿炮 提到...



子凡老師還真是厲害耶

因為我同學是騎訊光

我們到材料行才發現機油濾是同一顆

所以一起買

不過這家真的太貴了!!

是因為急著換所以才沒先比價

以後不會去那家了!!

除非這家台北有分店甚至總店 提到...

廢話
你『以後』當然不會
去那家啊!!!

畢竟遲早還是得遠離高雄
回台北的吧?

哈哈

這篇的回文越來越長了
真是無奈...

阿炮 提到...

哈 197個意見

CIVIC SI 197匹馬力

不過 這篇好像真的太長了

到這裡為止啦!!

看誰灌下一篇 提到...

報告炮哥:
你那篇是第198篇耶...

這篇就是第199篇了,

只差一篇就湊滿兩百囉!

要不要有恆心點,

各種車的馬力都湊齊算了...

比如說
220
225
240
250
265
280
286
300....

這樣也不賴啊!

Unknown 提到...

無意間,因為"高流量濾心"的問題,看到此文章,真的受益量多!
非常感謝得到很多知識,
雖然很多都看不懂(我是新買車,突然覺得自己也想了解一下車,不然被宰羊也不知道)
看內容都是2009年的,現在都2014年了,
可見以前都不好好讀書才會導致現在的窘境…慘…

整體來說,大師所述,車,要會保養,要改就要大改,要嘛不要改,別做一些無謂及沒用處的花費。
因為小弟是牽mini cooper r60(自然進氣)的,
主要是家中女王在開,所以當初不買渦輪車,但mini的車友總是會在旁邊嘰嘰呱呱說換啥換啥的,
但也不知是真的有效還是沒效,有效就算了,
就怕沒效還傷車那就是好笑了…
如"高流量濾心""輕量化普利"等等,這199篇當中都提到了,真的是太幫我解惑了。

現在電子車太多的關聯結構,所以並不是改一個東西就可以得到非常大的提升等等,這真的是讓我這迷途小羊得到的光明出路---不用改,車顧好,就很好了。

現在目前就是遇到一個最近大家很流行的,外掛晶片,說真的,我就google了一下,因為mini車友很多裝maxspeed那款,說多好多好,查了一下也只查到公司,但並沒有實際的測試評價等(也許國外有,我看不到懂= =)
是有效還沒效啊到底?不然一組18k,花了沒效果就悲劇了…

不論如何,這整大篇的文章,真的受益量多,感恩!

«最舊 ‹較舊   1 – 200 (共 201 個)   較新› 最新»